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長城精神和龍圖騰
我們的精神何在?
在論壇上看了很多關於漢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章,所得頗多啊,心裏也有一種深深的傷痛感……
中國是一個以漢族居多的國家,整個歷史進程也是以漢族為主導的。中華文明絕大多數的內容都是漢民族的文化。中華古代文明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可偏偏在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下,中國從世界文明的顛峰跌落了下來,摔得很重……
在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王朝統治史中,有兩次半的亡國史,此處的亡國是指漢族在中原建立的國家政權被外族入侵而滅,第一次是元朝建立(宋朝滅亡,漢族淪為下等的賤民),第二次是滿清王朝的建立(明朝滅亡,漢族淪為亡國奴,不過滿清統治者的統治手段要比蒙元高明,但這並不能改變滿清對中原以及整個中國的統治是一種殖民統治的事實,血腥!)那半次就是西晉的滅亡以及隨後的南北朝時期。
歷史已經化作無數的典籍和記憶,可留給我們的思考卻是無窮無盡————一個曾經那麼出色而先進的民族,緣何今日如此地落伍於其他先進的民族(以前的他們只是一群蠻夷!)?
中國落後的歷史並不長,一直到清朝之前的明朝,和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一樣,中國都是整個世界範圍內最先進、最富裕的泱泱大國,我們也不閉塞,大航海的時代勿庸置疑是我們開創的。明末,中國按照歷史發展的自然規律,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和西方幾乎是同步的,按此趨勢發展下去,中國很快也會迎來資產階級大革命,然後建立一個資本主義共和國,我們的文化會繼續傳承下去,強國的地位會更加穩固,依靠強大的國力開疆括土,中華的國威和文化會在更大範圍傳播開去,哪會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國家?
中國的歷史進程恰恰有其自身的特點,就在這時,一個強大的外族入侵了中原,忙於窩裏鬥的漢民族很快被其收買的叛徒各個擊破,此時的漢民族也不似歷史上的那個強悍的西漢王朝時期的漢民族那樣奮起抵抗,居然接受了當亡國奴的現實。從此滿清王朝開始了在中原260年的統治,這種統治是對漢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全方位地壓制和摧毀,例子太多了,不一一累述了,至此,華夏文明發展的進程進入了一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停滯不前的時期,而此時的世界卻正在進行着翻天復地的大變革,人類開始從古代史進入了近代史,我們正是在這個時期落後了西方整整100多年!!
此處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可以說明。
熟悉軍事史的人都知道,明末清初時,明朝大將袁崇煥抗擊八旗鐵騎時就開始大量地使用火器,在著名的寧遠大捷及以後多次的戰役中,明軍對清軍形成了壓倒性的火力優勢:清軍用裝備弓箭長矛的騎兵衝擊明軍配備有密集遠程火器的堅固城牆防線,這就造成了一個局面,清軍幾乎無法傷到明軍一兵一卒,而明軍依靠遠程火力大量殺傷清軍有生力量----這是眾多軍事將領夢寐以求的不對稱打擊。這種局面形成的原因是,漢民族的火yao技術發展到明朝,已經能夠熟練地在軍事領域使用並發揮威力了。而那些在中原以外的遊牧民族(包括女真族)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根本不具備和明朝抗衡的能力。
而在200年後,當英法聯軍入侵時,那相同的一幕居然又出現了,英法聯軍在野外用火炮和步槍兵構築了堅固的陣地,當「英勇」的八旗騎兵無畏地向英法軍陣地衝擊時,戰爭變成了一邊倒的屠殺,騎兵都成了活靶子……(電影《火燒圓明園》有這樣的鏡頭,震撼人心)此後的每次戰爭,西方的侵略軍總能擊敗數倍於己甚至數十倍於己的清軍,中國人對西方的恐懼和敬畏心理從這時開始越來越嚴重,而西方依靠對中國一次次戰爭中取得的勝利,對中國的蔑視和自我的優越感也是與日俱增,從此我們被戴上了屈辱的帽子整整109年!!!
從這一個鮮明的對比可以看出,在明朝時漢族的軍隊就能像英法聯軍一樣對清軍形成絕對優勢了,要不是農民起義,要不是吳三桂,要不是三藩,滿清充其量只能是明朝的一個邊患,絕無入主中原的可能。若沒有滿清對漢民族文化科技的長達兩百多年的壓制摧殘,使得中華文明停滯甚至倒退了兩百多年,我們完全有可能在以後的戰場上和任何外族侵略軍進行對等的決戰,而結果也肯定是勝利!!(相比較而言,滿清頗以為自豪的八旗鐵騎,在兩百年前和兩百年後,居然還在用相同的戰術作戰,所遭遇的結局也是何其相似,可見滿清的不思進取到了什麼程度!)
