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禎監國第一日,下了四份詔書。
第一詔,免天下各州府明年賦稅一成錢糧。
這是履行朝廷的承諾。
這一詔下去,天下百姓都歡慶。
軍中也歡慶,因為軍中雖然享受不到免賦稅的好處,但從將官到最低級的兵卒,都得到了一份恩賞津貼,從明年正月發到十二月,同樣享受一年的好處。
第二份詔書,是發給嶺南西道的感謝和賜賞詔書,表彰他們積極踴躍救援秦國公主的忠君忠國的行為,令嶺南西道統計上報救援者的名單,朝廷頒下賞錢帛糧諸物,以為感謝和恩賞;並且在免去一成賦稅的基礎上,又恩加嶺南西道半成賦稅恩免,表彰嶺南西道的民風忠朴淳厚,方能育出忠義百姓。
嶺南西道的百姓都歡騰起來,雖然當初人們奔赴北部灣救援秦國公主時並沒想着要什麼報酬,但誰救了人都希望得到一句感謝,
第三份詔書,則是給北部灣海島遇難的天策中將臨川郡王和高適等靖安司衛,表彰其功,哀悼其逝,奉入忠烈祠,享受國家祭祀。
這兩份詔書,讓天下人覺得新任太子是個重情義的,那些犧牲的靖安司衛的家人,也在傷痛中得到了最大的安慰,能進入帝國忠烈祠,這是最高的榮耀,就像文臣死後以進忠賢祠為榮,武臣死後皆以進入忠烈祠為榮,功績永被帝國銘記,牌位受國家香火供奉,而且家人也會被記入到戶部的功臣烈屬冊中,享受忠烈家屬的優待,家中無論從事耕種工商還是子女入學,都能享受到朝廷優待。
而第四份詔書,是一份宣告詔和通緝詔令。
朝廷宣告天下,大唐國內還有邪教分子在活動,並犯下滔天大罪:一則勾結外國,在北部灣設陷伏擊秦國公主,致秦國公主重傷昏迷,臨川郡王和靖安司衛多人遇難;二則勾結國外武者和國內奸邪,在太子冊封禮上謀刺皇帝和太子;三則勾結國內奸邪,在京城和諸多州府縱火,燒毀民宅數千棟,傷亡百姓達萬人,其罪十惡不赦。朝廷通令各州府各縣嚴查邪教組織和團伙,緝拿邪教徒及其勾結的國內外奸邪之徒,詔令大唐軍民百姓積極舉告可疑者,凡提供線索或捉拿邪徒的,朝廷均有賞格。
此詔一下,全國百姓都憤怒了。
提起邪教,大唐人沒有好感。
當年高宗皇帝下《禁邪教詔》,明確將大食教列為邪教,嚴禁在大唐境內傳播、信仰,因朝廷宗教司的大力宣傳,全大唐百姓都知道大食教就是「你不信我,我就讓你死」的邪教,以慈愛全世界為名,用刀劍推行他們的真理,道教佛教也講慈愛、仁善,但沒有強迫人信教的,更別說用刀劍迫使你信教,而大食帝國還多次發動戰爭,以軍隊侵略他國推行他們的「真理」教,這是骨子裏崇尚武勇並以自己的文明和強大而驕傲的唐人絕對無法接受的,對大食教的惡感可想而知——當然這也得力於帝國宗教司不懈怠的將大食教邪魔化的宣傳。
詔書很快下達各地。
在大唐經商和居住的大食人就發現自己遭遇了一個凜冽的寒冬,無論出行還是居所都有無數雙眼睛盯着,一旦被發現有做拜教活動或宣揚大食教的言語、行為,都立即會被唐民舉報,很快全家人都會被官府帶走;那些加入唐籍但沒有改信道佛教、修習儒學的大食裔唐民,也感覺到了周圍審視的目光,一旦有誦念教經或向西朝拜的活動,就立即會被列入邪教嫌疑犯,被官府抓走。不管這些嫌犯的身份背景如何,和哪個大人物有交情,沒有哪個官員敢徇私,這是涉及刺殺皇帝和太子的大罪,後面盯着的靖安司不會和你講人情,官員們可不想把自己搭進去,給再多錢都沒用。
……
老人說道:「此計甚毒。」
看似退一步,實則暗蘊殺機。
鄭王、肅王幾王也看出了這道詔旨下隱藏的險惡用心。
朝廷將罪名貫在大食教上,表達出不與興平會正面衝突之意,然而一旦時機成熟,當朝廷不再顧忌興平會向天下人曝露天啟計劃,他們興平會立即就會成為「邪教勾結的國內奸邪」,被朝廷武力剿滅。
鄭王說道:「上清宮也該出來了。」
這是殺楚計劃的後手,如果阻止李毓禎甦醒的行動不成功,也能因刺殺之事逼得上清宮與三清宮正式決裂,讓道門這一派和他們興平會成為生死存亡的共同體。
上清宮的實力,以及龍虎山天師道和茅山上清派在民間信眾中的影響力,是他們興平會必須借重的。之前雖然有合作,但上清宮的態度並不積極。如果不是太清、玉清二宮對它的暗中削弱力度加大,上清宮被逼得必須決裂,怎肯出動神符箭加入殺楚計劃?
