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站的最快速度是多少?
如果去大街上隨意去問的話,估計沒人能知道,以往只是聽說過八百里加急什麼的,但真正能夠做到八百里加急的,卻並不多。
不是沒有事件可以達到八百里加急的程度,而是人根本承受不了這種程度的勞累。
不用說八百里加急,就是一個五百里加急,讓一個人跑的話,基本上就可以做好報銷這一人的打算了。
騎馬不是後世的汽車,一日開個上千公里也只是覺得有些累而已,這個可是真的會死人的。
連續三天的疾馳,已經讓那名軍士的體力嚴重的透支了不少,可為了能夠儘快將捷報送往長安,卻又不得不繼續以透支自己的體力來作為代價。
作為一名信使來說,他們唯一的職責就是,只要能以最快的速度將信件安全的送到,他們可以放棄一切。
為此,三天的時間內,一名信使,連續疾馳了兩千餘里,平均下來的話,每日都要趕個至少七百里路,將近八百里。
很難想像,一個人到底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這些。
但是作為業內人士,那名值夜的官員卻很清楚,這個速度,即便是放在現在的驛站系統,也是要將人給累的夠嗆,單獨依靠一個人的話,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夜間送信速度有所影響,但平均下來,若是天氣好的話,一個時辰多一點的時間大約能通過一座驛所,也就是一百里的距離。
從入夜開始,到天亮,大約五個半時辰,根據季節的不同,會有些差距,但最多不過七個時辰。
在現在這個季節,夜間的時間大約也就是六個時辰左右,也就是說,通過驛站系統,只需要一夜的時間,這封信就可以跑到五百里以外的地方。
若是在加上白天,一天的時間,所有的驛站都能按照要求運轉的話,且途中沒有任何的影響,那麼一天一夜的時間,足以讓一封信跑到一千二百里以外的地方。
這是驛站系統改進過後的好處,雖然投入增加了,基礎的從業人數也增加了,但效率卻增加了不少,而且最重要的是,因為每個驛站只負責前後二十里,即單程二十里的距離,即便是全速前進,也不會對人產生太大的影響。
只要是在大唐範圍之內,驛站人員累死的情況是不可能會發生的。
當然,有驛站,自然就有驛道。
那些在山區的驛站受地形環境的影響,想要開闢驛道遠遠沒那麼容易,但是離開了山區,但凡是稍微平坦一些的地方,每個驛站都有自己的專用驛道。
說是專用雖然有些誇張,但也是實情,除了當地的百姓,很少會有人通過那裏。
而驛員也更是對當地的環境熟知瞭然,每人只需要負責二十里,若是連這二十里的路況都搞不清楚,那還當個什麼驛員?
各種小道上,夜間,日間,各個驛站的驛員在接到信件之後更是不敢有絲毫的耽擱,所有人的程序都是一樣的。
檢查信件的完整性,確保自己接手的信件沒有問題,當值官員從鐵箱子裏取出那份記錄,在上一個驛站的下面蓋上自己的印章,然後登記造冊,迅速發往下一座驛站。
沒人會對這裏面的內容有什麼好奇感,更不會有人想過要去打開它一探究竟。
私探驛信,誅九族,丟了信件,斬,驛所負責人,驛站負責人,將會承擔連帶責任,同樣的,若是沒有及時發出信件,因此而耽誤了時間,後果也同樣很嚴重。
驛站的工作很輕鬆,俸祿也不錯,但要求卻一點也不低,比起衙門來說,他們顯然更容易丟命。
特別是這種插着三面旗子的信件,就是到了長安那個官員多如毛的地方,也沒人敢攔下來打聽一句。
雅州距離長安直線距離大約一千四百里,但實際上的距離,早已經超過了一千八百里,甚至更多。
因為一部分地區有驛道,所以實際距離大約在一千七百餘里左右。
即便是一路上全程加急,為了節約時間,更是有不少的驛員直接穿城而過,引起一陣陣的騷動,甚至還因此有人因為沒來得及躲閃,直接被驛馬給撞翻在地的。
什麼?把驛員扣下來賠錢?
醒醒吧騷年,停是不可能停下來的,以前不會,現在不會,以後更加不會!
至於賠錢……做夢去吧!