漢民族是個極富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在任何領域絲毫不遜色於世界上任何一個文明,這是我們偉大之處,這也是我們的精神所在!但明末清初的那幕悲劇恰恰也是我們偉大的先人們埋下的禍根所致,漢族傳統文化中,自古認為:華夷不相容。明朝沒有唐朝的那種氣魄,沒有廣泛地接納四周的少數民族,這使得四周的少數民族和漢族只能兵戎相見,最終導致了民族間沒有那種寬容的態度,而只有狹隘的敵視和仇殺!那場明末清初的戰爭以及隨後的滿清的統治,讓我們付出了慘重的歷史代價--漢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傳承幾乎脫節和消亡。
中國要強大,要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就必須讓中華傳統的文化延續下來,繼承其內在深厚的底蘊和特質,只有這樣,才能重新建立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才能重新挺起我們民族的精神脊樑!一個有着民族自豪感的民族,才能獲得其他民族的認同和尊重,猶如個人的自信一樣。
我們的精神在我們傳統的文化中,而我們現在太忽略這些了,看看我們的周圍,充斥着來自歐美、日韓的文化產品的全方位的衝擊,我們自己的東西卻太少了,我並不排斥這些外來的,可我們自己的東西也太少了點吧,正常的局面應該是我們自己的東西是主導,豐富的外來文化是有益的補充,讓我們自身的文化發展可以借鑑、吸取新的的成分。西方和日韓在對下一代的教育中有大量的關於本國傳統文化的教育(雖然日韓的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相比幼稚的如小兒科一般),這使得他們的年輕一代有着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日韓的出國留學生會回國;而中國的留學生多數會留在國外,很多是對自己國家民族的一種不滿和失望(李敖在北大演講所講的中國知識分子中的那種「逃亡派」)。
時下,在我們的精神領域實在缺乏一種歸屬感和凝聚力,因為我們的根基太少了,太脆弱了。中國80、90年代出生的一代,鮮有熟知自己歷史的,更多的關注來自於西方日韓的潮流,並以了解他國的詳情而沾沾自喜,對自己國家的了解卻只有偏見和不滿,他們的最大理想就是出國鍍金然後定居國外(想起西點軍校一句校訓:「不管她有什麼錯,她總是我的祖國!「這是建立在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基礎上的絕對忠誠)這樣的下一代,是很難指望他們將來承擔民族復興大業的歷史責任。
一個國家要強盛起來,是不可能依靠某一代或幾代人就可以達到的,要長盛不衰,更加需要有優秀的後備力量。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就在於,要讓我們所有的人,包括年輕的一代,從內心裏對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充滿着讚美和驕傲的感情,以自己是本民族一員而自豪,只有這樣,在他們以後的日子裏,他們就會顯示出無盡的創造力和幹勁,忠實於自己的祖國和人民,我們的國家就會越來越強大!
魏晉:人性自由
那是個憂鬱而又放縱的時代,是個激情與理性共存的世紀。
既有慨以當歌,曠達人世;也有傲然獨得,任性不羈;即便陶陶其樂歸隱南山下,也要攜朋喚友,不醉不歸。性靈之美,大抵不過如此吧。
夢回魏晉的時候,想縱歌,欲狂放,自由的極限在魏晉的時空裏,被幻夢漸漸地放大。
人性的光輝從沒有在我們這個文明中達到過那樣的境界。漢族精神在那一刻達到了自己自由奔放的極至,感嘆後世人的繁瑣、謹小慎微之餘,有一種淡淡的憂傷漸漸地的淺塞了我的胸膛。許是因為我們失落了自己。其實何必仙羨西方人性自由精神,只要重歸魏晉。
那個寬衣大袖的時代里,包容了多少對後世迷途者的期盼和等待。一千五百年,歲月如鈎,可以劃斷漢族衣冠,卻磨不平心靈中彌遠的聖跡。
漢末離亂,國家衰弱,門閥士族代之而起,莊園經濟興起於魏晉。導致了士族對個性自由廣泛的追求。也不得不對亂世的人的價值加以思考,及至先古時期人道主義的復甦,產生了對普世自由的追求。
其中玄學之風應之而起,浪漫主義的魏晉人縱酒嬉遊,或莊子夢間,蝴蝶翩翩,或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在亂世視人命為草芥中,追尋個人生命的價值。其意亦艱,其心亦苦。心性放達間誰說不是達到了無奈和孤憤的極至。人性至上的精神終魏晉一代,第一次系統的成為中華文明中思想的核心。彈着《廣陵散》的嵇康是以音樂完成了他對死亡的蔑視,其中人性的從容,對性靈的珍視,在曲散而失的斷頭台上顯示出的驕傲,足以為萬世景仰。而在生命的自由和權位的的選擇中,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灑脫,亦足以讓我們汗顏。先賢們用行動教會我們,自由是美也是生活的一種方式。
魏晉一代,風物亦是無限,漢族衣風之美,歷代難出其右,寬衣縛帶,舉止悠容,着衣的開放自由甚至為後世所譏。俊美人物如潘安者「善為哀諫之文」,婦女也仍公然愛其之美,並非有如後代,性靈所受禮教桎梏,藏匿於心而莫能顯於外。
而魏晉的自由始終要消失,專制的中國是我們漢族的悲哀,也是自由的不幸,洋洋千年,歷經專制者們挫自由之骨,揚自由之灰,自由的精神在中國的大地幾乎葬於不復生之地。
古賢說:「中國之君子,明於禮義而陋於知人心。」而君子者不知避人心之峰鏑,自由當隨君子存而在,亡而失,實為自由精神的不幸。凡此種種,以今日之漢族精神,必當以自由為普世之精神,以完成魏晉先賢不能讓其傳流萬代的遺憾。
找回漢族精神(魏晉篇(三)祖逖)
魏晉:祖逖英雄主義
晉承永嘉之亂,五胡亂華,北國破碎,百姓受離亂之苦,教化為夷狄所棄。中原既為不中,正統又何安存?
