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筆趣小說網 www.dabiqu.com
徐齊霖已經離了洛陽有十天左右,李四胖的奏報才呈上來,時間上的延後,也是想儘管不讓李二陛下把二人聯繫到一起。一筆閣 www。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還是那個道理,徐齊霖不想讓外人看出他已站隊,是挺李四胖的一派;而李四胖也想着避嫌,連帶着向父皇和朝廷官員顯示一下自己的治政能力。
李二陛下看着胖兒子的奏報,臉帶笑意,不時頜首,對胖兒子的諫議十分讚賞。
奏報上所提到的狹鄉向寬鄉遷徙,確實很有見解,也確實能解決一些問題。
既然百姓的遷徙受制於信息,受制於路途上顧慮,那便由朝廷來彌補這些缺陷,讓百姓後顧無憂。
就象後世那些爭奪人才的地區出台優惠政策一樣,朝廷可以先讓人少地多的州縣統計田地,能安置多少農民,有什麼優惠條件,再把這些都報上來。
關中這邊便可以貼出告示,號召並鼓勵農民向外地遷徒。報名合格的,官府出錢出糧,甚至可以提供車馬,以及驛站,把農民送到要去的州縣。
李四胖在奏報中還建議,如果驛站不方便給農民使用,可以利用大盈庫的邸店,就象對趕考舉子那樣提供食宿。
這些政策看似要花朝廷不少錢,但移民過去後,耕種的土地增加了,繳納的賦稅也多了,可提供的兵員也多了,長久看來,卻是不賠的買賣。
而從李二陛下的角度看來,農民有地可耕,租稅有所增長,同時也保證了社會的穩定,保證了府兵制的持續。
對於一個英明的帝王來說,統治基礎的穩固才是最重要的,些許錢財根本不會看在眼裏。
「青雀此議甚好。」李二陛下捋須讚賞,但苦笑了一下,卻也知道此舉措勢必遭到關隴貴族的暗中抵制,甚至是怨恨。
關隴集團,或稱關隴貴族,歷史悠久,通過家族之間的聯姻關係,更與諸朝皇室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其中最著名的獨孤家族「一門三後」,也就是獨孤信的三個女兒分別成為北周、隋朝、唐朝的皇后。
而王朝更替,帝國的繼承和創建,甚至可以看成是一次次由他們主導的宮廷政變。不過是一個家族代替另一個家族的統治,宇文家族代替元氏,隋楊家取代宇文氏,而李唐又代隋。
但關隴集團權力過大,即使帝國的統治者都是由其推舉上位,也就避免不了對其有着深深的制約和防範心理。
隋朝二世而亡,背後的一個原因便是隋煬帝操之過急,削弱關隴貴族集團的權力,因而觸怒了集團內部的掌權人士。
作為代隋而立的李唐,以及曾為關隴集團的一員,李二陛下對此是心知肚明,了解得通透之極。
從登基開始,李二陛下的對關隴集團的打壓便沒有停止。貞觀四年之後,除了重用新貴掌兵外,李二陛下還引用了蕃將以控制府兵。
這些舉措已經逐削奪了關隴集團對軍事力量的控制,關隴集團的衰落也不可避免。
但衰落是衰落,關隴集團在朝廷中的政治勢力還是很強大。李二陛下採納了徐齊霖的建議,在科舉方面進行改革,又重用寒族官員,也是要在政治上再對關隴集團進行打壓削弱。
吸取了隋煬帝操之過急、用力過猛的教訓,李二陛下採取的是逐步進行、比較溫和的策略。
現在,他看到胖兒子的奏報,讚賞之餘也認為這又是一個削弱關隴貴族的好辦法。
關隴貴族和士族存在的基礎是文化傳承、土地,以及通過土地所控制的人口。隱匿丁口是他們慣用的伎倆,這不但使國家稅賦減少,更容易成為私兵的來源。
所以,與打壓士族一樣,清查土地和人口,是李二陛下接下來的措施,將是明年的計劃。
而從胖兒子的奏報中,李二陛下卻看到了可以馬上實施的機會。只要給農民足量的土地,賦稅又不算高,關隴貴族和士族又拿什麼來讓農民依附?