「殺楚固然失敗,咱們亦有得。」豐王蒼白着臉說道,他在洛河上阻攔道真子被她重傷,迄今還沒復原。
諸王均點頭,雖然沒能殺掉李毓禎,甚至還讓興平會的處境進一步惡劣,但沒有人頹志,都是心堅如磐石,不可動搖。
老人滿意的點了點頭,一時的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信念動搖。
***
長治年號的最後一個除夕,就在舉國歡慶又夾着寒風凜冽中送走了。
次日,是新年第一日,正旦大朝會,皇帝和太子聯袂出現在含元殿上,接受京朝百官和各道各州府上京朝賀官員的朝賀,皇帝在朝殿上下詔,宣佈改元,年號至道。——按照慣例,新帝登基的次年,才會改元建年號,這是對前任皇帝的尊重,也是便於史書紀年。
至道元年的到來,這意味着長治時代的結束,新帝時代的開啟。因是李毓禎監國,實際掌政,後世史家論及聖武大帝的功績時,往往從至道年代開始。
……
蕭琰在紙上寫下「至道二字,仔細琢磨着,覺得含義極深。
至道,大道也,至善至美之道<=".。
這是禮記上說的,也是儒家追求的大道。
人人心中都有至道。
墨家的至道是天下公平,法家的至道是一切法治,道家的至道是長生,佛家的至道是淨土世界、無欲無垢……
國家也有至道,富強,文明,太平,不懈前進……
「至道」,概括了人們最美好的想法,最長遠的追求,最終極的奮鬥目標。
這是一個讓人奮進的年號。
「至」的本義是「到」。
要到達大道,就要奮鬥,不是一般的奮鬥,是要使出全身力氣,努力的、拼命的奮鬥,不僅有汗水,還有鮮血。
蕭琰想到了軍中的號角,號角一響,全軍奮進,鮮血都要沸騰起來。
至道,這是一個戰鬥的年號!
……
老人寫下「至道」二字,蒼勁中帶着鋒利。
字很紅,是硃砂。
鄭王跪坐在老人對面,看着這兩字,紅殷殷的,仿佛鮮血一般。
他眼中也仿佛看到了鮮血,無數人的血,血海一般,無邊無際。
「這是一個帶血的年號。」
他神色沉重的說道。
這個年號,赤.裸裸的表達了天啟派的野望和決心。
李毓禎,就是他們推上去的總執行者。
為了那個「至道」,將有無數人死去,鮮血如河,白骨成山。
「吾以吾血,衛大唐安寧。」鄭王說道。
他很久以前就不是年輕人了,很難有熱血沸騰的時候,血液在他血管里流淌得平緩又平靜,他的神色卻是莊重的,透着一股莊嚴,仿佛說出的就是他的信仰,堅定,神聖。
這是他們的至道。
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
至道。
沈清猗也在寫這兩個字。
字跡不同於她往常的清瘦峭拔,用了衛夫人體,清秀平和,嫻雅婉麗,然而筆鋒間,仍能看出獨屬於她的清冽風骨。
沈清猗將這兩字看了很久。
人活在世間,總得有個追求。
或許是清冷的性子使然,沈清猗沒有太多的欲求,除了想護得母親一世安寧外,她有心求索的,唯醫道而已。然醫道,也只是她的興趣,並無一定要達到的目標。
她追求的,是心靈的寧靜。
澹泊,足以和樂。
只是後來,她想要的,多了一樣。
唯這一樣,打破了她的平靜,讓她深切體會到那些求索大道者內心承受的折磨,那種求而不得的痛苦,日思夜想的輾轉,殫精竭慮,汲汲於所求,然而拼盡全力求取,卻不一定得到,那種難以把握的空蕩感,讓人的信心和希望承受着煎熬,就好像粗礪的磨刀石,一點一點磨着肉,細密的痛,直到將人心撕裂為止。
她闔了一下眼。
眸中若沉潭的水,幽深又寒涼。
她將紙折起來,去進燃炭的爐鼎中,看着它化成一縷青煙,消散在空中。
她的心就是這炭。
唯燃成灰燼,方可止。
***
至道元年,正月初六,依然是凜冽的寒風,長安的春意還沒有到來。
蕭琰在這一日,去了無量觀。
她在年前十二月初就已離開東宮搬去母親府中,但李毓禎叮囑她不要外出,一則吳王身死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散,在傳言中蕭琰已經被迫離開長安回到河西,短時間內就不宜在長安公開出現;「二則,也是為了你的安全,」李毓禎當時說道,「誰知道鄭王一黨會不會狗急跳牆,在外面將你擄走,或者直接下手殺了你。以前,他們還要顧忌先天不能向先天以下出手的規矩,如今,道佛劍三宗已經入世,這個規矩也就不必要守了。若是他們不顧臉皮,兩名先天同時出手,就是閣主也來不及救你。」
蕭琰一臉錯愕,「我有這麼重要嗎?」
值得鄭王一黨在這個時候不顧一切來殺她?