祖逖者百十人成行,吁琅琊王司馬睿者興復中華,然王者無意北歸,不過委其虛職,資以千人糧絹。而祖逖舉義者何避艱險?竟率百十漢軍以赴國難。於是此南渡者衣冠,北進者祖逖君也,及至北渡江中,憤而擊揖,不滅胡虜誓不舟還。行者無不涕淚,以生取義,當其時也。
江北塢堡遍地,人人自危,志不復國,但求以自保。祖逖者振臂以呼,大義昭然,群起而以回應,遂集二千之士,枕戈待旦以出淮陰,先勝於陳川,再戰於蓬陂,其勇致敵於死地,其智疲敵而奔命。中原之復有望矣。中原父老之情寄於祖逖,溢於言表,但待南來之師,復我中華漢國。殷殷之情,可慟天地。
不料晉亂非以胡族悍而以漢國無聖君。東晉既立,建康為都,竟無北志,但求安逸。元帝者取祖逖之權印,竟挾帝王一已私利,奪蒼生恢復國家之意,何其痛矣。
時不久,其友劉琨,幽州死於晉臣王敦,且晉亂政以權爭,權貴上下莫視外侮,但爭利權,悲憂祖逖,復國之志既以無望,生又何異以死矣。祖逖終以病去,士子若喪考妣,百姓為之立祠。使其志不絕於天地之間綿綿矣。
祖逖者,摧峰於正銳,挽狂瀾於既倒,為眾人所不能是為英雄也。
祖逖之精神亦為我漢族英雄主義是也。以此當召後人,不以已之艱難榮辱,是非曲折,凡國難當以身赴,無以為避矣。
漢:蘇武-漢家氣節
慷慨就義易,忍辱負重難。然而有一種人在等待中堅持着信仰,且被所信仰的人們所遺忘又當是什麼滋味?
千年的時光,大漠仍然是風沙的世界,北海仍然荒涼,此地已然是異國的土地,我們無法以主人的姿態站在先人流過血和淚的土地上,我無言,只能對以沉默。
我們無從身同感受北海鹽濕的風寒,只是憑着傳載了千年的記憶去追索那個驕傲而又不屈的年代,為祖先們的執着流下滿是慚愧的淚水。
「蘇武牧羊北海邊,雪地又冰天,羈留十九年。渴飲血,飢吞氈,野幕夜孤眠」《蘇武牧羊詞》是這樣吟誦着那個在千難萬苦中仍不放棄信仰和忠誠的漢家孤子。南望故國十九個年頭,蘇武根本就沒有打算能夠活着歸到漢地的,也不在乎是不是有人掛記着自己,所做的就是面對自己的信仰,手持的漢旌節可以磨斷所有旌穗,心裏的漢國威儀是不能受到半點侮辱的,雖然作了人家的俘虜,卻是死也不能放棄漢家的鐵骨。
十九年了,歲月如水,水勢常變,老了故人,去了家親,萬物可變,百事可變,皇帝可以不同,婦女可以改嫁,然而漢家節義當於生死相隨,與日月同輝,蘇武心中的漢家精神不可棄。
十九年了,朝廷於千里之外也不曾想到在苦寒之地有着這樣一位忍辱負節,百死不折的漢家英雄,如果按照當現今社會一些的議論,象范文程吳三桂之流都有着不得不投降的理由的話,蘇武足有理由投降幾千次了。這也許就是明季可以滅亡,而漢朔卻發揚光大的根本所在吧。
然而,十九年的歲月不會白過,漢武帝時出使的蘇武等到漢昭帝的使節來的時候,雖然是白髮蒼蒼,四十歲的出使的使節終於在五十九歲那年慨然歸漢。回到長安的日子,漢家的人民載道相迎,蘇武那被北風寒冽過肅然的面孔上也忍不住老淚縱橫,絲絲的白髮記載的是對漢家的點滴的忠誠;蛻光了穗子的旌節,在十九年的歲月中,光光的旌杆上始終懸掛着是那顆赤誠無我的漢心。而流下更多的淚水的是那天長安的人們,那天的淚水將化作丹青永遠記載下什麼叫漢家的忠誠,給後代樹立了個永遠不能背叛漢家的理由;那天的淚水也將化作每個漢族人心裏應有的那份對漢族的熱愛。……
蘇武不曾領兵於陣前斬敵數萬,也不曾開疆拓土彌望無邊。然而一位負節出使的使臣身上所具有的這種忍辱負節死而不屈的精神,並不遜於任何一個漢家民族英雄。蘇武的漢族精神激勵着我們,也在教誨着我們後世的人,個人不論處於什麼境地,什麼艱難都不能成為背負家國的理由。
語至此,當歌蘇武牧羊詞以為結尾:
附:
蘇武牧羊北海邊,雪地又冰天。羈留十九年,渴飲血,飢吞氈,野幕夜孤眠。心存漢社稷夢想舊家山,歷盡難中難,節落盡未還。兀坐絕寒,時聽胡茄耳聲痛酸。
群雁卻南飛,家書欲寄誰。白髮娘倚柴扉,紅妝守空幃,三更徒入夢,未卜安與危,心酸百念灰,大節仍不少虧。羝羊未乳,不道終得生隨漢使歸。
找回大漢精神(漢篇(四)班超)
漢:班超—漢族冒險進取精神
西班牙的英雄佩德羅率領一小隊騎兵征服了南美,英國用一支小小的軍隊征服了印度。我們感嘆於被征服民族的不幸,又為征服者的冒險進取的精神所折服。
漢族人也許屢屢被異族入侵,先後又被蒙古和滿洲所征服。這樣的日子久了,都快要遺忘自己曾經有過無與倫比的品質了,而我們的精神才是東亞的冒險進取精神的源泉所在。
我們的先人足跡遍於大漠南北,一隊幾十人的漢軍就曾經征服一個國家,英雄的業跡,我們應當緬懷。在這些人當中,班超是最傑出的代表。
班超字仲升,其父為東漢著名學者班彪,其兄為《漢書》的作者班固。公元50年(東漢建武二十六年),班超繼承父志為蘭台令史,繼續完成他父親所編寫的《漢書》。然而,班超素有大志,不能安於筆案工作,其時,每每聽到匈奴入侵,班超便憤怒不能自已,言稱:「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賽立功異域,以取封侯。」
果然,班超實現抱負的機會來了。公元73年,班超毅然投筆從戎隨大將軍竇固出兵攻打匈奴,並立下了赫赫戰功。時不久,班超又任漢使出行西域。同行者不過三十六人。