也就是說,只要移民的政策制定得好,自會有很多農民轉而投向國家,也就削弱了關隴貴族和士族對人口的控制。
可以想見,他們對移民肯定會抵制,明的不敢,暗中搞手腳卻是不可避免。如果是別的官員,李二陛下自是不會在乎,可要讓胖兒子招來仇怨,卻使他頗為躊躇。
輕撫着額頭,李二陛下陷入思索,如何能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正在此時,宮人進來稟告,中書舍人馬周在外候見。
李二陛下立刻傳召,對於馬大秘,既出寒門,又有才幹,他是特別倚重和信任的。
馬大秘抱着一沓百官奏表,走進殿內,施禮如儀,立刻得到賜座的待遇。
中書舍人,掌管中央詔令與皇宮財政的高級大臣,還負責起草詔書、執掌侍從、傳宣聖旨、參決百官奏表。
所以,李二陛下讓馬周前來,一同參詳胖兒子的奏表,正是馬周的職責所在。
馬周看過李泰呈上的奏表,略微沉思了一下,便開口說道:「微臣以為魏王殿下此奏分析得透徹,講說得明白,亦有實施的必要。朝廷不過是花費些許錢財,卻能得長久交納賦稅的丁口,百利而無一害。」
李二陛下微笑頜首,說道:「朕亦認為青雀此議甚好,可望解決關中地狹人多的問題。」
停頓了一下,他又接着說道:「但朕不想將此奏交與政事堂,或者說不想別人知道此乃吾兒之議。」
馬周愣怔了一下,稍有些疑惑。這很明顯是長名聲的事情,為何不想讓人知道是魏王李泰的諫議呢?
難道——陛下有易儲之念,不想讓魏王李泰招致關隴貴族的怨忿,以免在更換皇儲時有阻力?
馬周多聰明,知道就算如此,也不是他能說的。陛下要這麼做,那就給想個辦法,不要問太多。
「微臣以為此事容易,或由陛下直接下旨,或以他人的名義,皆可。」馬周拱手回答道:「此時開始實施,各州縣的統計也能儘快呈上,明年開春便可進行移民。」
李二陛下略微想了一下,說道:「那便由朕直接下旨,讓政事堂商議後頒佈實施吧!」
馬周呈上所帶的百官奏表,便坐下來,與李二陛下共同參決。
「賓王,看你的氣色,那消渴症已得醫治?」李二陛下看完一份奏表,抬頭瞅了瞅馬周,頗為欣慰地說道:「若是如此,朕心甚慰啊!」
馬周笑了笑,拱手道:「多謝陛下關心。微臣吃着齊霖所給的六味地黃湯,也覺得病症減輕,甚有療效。」
李二陛下笑道:「齊霖又拿其師的方子醫人治病了,很好,很好啊!」
「陸羽仙長的醫道通神,可惜微臣不得當面拜謝。」馬周很誠懇地表示遺憾。
李二陛下微微頜首,說道:「陸羽仙長乃世外高人,不欲見俗世之人。但能假手齊霖,也是很多人的造化。」
馬周說道:「陛下是認為陸羽仙長與齊霖有聯繫,並不是隱居深山,或是雲遊海外?」
李二陛下點了點頭,說道:「若非如此,齊霖哪能得到如此多的幫助?而且,時日不多,便能解決各種問題。」
馬周想了想,說道:「陛下英明。如果相隔極遠,齊霖必不能很快得到仙長的指點。」
「仙長既不願露面,也是勉強不得。」李二陛下很是遺憾地說道:「有齊霖代言,也是一樣。」
把目光投向馬周,李二陛下徵詢道:「朕欲立道教為國教,賓王以為如何?」
馬周立刻點頭贊同,這沒什麼可說的,李耳是你們家老祖宗,不立道教怎麼也說不過去。
只是,你剛殺了秦英等道士,這麼快又把道教立為國教,是不是時間太短了。
李二陛下捋着鬍鬚,緩緩說道:「明年頒佈此詔,未為晚也。」
原來還有幾個月的緩衝,馬周這下明白了,再無意見。
「百石糧食的運費還沒調拔嗎?」李二陛下已經看完了奏表,發現並沒有度支部的有關奏報。
馬周拱手道:「待微臣前去詢問,催他們儘快辦理。」
