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怕英法德,這些國家都有各自的缺陷,說白了,沒有足夠戰略縱深,法國在這個時代,才四五十萬平方公里,德國五六十萬,英國本土才20多萬平方公里,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中國的一個省都比他們大,當然了,還不是蒙古,新疆這樣疆域龐大的省份,還只是甘肅,四川這樣的省份,畢竟中國傳統的中原腹地,省的面積都不大,十幾萬的平方公里左右,可是兩三個省也就比這些國家大。
在眾多國家之中,哪怕現在的世界的強國是,英法德,可是楊元釗和中國最看重的還是蘇聯和美國,在後世,要想稱謂超級大國,人口,國土面積,這兩者必不可少,原因很簡單,在科技不怎麼發展,或者是初級的時代,一招鮮就可以吃遍天下,一個科技和制度的崛起,就可以讓一個國家的國力取得突飛猛進的進展,可是到了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這一點就不管用了。
從工業革命開始,整個世界的技術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當各種基礎學科都建立,並且開始深入發展的時候,一個國家要想發展,憑藉的是綜合國力。
英國為什麼沒落,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削弱,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真正讓英國沒落的,還是國土面積。如果英國能夠佔據足夠的國土,他們的發展絕對不回那麼的後勁,如果德國能夠統一歐洲大陸,這兩個國家必然會崛起,龐大的國土和人口,會給他們無限的可能性。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他們也沒有抓住這些難得的機會,甚至同樣美國經濟危機,國內的資金和人力向外轉移,蘇聯得到了之後,迅速的拜託了原有的情況,飛速的發展起來,為將來的超級大國奠定了基礎,可是德國同樣承接了這些,卻只是畸形的發展,着重了一個方面,卻確實了其他的方面。說白了,就是國土面積和人口的巨大差別,同樣的資金和技術,帶來的提升不一樣。
在這個時空之中,藉助着一戰爆發這樣難得的機會,中國在世界各國都沒有意識到的前提下,飛速發展,不但一舉的甩掉了過去,一窮二白的帽子的,在幾年的時間之中,中國已經悄無聲息的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工業基礎,並且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如果說,在楊元釗穿越的初期,就被列強們注意到的話,說不定楊元釗的勢力,在列強的絞殺下,會發展的非常緩慢的,不能說發展不起來,只是會產生很多的波折,可惜列強們沒有注意到,楊元釗發展的也是包頭這個中國內陸西部的地區,跟列強們的勢力範圍相隔很遠。
從農業入手,手工業積累之後,迅速的進入得重工業,這裏,不得不說威廉姆斯,這個美國的鋼鐵專家,真的給中國巨大的幫助,沒有他幫忙之下的白雲鄂博鋼鐵中心,中國可能要花費幾年的時間,才能夠興建起鋼鐵中心,在20世紀初,鋼鐵就是一切,沒有了鋼鐵一切都不用說了,武器,槍支,火炮,甚至是戰艦,都不會出現,一步錯步步錯,沒有威廉姆斯的話,說不定中國統一的步伐就會減緩很多,甚至當俄羅斯大舉東進的時候,中國可能要流更多的血,才能夠抵擋住俄羅斯。
當時的情況,即便西北沒有準備好,也會跟俄羅斯一戰,只不過在發展初期,受到這樣的重創的話,未來中國就多災多難了,無論是革命黨,還是北洋,都不會放過西北被削弱的機會,跟西北爭鋒,說不定一統天下就會變成三國爭霸,說不得錯過很多的機會。
歷史的發展沒有如果,中國在過去的發展之中,不但多了楊元釗這麼一個穿越者,也在複雜中國和世界局勢之中,選擇了最正確的選擇,9年的時間過去了,中國已經不是過去的幼苗了,在列強們看不到的時候,潛心發展到相當的程度,又經過種種佈置,獲得了大片的土地和人口,中國的勢力已成,只要有10年的時間,休養生息的,固化目前廣闊的疆域,中國將會形成一個整體,再也沒有其他國家崛起的可能性了,