他們先至西域鄯善國,其王三心二意,既事匈奴,又懼漢朝威武。匈奴使節竟和漢使同在其國。班超知道形勢危急,便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率隨從殺了匈奴使者。鄯善王為勢所逼,於是歸附了漢朝。既收鄯善國,又征服于闐國。班超於此,決意收服西域,還是那支三十多人的隊伍,孤軍直遏疏勒國都,深入虎穴生擒疏勒王,一舉安定了疏勒國,打通了絲路南道。
公元74年底,匈奴進攻漢軍,漢西域都護偕2000漢軍全數陣亡。
班超者真英雄也,孤立無援,匈奴發兵攻疏勒國都,班超率領少數漢軍守城數年,(想想近代的中國軍隊,汗顏)漢軍形勢雖危,但只有死者並無降者,終以退敵。
公元76年,漢廷詔諭班超回國,棄守西域。班超毅然孤軍留在西域,首先平定了疏勒貴族叛亂。再以疏勒軍隊為主力北征姑墨國,大勝而歸。稍後幾年,疏勒國都尉番辰發動軍事叛亂,班超平定之。乘勢而行,班超又領漢軍擊破莎車國。
公元90年,大月氏7萬大軍東越蔥嶺兵臨西域。班超又以少勝多,迫使大月氏軍隊投降。
公元91年,班超統一西域全境
此功此業,足以為我等萬世景仰。有班超立我大漢雄威,誰敢言漢族不能冒險進取,三十六人而滅數國,亘古未有,其業可證我漢族血脈勇武進取,此精神不可不傳於世,故立班超為我漢族冒險進取之魂魄。以文記之。
(漢篇(一)蔡文姬)
漢:蔡文姬-漢族的凝聚精神
在一個變亂的時代里,當生命如燭火般搖曳,如葉舟浮泛於洪波之上的時候,個人的命運常常是沉浮於民族和國家的命運之間。當我們回首到東漢末年那個民族間互相殺戮的時代里,除了感覺到帝王英雄們在鮮血和淚水染成的歷史舞台上的喜怒哀樂之外,也不要忘記了普通人的生命所擔負的不能承受的重負。因此,我將要為這樣一個人物寫出她的痛苦和無奈,以及她的執着,漢族英雄們的精神是我們的財富,而她的精神正是漢族平民精神的匯集。也正是有了她這樣的漢族精神,我們的民族在無數次屈辱的倒下之後,又驕傲的重生。她,就是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文姬是她的字,她出生於一個大儒的家庭,父親是文學家書法家蔡邕。本來這樣的環境等待蔡文姬的是無憂的生活,更何況最初的婚姻中,她嫁給了作為河東世族的衛姓家族,她的丈夫衛仲道也是個才學出眾的士子。幸福的生活本來就是相同的,衣食無慮,相夫教子的生活應當為所有時代的女孩子們所羨慕。然而也許是天妒良緣吧,婚後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為咯血患病而死去了,蔡文姬也於隨後不久帶着喪夫的痛苦悽然離開了衛家。
或者這對青春年少的蔡文姬來說只是人生上的一次挫折,時間仍然可以磨滅此類的痛楚。
然而,漢民族的悲慘的命運將要變成她的命運,她將以自己柔弱的臂膀去擔負起分散到每個人身上的具體的民族悲劇。
腐朽的統治帶來的黃巾起義導致辭了豪強地方勢力的擴大,東漢國家的政權的動亂,就要把蔡文姬和整個漢民族帶入另一個時代。
董卓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把持朝政後,為了籠絡作為名士的蔡邕,封他為中郎將,後來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又被呂布所殺,蔡邕也因此被連累治了死罪。軍閥混戰的時期開始了,邊關各個胡族的軍隊也趁機頻頻入侵中原,搶掠人口,而蔡文姬不幸在失去夫君和父親之後,淪入了敵手。一個少女在家破的苦悶中,被國破的命運帶上了遠去大漠的險途。這年她二十三歲。
此一去其實生死難料,但是做為小兒女的蔡文姬除了順應命運的大勢而動之外,又能做些什麼呢?她飽嘗了流離於外族生活的痛苦,以她的才貌被嫁給了匈奴左賢王,也為匈奴王生下了二個兒子。
有十二年了,匈奴的日子苦悶而又無奈。南方的故國,戰亂峰火雖然看不見,但是心裏隱隱的痛又豈是時光所能平淡。
十二年了,終於等來了漢家的旌節,蔡邕的學生曹操已經貴為漢朝宰相,他派人出使匈奴要把她贖回來。但是作為漢家女的蔡文姬,既難忘自己的故國家園,歸國的歡暢下又難掩對兒子們的慻顧之情,柔腸寸斷時忍不住淚如雨下,往事離亂,十二年的經歷不能風消雲散,真性情的漢家女兒蔡文姬為此留下了催人淚下的《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作為感情的寄託和歸宿。唐代人有詩云:「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也算是對此淒涼的精確寫照吧。
歸漢的蔡文姬是偉大的。在流離與等待之後,在屈辱和悲憤中堅韌的活了下來,在親情的割捨間選擇了歸國的執着。這也是漢族雖然幾經亡族,而終於亡而不滅的精神源泉所歸。每當國家破碎,普通的漢族人不能反抗的時候,也總是在默默的等待着,在暴虐的統治下堅持着不放棄對自己民族的信仰。所以無論艱險阻礙,漢族人始終堅持不放棄對本民族的熱愛和期盼的精神是為民族凝聚的精神,也是為漢族精神。
附:
蔡文姬《悲憤詩》《胡胡笳十八拍》
《悲憤詩》
漢季失權時,董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強。海內興義師,欲共討不詳。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不顧邈冥冥,肝脾為腐爛。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囤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失意幾微間,輒言斃降虜,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豈敢惜性命,不堪其詈罵。或便加棰杖,毒痛參並下。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終已。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迎問其消息,輒復非鄉里。邂逅繳時願,骨肉來迎己。己得自解免,當復棄兒子。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號泣手撫mo,當發復回疑。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別。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轍。觀着皆噓欷,行路亦嗚咽。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悠悠三千里,何時復交會。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城郭為山林,庭宇生荊艾。白骨不知誰,從橫莫覆蓋。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煢煢對孤景,怛吒糜肝肺。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奄若壽命盡,旁人相寬大。為復強視息,雖生何聊賴。託命於新人,竭心自勖歷。流離成鄙賤,常恐復捐廢。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胡胡笳十八拍》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干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煙塵蔽野兮胡虜盛,志意乖兮節義虧。對殊俗兮非我宜,遭忍辱兮當告誰?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
戎羯逼我兮為室家,將我行兮向天涯。雲山萬重兮歸路遐,疾風千里兮揚塵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為驕奢。兩拍張弦兮弦欲絕,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漢國兮入胡城,亡家shi身兮不如無生。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羯羶為味兮枉遏我情。鼙鼓喧兮從夜達明,胡風浩浩兮暗塞營。傷今感晉兮三拍成,銜悲畜恨兮何時平。
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土,稟氣合生兮莫過我最苦。天災國亂分人無主,唯我薄命兮沒戎虜。殊俗心異兮身難處,嗜欲不同兮誰可與語!尋思涉歷兮多艱阻,四拍成兮益淒楚。
雁南征兮欲寄邊聲,雁北歸兮為得漢青。雁飛高兮邈難尋,空斷腸兮思愔愔。攢眉向月兮撫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彌深。
冰霜凜凜兮身苦寒,飢對肉酪兮不能餐。夜間隴水兮聲嗚咽,朝見長城兮路杏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來兮欲罷彈。
日暮風悲兮邊聲四起,不知愁心兮說向誰是!原野蕭條兮烽戍萬里,俗賤老弱兮少壯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壘,牛羊滿野兮聚如蜂蟻。草盡水竭兮羊馬皆徙,七拍流恨兮惡居於此。
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茲八拍兮擬排憂,何知曲成兮心轉愁。
天無涯兮地無邊,我心愁兮亦復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駒之過陳,然不得歡樂兮當我之盛年。怨兮欲問天,天蒼蒼兮上無緣。舉頭仰望兮空雲煙,九拍懷情兮誰與傳?