李二陛下「嗯」了一聲,略有不滿地說道:「辦事如此拖沓,竟不及齊霖一少年,看來是朕過於寬容了。」
馬周趕忙勸解道:「秋收剛過,度支部正忙於統計各地報上的產量,還請陛下寬容一二。」
李二陛下長長地吐出了一口氣,沒有再說什麼,吩咐宮人再續新茶,慢慢啜飲着,與馬周閒聊起來。
「賓王可去戲院看過那《相會》?」李二陛下問起了長安時下最熱門的話題,笑道:「朕去看過,還不錯。」
馬周說道:「微臣未去看過,家裏的女眷卻是看了兩回,都說很好呢!」
「那戲院確實修得別具一格。」李二陛下說道:「聲音清晰,包廂雅致,是個消遣的好所在。」
停頓了一下,李二陛下嘿嘿一笑,說道:「齊霖要為皇家建一所更大的戲院,朕還沒有回覆。」
馬周笑道:「陛下萬金之軀,實不宜常去城外戲院。依微臣之見,便在宮外建一座大戲院。既可專為皇家表演,亦可讓長安民眾娛樂,一舉兩得。」
李二陛下笑着點了點頭,說道:「朕也是此意。若只為皇家而建,徒惹非議。與民同樂,應是無妨。」
也只有打着這樣的名義,才能少挨點噴。倒不是李二陛下怕了魏大噴子等人,實在是聒噪得令人心煩。
正說着話,晉王李治前來問安。馬周見無他事,便起身告退。
「雉奴的功課都作完了?」李二陛下笑吟吟地開口問道,三個嫡子,現在只有一個在身邊慰籍。再加上是小兒子,更受寵愛。
李治拱手道:「回父皇,功課已經完成,師傅亦檢查過。」
李二陛下說道:「泰兒邀你去洛陽遊玩,你可答應了?」
李治趕忙回答道:「四哥相邀,孩兒也想看看洛陽風光,沿途亦能體察下民間疾苦。」
李二陛下沉吟着,並未馬上答應。儘管李治已經說明想去,可他卻有點捨不得。
李治見父皇遲疑,拱手道:「兒臣想從陸路赴洛陽,前後一月有餘,也便能回到長安了。」
李二陛下有些無奈地點頭應允,走陸路自然安全,水路雖快,卻還讓人擔心。
李治又請示道:「兒臣聽說中嶽嵩陽觀有潘師道真人道法精深,此番去洛陽欲見其正容,不知父皇可允許?」
潘師道的師父王遠知被稱為「王法主」,不僅隋煬帝對他執弟子禮,李二陛下身為秦王時,也與他見過面,並親授三洞法策於官邸。
到了李二陛下即位,王遠知便以疾固辭還山,李二陛下還於茅山造太平觀讓他居住。
而王遠知已死,潘師道作為茅山宗宗主,精研道經、佛理、儒義,並融會貫通,尤其在精修三清教法中太清之道,三中真之道,六下真之道,下了最大力氣。
為此,他前後十年,深入嵩山逍遙谷,潛心修研。同時,還研習內外丹法,呼吸吐納,以天地元陽精華,入煉為體內玄丹。又煉辟穀導引之法,夜臥藤床,餐松餌,與自然默契鈎通,聽說已達到三清上境。
而且,潘師道通過廣覽博採,已完成了道教仙譜,傳播茅山道法,廣收弟子,宣經弘道,已是名聲大噪。
所以,對於李治的請求,李二陛下很痛快地答應下來。
「吾兒體弱多病,得見潘真人時,可多請教強身益體的法門兒。」李二陛下還不忘叮囑,「或是與齊霖寫信,讓他向陸羽仙長討要辦法。」
李治拱手說道:「兒臣也正有此意。陸仙長的方法是很好的,兕子的氣色便逐日見好,身體也見強健。」
李二陛下捋須微笑,說道:「正是如此,才讓你通過齊霖向仙長要方子。求醫問藥乃是正道,什麼鉛汞煉丹,卻是萬萬不可沾染,有害無益,你要記牢。」
此時的李二陛下對丹藥是不屑的態度,但到了晚年,心態卻是改變,據說,竟是因服丹藥而亡。
年輕時的心境,與年老時的心境,自是不同。或許連千古一帝李二,也是怕死的。
燃武閣小說網 www.ranw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