那個被驛馬撞到的百姓,渾身上下更是有數根骨頭都被撞斷,更是當場吐出一口鮮血。
可在看清撞到自己的那人之後,那百姓的選擇很聰明,直接讓開路讓驛員離開,然後他自己則拖着一身病體艱難的離開。
可骨頭都被撞斷了,稍稍動一下都能令人疼的直咧嘴,所以,當官府武侯趕到的時候,那百姓才剛剛離開事發現場不到五步的距離。
再然後,武侯找來了郎中,然後直接下發了處罰命令,罰款三十錢,待其傷勢好了以後,入獄三個月。
不要覺得律法很苛刻,如果沒有避讓驛馬的人是縣令,或者是官府的人員,被撞了之後,他們也會享受同樣的待遇,而且還會罪加一等,並且加上剝奪官身,永不錄用這種懲罰。
就這樣,在信件從雅州發出的第三天清晨,天剛蒙蒙亮,遠處的天邊剛剛泛起絲絲的魚肚白的時候,一匹驛馬,身上載着一名驛員便出現在了長安城門之下。
因為天還未亮,長安城門尚未打開,加上守城禁軍看不到對方,所以開門的時候稍稍耽擱了一些。
不過耽擱的也並不久,直接從城上扔下一支火把,藉助着火把的亮光,看清楚了對方的身份,在短短數十個呼吸間的功夫,沉重的城門便被打開。
然後,驛員從城門禁軍手中接過一支火把,便朝着太極宮方向疾馳而去。
火把不是為了看路,而是為了照亮自己周邊,以免那些巡邏的將士看不到,從而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誤會。
從雅州接到這次任務開始,到信件安全的抵達長安,全程一千七百餘里,用時十三個時辰多一些,也就是說,在現代驛站的幫助下,這一次的信件已經達到了以往速度的兩倍,這就很恐怖了。
雖然在唐後期,驛站的速度也比之前好很多,甚至唐玄宗可以讓楊貴妃吃上新鮮的荔枝,由此可見,驛站系統是否能夠合理的安置,運行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還是很重要的。
當然,歷史上唐代的驛站系統雖然體現出了作用,但是弊端太多,加上皇帝總是利用驛站干私事。
幹了也就幹了,可瞅瞅他都幹了點啥?
用傳遞緊急軍情的渠道,去運輸新鮮的水果來討好後宮,一次也就算了,還經常這麼搞。
結果搞得唐後期的驛站根本承受不了這樣的代價,只能通過驛站系統也自己夾帶私貨,以此來維持驛站的正常運轉。
哦,對了,需要提醒一句,歷史上唐代的驛站並不是國家出錢建造的,而是分片劃分,每一個區域內的地主豪強出錢出人來負責建造和日後的運營,標準是朝廷統一下發的,好處嘛,驛站的老大就是你了,好歹也算是個朝廷的正式官員。
那些世家不在乎這些,可一些實力不如世家的有錢人,可就忍受不住這樣的誘惑了。
李元吉也同樣是沒錢建造那麼多的驛站,但驛站系統又尤為的重要,不得不建。
所以便採取了比歷史上唐代更溫和,更穩妥的一種方法。
歷史上是將這些責任分攤到那些有錢人手中,而李元吉則是將其分攤給整個鄉的百姓,分配到戶,因為基數大,所以每家要出的錢糧也就少的可憐,一年下來的話,如果只是給錢,其他的一概不管,也就五六錢就夠了。
若是給糧或者牲料,一斗米或者面,外加一斗的大豆,以及一車的秸稈或乾草等。
這點東西放在以前很值錢,但是現在嘛,其實也並不怎麼值錢,百姓的日子好了,也不會在意這些,再說又是全部人都繳納了,隨大流的人永遠是最多的。
李元吉不是神,他只不過是根據自己所知道的,加以一定的改進,然後推出目前來看更為合適的版本。
現在的驛站系統是沒問題的,但是以後呢?誰又能夠知道呢?
能做的,不能做的,他全都做了,盡最大可能的將其做好。
一個胸無大志的人,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至少李元吉自己是覺得問心無愧。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刺透窗戶,照耀在寢宮之內的時候,李元吉已經早早的醒了過來。
古代的生活是無趣的,是乏味的。
即便身為皇帝,夜生活也很是匱乏,唯一的樂趣,也只剩下了造人。
看了眼身邊躺着的美人,臉上微微的露出了一副笑容。
離開寢宮的時候,李元吉便接到了來自邏些城的戰報,多日以來的擔憂,在這一刻終於是煙消雲散。
沒有人比李元吉更清楚吐蕃的恐怖,沒有人比李元吉更清楚,歷史上的華夏,從未有過以武力征服吐蕃的先例,即便是在後世,也是通過和平的方式收回了吐蕃。
即便是元朝時期,也是以武力為輔,政治手段為主才將吐蕃納入華夏版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