城頭烽火不曾滅,疆場征戰何時歇?殺氣朝朝沖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故鄉隔兮音生絕,哭無聲兮氣將咽。一生辛苦兮緣別離,十拍悲深兮淚成血。
我非食生而惡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已矣。日居月諸兮在戎壘,胡人寵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恥,憋之念之兮生長邊鄙。十有一拍兮因茲起,哀響纏mian兮徹心髓。
東風應律兮暖氣多,知是漢家天子兮布陽和。羌胡蹈舞兮共謳歌,兩國交歡兮罷兵戈。忽遇漢使兮稱近詔,遺千金兮贖妾身。喜得生還兮逢星君,嗟別稚子兮會無國。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情兮難具陳。
不謂殘生兮卻得旋歸,撫抱胡兒兮注下沾衣。漢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兒號兮誰得知?與我生死兮逢此時,愁為子兮日無光輝,焉得羽翼兮將汝歸。一步一遠兮足難移,魂消影絕兮恩愛遺。十有三拍兮弦急調悲,肝腸攪刺兮人莫我知。
身歸國兮兒莫之隨,心懸懸兮長如飢。四時萬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暫移。山高地闊兮見汝無期,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夢中執手兮一喜一悲,覺後痛吾心兮無休歇時。十有四拍兮涕淚交垂,河水東流兮心是思。
十五拍兮節調促,氣填胸兮誰識曲?處穹廬兮偶殊俗。願得歸來兮天從欲,再還漢國兮歡心足。心有懷兮愁轉深,日月無私兮曾不照臨。子母分離兮意難怪,同天隔越兮如商參,生死不相知兮何處尋!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與兒兮各一方。日東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隨兮空斷腸。對營草兮憂不忘,彈鳴琴兮情何傷!今別子兮歸故鄉,舊怨平兮新怨長!泣血仰頭兮訴蒼蒼,胡為生兮獨罹此殃!
十七拍兮心鼻酸,關山阻修兮行路難。去時懷土兮心無緒,來時別兒兮思漫漫。塞上黃蒿兮枝枯葉干,沙場白骨兮刀痕箭瘢。風霜凜凜兮春夏寒,人馬飢豗兮筋力單。豈知重得兮入長安,嘆息欲絕兮淚闌干。
胡笳本自出胡中,緣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雖終,響有餘兮思無窮。是知絲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樂各隨人心兮有變則通。胡與漢兮異域殊風,天與地隔兮子西母東。苦我怨氣兮浩於長空,六合雖廣兮受之應不容!
據目前為止的考古發現,人類歷史該有六百萬年以上了吧,暴露羞處、蹦跳於樹上、不穿衣服的時間有五百多萬年,發明文字只是一萬年以來,其中的故事想必不少。但哪一個世紀百年都沒有二十世紀----1900~~1999這樣令人驚詫。我們能生活在這個世紀之中和之後,得以領略其戲劇般的過程,真是幸運。
讓我們看一下那些可驚詫的地方:
1,此前從未有過的世界大戰,竟然集中地爆發了兩次,戰場遍及全球,牽動近百個國家和二十億以上的人口,死傷約二億。鋼鐵坦克洪流滾滾,喀秋莎炮群焰吞天地,蚊子轟炸密密麻麻,航空母艦接連沉沒。
2,戰爭結尾竟然發明了核武器,炸翻了小jp,並使得隨後的世界大戰再也打不起來,因為再打就要毀滅地球了。七十年代的蘇聯核武庫足以毀滅地球26次。
3,兩次大戰幾乎耗盡人類財富,但人類的新創造卻馬上又填平了損失,並遠遠超出----
4,阿波羅飛船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散步。
5,玄妙的相對論被提出,我們得以窺視宇宙深處的奧秘。
6,生命基因被破解,克隆生物快等於上帝造物了。
7,計算機將全世界連成了一個局域網,世紀初的全球戰場現在只等於一個共享文件夾。