李毓禎道:「你是墨尊的弟子,註定了和他們的對立。以前,他們主要對付的是我,如今我已是太子,很少有出長安給他們伏殺的機會,就算外出,身邊也會跟着先天,加之我的境界已至洞真大圓滿,除非對方超過四位先天合擊,否則很難瞬殺我。如此形勢下,自然要掉轉矛頭,集中力量,先除掉你。」
蕭琰仍有些愕然,總覺得僅憑「墨尊的弟子」,不是鄭王一黨誓要殺她的關鍵原因。但李毓禎不說,就是有意隱瞞,至少,不是現在說的時候。她只能心裏忖道,難道自己的存在,和天啟計劃密切相關?
李毓禎沒正經多久,就調笑她道:「你就安心待在姑母府里,省得出去招惹桃花。」
蕭琰瞪她,「你才招惹桃花。」
李毓禎笑,「所以我招惹了你啊。」
「……」
蕭琰對鄭王一黨敢在長安城內對自己下手還是持懷疑態度,但從吳王這事考慮,並不想給李毓禎增加麻煩,給她帶來皇族內的非議,不管她是男是女,是李毓禎關係親近那是事實;加上她也沒有必要的事情一定要外出——除了想去無量觀,看望沈清猗之外。
但這也不是緊急的事,如今道門有內亂,雖然齊王在李毓禎監國次日就甦醒過來了,沈清猗可以功成身退,但道瀟子應該不會讓沈清猗在這個時候回三清宮<=".。不過蕭琰還是派人給沈清猗送了一封信,請她務必在京中待到年後,等明年春暖花開再回道門;又說自己在長安,但近期不方便出門,待過了年後,再去看望她。
轉眼就到了大年三十除夕夜,蕭琰易容去了京中蕭府,拜見父親。今年皇帝下了特旨,召五方都護和河西大都督明年正旦朝賀,蕭昡是二十八到的京,先去拜訪各世家,二十九皇帝召見,年三十才空下來。蕭琰去書房見了父親。
蕭昡問明她前後情況,沉眉思索一陣,說道:「你暫時留在長安也好。家裏有些事……要清理。」
父親說得隱晦,蕭琰忖思着或許與大哥蕭璋有關,便應了一聲是,沒有多問。
涉及蕭氏內部清理,她還是不要插手為好。畢竟,因為生母之故,她的身份還是有些敏感,省得插手內部清理事務,被有心人拿了話柄攻擊,將事情變得複雜。
蕭昡提醒她道:「雖說目前蕭氏與皇室同一陣營,聖人和太子都會護着你,你在長安是安全的,但你要小心太子。」
蕭琰抬眼。
蕭昡沉聲說道:「太子心機深沉,與聖人相比,更不忌手段……你和她相處,要小心被算計了。」頓了一下,又說道,「遇事可以多問問你母親,她總不會,讓你吃虧了。」
蕭琰不覺得李毓禎會算計她什麼,除了感情,但這話卻是不能與父親說的,便恭敬應道:「是。」
父女倆又說了陣話,臨近除夕晚宴,蕭昡必須要出現在大堂上,蕭琰便拜別父親離去。此時她身在長安,只有主持京中蕭府的堂伯父蕭頌知道,其餘人都以為她在劍閣修行,自是不便出現在人前。
她悄然離去,知道沈清猗今晚在蕭府,她也沒有前去相見。父親正惱着她和四哥和離,一旦和離了,就不再是蕭氏的媳婦,父親心裏恐怕已將她視為外人了,如今只是還掛着名分,蕭琰身在長安連蕭氏子弟都瞞着,此時卻去見沈清猗這個「外人」,父親知道了,還不着惱?更要遷怒沈清猗了。
蕭琰打定主意,等父親走了後,再去見沈清猗。
正月初一,正旦大朝賀的時候,蕭琰入了東宮,給大師伯和兩位師叔拜年。初三傍晚,李毓禎領了她去給太上皇拜年,初四晚上,則給皇帝皇后拜年。從清寧殿出來後,蕭琰回想起來,總覺得皇后舅母看她的眼神有些怪。遲疑了下,問李毓禎:「舅母是不是知道了……」你對我的感情?
李毓禎白她一眼,「母親到我寢殿,看到了你那幅字,還有我抄的那一摞『我要有節操』!」
蕭琰「噗」的一聲笑出來,樂道:「你活該。」
「所以母親問我,我對你幹了什麼人神共憤的事,讓你書下這五字。——在阿父和阿母心裏,你可是人品純正得很,寫下這五字,肯定是我的錯。」
蕭琰真誠贊道:「舅母真是心明眼亮。」
說着她臉色忽然古怪起來,心忖李毓禎是怎麼對皇后交待的,難道坦承了長樂宮的事?
【以下是免費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