鄭頤玹正襟危坐,說道:「朱老,目下國內局勢危如累卵,依您之間,是應該億兆同心,聯合御辱,還是各自為政,互相攻訐?」
「這個毫無疑問,自然是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朱邦偉對她的說法,有些遲疑。
「您對於當局的所做作為,有何見解?」
「蔣中正此人,雖為一世梟雄,但氣魄不夠,不夠光明磊落。十餘年前,他從一個無名之輩,猝然而起,然而他又不夠鐵腕,他瞻顧太多,不敢放開手腳大干,又忌憚敵手,所以最終不會有什麼大作為。」
「比之清廷北洋,又怎樣?」
「清廷敗在規矩太多,人才匱乏,李鴻章後,無人挑起大梁。但清朝之過人處,在於能毅然退位,非不能不戰,然南北開釁,遺外人口實,中華分崩離析,就在剎那之間,這是後世執政者所不能及處。本來退位詔書優待皇室,卻在民國十三年被驅逐京城,所以釀成了今日滿洲之獨立,關外不為中國所有,大好河山,頃刻土崩。」朱邦偉說道動情處,目淚縱橫。
「朱老,當局如此不堪,那延安方面,您認為又如何?」
「延安諸人,我認識的不超過三五過,他們信奉的共產共妻之說,做事過於激進,不夠沉穩,非聖賢不能為,而且他們的學說法自西方,究竟能不能救中國,還在未知之天。」
「佛教亦是外來之說,但在中國早為善男信女所膜拜,何來中外之別?倘若不能救國,即便是國內所產之理念,如八股、小腳,又有何用?若能救國,何必糾結東方西方?」鄭頤玹明白,只有自己說服朱邦偉,他才會假手以援。
「佛教自漢末初入中土,並未能流傳開來。至達摩一葦渡江,別立禪宗,信徒始眾而後六祖發願,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雜糅中土本有之學說,創曹溪一門,才堪為士子信服。佛雖產西土,卻早已是東土應有之物。」
「那據您的意思?」
「自東西交通至今,舉凡傳入之思想數以百計,卻都是滄海余漾,難以成事,惟見生靈塗炭,國不成國。洪秀全借西方之宗教,李鴻章援西方之器物,自康有為始,乞之西方之思想,時而改良,時而革命,時而君憲,時而共和,紛紛繞繞,你方唱罷我登場,哪有窮盡的時候。等到北洋被逐,本期望孫逸仙拼湊的三民主義可以消弭戰端,可國民政府內部爭權奪利,絲毫不遜色於北洋武夫。」朱邦偉嘆氣道,「時代如是,唯有苟活二字。」
「朱老可知中國之問題淵藪,不在於當政者為誰,而是誰也沒有觸動中國傳統社會之根基。傳統社會乃以儒家立國,以有序平靜之心態,對待四夷。可當今社會,正乃天演論等書所言,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您在清末也應覺察到,僵死對的機制,雖然均力圖維新,可均屬徒勞,這屬於上層的架子已老。清季以還的變故,均圍繞這個上層喋喋不止,卻不知中國的未來在於重造一個底層。底層之黎民生計無由解決,任是三皇五帝再世,也無法把全國摶成一股繩。北洋的失敗在此,孫逸仙的革命功虧一簣也在此。」
聽着鄭頤玹的說辭,朱邦偉微微頷首,表示讚許。
「果然時代變了,舊時代女子無才便是德,如今的巾幗真不讓鬚眉。鄭小姐的一番話,老朽聞所未聞。依照鄭小姐所言,應當怎麼變革這個底層,中國才有圖強之機?」朱邦偉巴望着眼,如盼甘霖。
「傳統的社會,以地主和農民兩個對立的階層為主軸。地主壓榨農民的地租,周而復始,農民的勞力都空耗費在田地里。而必須將他們解放出來,釋放他們的能量。中國的社會,再不能單純依靠士大夫,從白話文之流行,朱老應該能夠覺察到平民勢力的崛起。如同春秋戰國之際,始皇順應潮流,提拔士人,對抗貴族,廢除舊制,才有大一統之盛舉。今日的局面,同樣如是。西洋之能人,皆為平民,而中國之權力,束縛於士大夫之手,雖然中國號稱四萬萬之眾,可實際上只是數十萬士大夫在與西方較量。孟子曾言: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如何讓百姓真正視中國為自己之國,才是當政者之必要。延安所做的事情,即是如此。他們將土地分配與農民,把整個平民發動起來,對抗日寇。當局徒用武力,不知收民心,用民力,雖百萬精銳,而在淞滬一戰二十萬之日軍,潰不成軍。延安數萬之人,卻能在華北與數十萬之日軍周旋。」
「延安之人,最初之領袖是陳獨秀,此人魄力十足,卻不知內斂,以致坐敗。後來聽聞是留學之弱冠少年,紙上談兵,老夫就知事之不就。未知如今只領袖為何人?」朱邦偉歷數延安之領導,不禁問道。
「當下延安之領袖為湘潭,為楊昌濟先生之東床。」
「楊昌濟乃民初一大儒,他的佳婿,定然也是人中龍鳳,怪不得延安能起死回生,請鄭小姐多多講一些此人的事情。」
顯然,鄭頤玹已經抓住了朱邦偉的好奇心。
「,手不釋卷,腦子極好,他不同於留洋派照貓畫虎學蘇俄,而是把西方學說同中國的實際聯繫起來。譬如他認為中國問題的根源在農民問題之不決,中日之戰,既不能速勝,也不會失敗,而是一場持久戰,廣土眾民的中國,最終會把拖入無底深淵。這是他寫的論持久戰,和蔣中正高呼的速勝論遠遠不同。」
朱邦偉接過書本,拿起放大鏡,逐行逐句,仔仔細細地觀看。
好一會工夫,他闔上書本,感慨道:「江山代有才人出,毛公之論,確是真知灼見,老朽有幸,得覽此書。」
鄭頤玹趁着朱邦偉讀書的時候,拿起紙筆寫了起來,她把紙拎起來,說道:「朱老,這是十餘年前所作的一闋詞,請您鑑賞。」
朱邦偉大喜過望,他挪動腳步,移近桌案,抑揚頓挫地讀了起來:「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天地,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好詞,好詞。雖然用詞稍顯幼稚,但氣魄不輸蘇東坡、辛棄疾。果然是學富五車之人,老朽今日果然受教頗深。」朱邦偉不住地稱讚。
在鄭頤玹看來,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一大半,她成功地說服了朱邦偉,只要她提出合理的請求,朱老一定會不吝相助。
她眉眼間露出喜悅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