8,二十世紀之前的兩千年裏始終佔全球gdp的30以上的千年帝國----中華,在二十世紀初竟然霸氣耗盡,形同乞丐,還差點被小jp滅了國。殊不料死裏求生奮戰過關,過關後立即在1951--1953年以千瘡百孔之軀神速擊退新霸主美利堅和17國聯軍於朝鮮半島,笑傲環宇。至二十世紀末更是導彈指天,經濟飛升,盛唐冉冉重現,小日惶惶不可終日。中華以千年霸主之底氣,竟然極衰和復興於同一個百年之中,也是二十世紀一大奇聞,別國歷史都沒有這麼大的戲劇性和重要性。
接下來專看中華,亦多有自身的可驚詫之處。
1,一場可惜的敗局。
二十世紀之前的1894年,中國的整體國力包括武備不僅仍然位居世界前列,而且遠強於jp,也因此仍然保持着慣有的對於jp的輕視。這種輕視導致jp在甲午海戰中達成了處心積慮的偷襲成功,但是jp不僅在戰前就戰戰兢兢,而且一役取勝後也耗盡國力,實無繼續進攻、吞併中國的潛力。中國如果調動全國、繼續作戰則戰爭的潛力仍非常巨大,超過jp十數倍。可惜統治中國的是異族滿清政府,一場海戰下來就嚇破了膽,絕不想把這場戰爭打下去,而決定出賣漢族的國土和漢族的血汗財富,於是提前終止了這場尚未打完的全盤戰爭。滿清割了漢族的地,賠了漢族的款。那賠款是個天價,中國從此走向貧窮,jp則幾年內就獲得了相當於原來200多年的gdp,中國與jp的國力對比來了個翻天覆地。回頭想想,與其賠窮還不如打窮,至少錢不會流到jp腰包里。jp如果想併吞中國,當時的兵力和財力都遠遠不夠,而中國以湘軍為主的新式軍隊其精神和實力都很強(不久前還收復新疆逼退沙俄),民眾中所蘊藏的戰爭潛力也堪稱雄厚。
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國被滿清出賣了,為什麼會出賣?原因很簡單,早先的清帝順治就曾說過,滿人一旦失利,那麼放棄中原、退回東北就是了,沒有損失可談(為此,滿清二百多年裏一直不許漢人踏入東北半步)。中原本來就是漢人的江山,滿人能占則占,不能占則拉倒不管。此次甲午海戰,滿清政府當然還是這麼想。它寧願與jp、西洋分享中國,寧願漢人掏腰包賠償jp,也不願發動由漢人組成的湘軍,更不願發動四萬萬的漢人,因為湘軍在此前已經威脅到了滿清的異族特權,而四萬萬漢人的發動更會是滿清統治者的噩夢。對於滿清政府來說,提前終止這場全盤戰爭才是維護它本族利益的上策,它將與列強分享漢族的中國,所謂「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寧與友邦,勿與家奴」。
260年前,滿清自己就是入侵中華的另一個「jp」,揚州十日殺人83萬,是jp南京大屠殺的3倍,在四川屠殺數百上千萬,殺到沒人了所以搞「湖廣填四川」。它到最後視漢族也不是自己人,不是一條心。有什麼奇怪嗎?一條心才奇怪,絕不可能的。
苦難的中國,苦難的漢族,那個原本文明、原本富裕的漢族,面對一場僅僅首戰失利的戰爭,賦着自己仍然雄厚的實力,卻提前終戰了----被異族滿清出賣了。
我們應該這樣看待甲午戰爭的結局:中國和漢族被兩個敵人所害----舊敵人滿清,新敵人jp。
我們再不要停留在以前的錯覺:以滿清政府為代表的中國和漢族,被jp「全面」「擊敗」了。
jp在此前的千年歷史上從未贏過中國,被唐朝刮過一耳,被明朝痛打一頓,豐臣秀吉氣死。他也是個偷襲者,一個首戰偷襲得勝最後血本無歸者。
明朝因為內亂,李自成逼殺崇禎皇帝,於是全國陷入群龍無首的崩潰局面,各個新皇帝紛爭內戰,同時最精銳的數十萬吳三桂邊防軍----比滿八旗更強大的軍隊集體叛國,從東北打到緬甸,窮凶極惡的「戰功」超過滿八旗十數倍,滿八旗(總數只有7萬人)跟在這支漢奸軍隊的後面檢戰利品,被漢奸軍隊捧上了政權寶座,於是中國淪亡。吳三桂這番作為其實只是下一步自己稱帝的一個步驟,開始不過是覺得剛當上明朝反臣,稱帝暫時還名不正言不順,需待時日。如果不是吳三桂,7萬滿八旗無論如何也經不起遼闊中原的陣仗消耗,人丁不夠去死的,拿不下中國。
可見後來在甲午海戰後與jp共同分享危害中國的那個滿清,便宜了jp的那個滿清,早先和jp一樣是個檢了便宜的角色。
因此二十世紀初中國的急劇衰落,並不能說是中國被jp「擊敗」,如同260年前也是被害於有皇帝野心的漢奸吳三桂,而不是被規模小小的滿八旗「擊敗」。
jp從未「擊敗」中國,中國再不要容忍jp吹歷史的大牛,更不要帶上子虛烏有的「歷史」自卑。我們一直都蒙在甲午戰爭「戰敗」的錯覺里,我們的錯覺是jp的又一個便宜,精神便宜。
豈止不要那子虛烏有的自卑,甚至有真正的光榮在後頭。
如下。
2,光耀千秋的抗日戰爭