人口有了,領土有了,甚至因為瘋狂的擴張吃撐了,連土耳其送到嘴邊,要求他拿下的領土都不去關心,可是在這個過程之中,有一個方向是例外的,那就是太平洋。
沒錯,中國目前唯一保持着強勢地方,就是太平洋,作為一個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幾乎佔據了世界面積三分之一的龐大海洋,這麼一個龐大的地方,只有少數的幾個島嶼,換做飛機時代到來之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控制如此龐大的海面,只是島嶼惡劣環境和太平洋的龐大,已經足以讓所有人和國家望而卻步,強行投入,不但沒有絲毫的產出,反而會成為累贅。
一戰時期,德國各個島嶼,都是被日本搶佔的,說是搶佔,實際上,只是一個分艦隊過去,如同跑馬圈地一樣的佔據,美國的關島,還丟了幾百士兵,可是在德國的這些島嶼,加起來也沒有100名士兵,甚至連德國人都不超過2000人,可見在飛機時代到來之前,各國對於島嶼的態度。
可是飛機時代到來之後,只用控制好的幾個關鍵的島嶼,就可以把太平洋納入到範圍之中,就比如現在中國這樣,控制了西南太平洋的諸多島嶼,中部的夏威夷,還有位於西北的千島群島和東北的阿留申群島,基本上太平洋的大部分區域,都納入到了中國的範圍,不是說,別人就進不來,可是要想在這裏跟中國人競爭,那是幾乎很難辦到的事情。
一個廣闊的太平洋,幾乎所有的利益都要跟中國相關,不單單是航運上面,中國逐步的從這些島嶼身上,獲得了實際的利益,首當其衝就是漁業。
漁業本身就是大洋最受矚目,只不過之前,靠天吃飯,廣闊的深海,雖然也有魚,但是密度較小,且捕撈難度巨大,真正漁業資源豐富的地方是大陸架,這幾乎集中了海洋90以上的生物和資源。
大陸架,說白了,就是水深在200米左右的區域,一般都在大陸的邊緣,故而被稱之為大陸架,可是在海島的周圍,特別是密集的海島的周圍,類似的大陸架也不算少,在西南太平洋區域,密集的島嶼和大陸架,這些地方,沒有洋流的存在,也不是傳統的漁場,並不代表不可以發展。
中國可以在哪裏大規模的種植海藻,海藻不但是生命之源,也是大海之中的森林,世界的海洋之中,這樣的森林面積是在減小,這是因為人類活動和過度捕撈所致,在20世紀初,連森林的保護都沒有做出的時候,保護海洋森林,更是一個提都不曾提過的命題。
可是這個命題對於中國而言,不但完成了,而且是錢,沒錯,就是錢,當中國的森林保護向着海洋延伸的時候,花費的資金簡直是讓人難以承受,一平方公里水域,要想完成海藻的種植,投入的成本可能是的森林種植的數倍,甚至還需要接連數年的養護,在最初的時候,沒有任何的收益,畢竟綜合性的種植海藻,不可能全部使用食用性海藻,全世界數千種海藻之中,可供食用的只是其中數十分之一,大部分都是不可食用的。
中國當時只是選擇了渤海,黃海和東海作為種植的試點,最大的南海還沒有的開發,可是投入的資金就海了去了,甚至一度遭到全國大代表大會的反對,還是在楊元釗的投入和支持下,才持續下來的,可是慢慢的,伴隨着繼續投入,反對的聲音漸漸小了,贊成的卻多了,因為海洋藻類,一旦種植完成,向海洋獲得的收穫,可比在陸地上面,種植森林的效益要高的多的多。
一旦海藻形成規模,直接的經濟效益,就足以讓人驚嘆,相對於陸地而言,海洋更加的龐大,也更加的富饒,一些世界級的漁場,依靠的就是洋流之間的衝突,把底層的營養物質給提升出來,可是海藻本身就擁有這樣的能力,巨大的海藻,不但擁有提供食物的能力,還可以為水生物提供隱藏和棲息的地方,一旦這些種植完成,形成一個穩定和固定的生態環境,就會持續不斷的產出,甚至人工形成大規模的漁場,也不是不可能的,雖然現在東海,渤海和黃海還沒有形成類似北海道那樣的世界級的漁場,可是漁業資源迅猛的提升,產出越來越多,效益越來越好,是不爭的事實。
海洋不但比陸地更大,海洋的生物群落,空間更大,只是一個得大陸架,200米區域之中,就分成了幾個層次,不同的魚兒可以在不同的層次生活的,跟陸地上面,只有淺層很小的一部分,又地生的生物也很少,大部分都是小的生物,上層天空也有鳥兒生活,但是這樣的生物,數量很少,跟海洋完全無法相比,這也是海洋的優勢,甚至相對於陸地,海洋的魚類可以直接的獲得價值,這一點跟投入相比已經算是高產出了,更別說這樣的種植,是利在千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