時至1937年,中國因為長期被列強搜刮、內部戰亂而積貧積弱,國力降到了自身歷史上的最低點,而jp正好相反,吸中國血、發自己財達到了自身歷史上的最強點,甚至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
此時的中日力量對比在1:10以上,古代中國的西漢比匈奴、東晉比五胡、宋比金元、明比後金等幾個危機時期則絕不是這樣的比分,因此可以說jp顛覆中國自信滿滿。
1937年jp擁有人口1億,可動員兵役1000萬,飛機2700架,汽車9500輛,坦克2000輛,火炮16000門,軍艦190萬噸含航空母艦6艘,同期中國擁有人口4億,人口教育質量、兵役訓練質量低,作戰飛機100架以下,汽車千輛不到,坦克幾乎沒有,火炮千門左右,軍艦6萬噸。
東北三省、華北一部、台灣、朝鮮均被jp佔領,jp的實際控制地域並不比中方小多少,他早已登上大陸而且經營鞏固,儘是戰略要地,東北更能給他提供深厚的工農業支持。他早已不是那幾個小島,他從大陸上的佔領區出發對中方有順勢直下的衝擊勢態,再加上他的龐大物力,幾乎成了泰山壓頂。
至此可以說,這不是條件公平的較量,可以比喻成一盤讓了兩車兩馬兩炮或者圍棋6子的讓子棋,這個比喻絕不是開玩笑。
7月7日慘烈悲壯的歷史開演了。
中國能依靠的是什麼呢?只有不惜流血、犧牲一切的英雄精神和深謀遠慮、巧妙制敵的歷史智慧。
結果到1939年,這場戰爭就已經打成了僵局,雙方膠着拉鋸,jp再也不能前進半步。直到1942年jp處於對美作戰的需要希望加快解決中國戰場,再度猛攻卻先後三次慘敗於長沙。再直到1945年投降。
這就是讓子棋的結局,局終時中國即使沒有大勝,卻真真切切地沒有戰敗。
這是誰的恥辱?是jp的還是中國的?
炎黃的子孫、大漢的子民們應該仰天長笑。
日美作戰期間,中國從美國獲得的援助從真正意義上說只是開始於1944年,而且數量很少,更是只及歐洲、蘇聯所獲得的3還不到。另一方面八年的作戰揪住幾百萬日軍,其實也給與了太平洋美軍以巨大的配合,中美的幫助是雙向的。
這場戰爭在中國的歷史上光耀千秋,榮譽彪炳,中國以絕對的劣勢與優勢之敵打成平手,主要依靠着自身的力量,是對敵手的最大諷刺----鋼固然多,智依然少,人與牛戰,牛進化慢。
中日之間也有過一次公平的較量,就是明朝援救朝鮮的那一次,結果是30萬明軍全殲20萬侵朝日軍。當時是jp國內統一後的巔峰期之一,同時是中國國力的中等時期。
至今仍然奇怪的是廣大中國人普遍以為二十世紀的中日戰爭令自己顏面無光,同時jp人紛紛做出勝者的姿態,做秀地表示想再來一次,這種做秀又使得中國人更憤懣。
不要憤懣,要自豪,要蔑視那個連讓子棋也贏不了的下手。做秀不過是做秀而已,做秀者的心裏充滿自卑,每次做完秀回到家裏都會拿腦袋撞牆。
真正智勇雙全、強悍善戰的是中國軍人,而不是jp武士。
論強悍,中國人在劣勢裝備下的奮勇流血、殉城殉國是莫大的光榮,黃埔青年軍官在1937年左右就殉國1萬名,8年犧牲高級將官200多名,淞滬會戰中一個師一個師的中華男兒前赴後繼熔化到鋼鐵火海,義無反顧,藤縣戰鬥王銘章將軍以下2000人以步槍對坦克成功堵住日軍5000人的逃路,全部戰死,這些還只是八年戰爭的一角。八年中全國97的縣城都遭受轟炸,重慶被密集轟炸了5年,日日不免,但重慶廢墟里傳出的永遠是激昂倔強的聲音,那種堅定不移的聲音。
輪智慧,盧溝橋戰事初啟時,jp有從華北平原直下武漢將中國分為東西兩半的趨勢,中國軍隊和軍工、經濟重心有可能被包圍在東部。此時國民政府深思熟慮主動發起了淞滬會戰,將大部分日軍調動到上海戰場,從此日軍的南北攻勢被扭轉為由西向東、丘陵縱橫的艱難推進,中國則取得時間將軍工、經濟轉移到西南,奠定了戰爭不敗的基礎。於中國而言,這是千秋手筆,於jp而言,則是千秋笑柄。
jp不必再做秀,如果真要再來一次,當然又是條件公平的一次對決了。
愚蠢者不會是偶然愚蠢一次,讓子局贏不了平手局只會悲慘。
jp從來是中國之下的失敗者。中國人,要自豪!
大jia看一看歷史就會發現,世界上出現過很多強大的帝國,但只是光輝一時!只有我們的中華帝國才一直延續了一千多年,都是這個星球上最強盛的國家,我們本是最驕傲的民族,只是到了近代才變了,我們在文化上根本沒有必要羨慕別人的文化優越性,我們只要找回自己的位置就可以了,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傲立於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