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山河滿江紅抗戰遠征 三緬甸被占滇緬公路中斷

    抗戰爆發後,由於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國民政府遂於1938年初修築滇緬公路。

    來自滇西28個縣的20萬民眾在抗日救國信念鼓舞下,自帶口糧和工具,風餐露宿,劈石鑿岩,歷時9個月,在高山峽谷激流險灘上,沿滇西,緬北990公里的山野,用雙手和血汗修築了滇緬公路。其間因爆破,墜岩,墜江,土石重壓,惡性痢疾而死去的民眾不計其數。1938年底,滇緬公路翻越蒼山、怒山、高黎貢山、跨越漾濞江、瀾滄江、怒江……正式通車,從此,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突然出動58個師,2800輛坦克,2000架飛機和6000門大炮,向波蘭發起「閃電式進攻」。9月3日,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當時英國由於自身受到法西斯同盟德國攻擊,1940年6月4日英法軍在敦刻爾克棄甲丟盔大潰敗之後,英倫三島岌岌可危。

    抗戰開始後,日本圖謀以武力強迫中斷「第三國」的援華活動。1939年冬,日佔我南寧,斷我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

    1940年春,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濫炸;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儘管如此,日寇並不罷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並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

    中國沿海港口幾乎全部丟失,沒丟失的也被日本海軍封鎖,外援物資無法進入,經濟陷入崩潰,國民政府只能印鈔票度日。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英國在二戰期間執行「先歐後亞」的政策,為了防止希特拉的「海獅計劃」制止德軍對英國本土的轟炸以及防備德軍的登陸,英國不得不從亞洲殖民地抽調大批飛行員保衛英國領空,抽調大批裝甲部隊保衛英國海岸。

    面對日本的挑釁,英國無力在緬甸、印度、馬來西亞投入很多力量以進行有效防備和抵抗日本的進攻。

    英國希望藉助中國長期抗戰的經驗和力量,支援它在遠東殖民地特別是緬甸、印度、馬來西亞方面的軍事戰局,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

    1941年春,英國邀請中華民遠征軍事考察團赴緬甸、印度、馬來亞考察。商討成立中英軍事同盟事宜。

    緬甸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地處東南亞和中國的西部,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緬甸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

    日本進攻緬甸,一方面可以切斷盟國和中國的物資生命線,孤立中國,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另一方面可作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

    在大英帝國的版圖上,緬甸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印緬省,它在戰爭中的意義僅僅在於對印度構成一道外圍屏障。對艱苦抗戰的中國人來說,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是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緬甸是中國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它的存在直接關係到抗戰大後方的安危,為了要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

    1941年的12月23日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中國積極準備並提出中國遠征軍及早進入緬甸佈防。

    蔣介石計劃:以臘戍、密支那等緬北重鎮為後方,以位於緬北的首都曼德勒為中心,「集結主力於曼德勒附近,誘敵深入,待與交鋒之後,再反攻突破之」。蔣介石作出這樣的選擇,有其不欲明言的原因。中國出兵緬甸,最重要的是欲保住緬甸尤其是仰光的出海口,獲得盟國戰略物資的接濟,仰光及東南亞地區失陷後,這一目標已難以實現,在英國未表現出堅守緬甸決心的情況下,中國當然也不願為英國作嫁衣,擔當與日軍主力部隊血拼保衛全緬的義務。


    集中國遠征軍在曼德勒地區作戰,從蔣介石的立場看,還有幾方面的有利因素。曼德勒扼緬北之咽喉,為緬北之屏障,同時,又是中國經緬北西向印度交通之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保衛曼德勒,既可使之充當中國大西南地區的緩衝,以免日軍直接威脅,又可保住中國經緬甸至印度的對外通道,維持獲得外援的間接途徑。也就是說,仰光失陷後,守住曼德勒,即是中國在緬作戰的最大利益目標。

    一旦作戰失利,中國軍隊以曼德勒為中心,後有密支那、臘戍等穩固據點,撤兵也較為容易。另外,從緬甸地形看,以曼德勒為界,以南多平原地區,以北則為山地,依託山地作防禦戰對武器配備較落後的中國軍隊也顯然更為有利。正因此,在與史迪威談話時,蔣介石一再要求史迪威以準備曼德勒作戰為在緬作戰基本要領。

    但是,史迪威的想法和蔣介石大不相同,史迪威對中國之行雄心勃勃,指揮軍隊建功立業,是史迪威衷心追求的目標。而他當時對中日兩軍的素質、特點、戰鬥力均未有全面了解,就主張主動進攻。

    當然,史迪威主張在緬甸進行積極的進攻作戰,更主要的還源自於美、英的全球戰略。美、英以歐洲戰場為主要戰場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對保持英國作戰能力的重視當然要遠遠超過中國。作為印度屏障,保住緬甸,對防止日本攻印,減輕英國在印度壓力,使其在歐洲戰場充分發揮作用有重要意義。這就是史迪威所言:「日本已被迫在緬甸動用了可能派往印度、澳大利亞或其他地方的兵力。這是中國此時能夠把它所擁有的東西——兵員——貢獻給盟國事業的最好辦法。」因此,儘管史迪威對英國在緬甸的避戰退卻極感不耐,但仍然接受這一現實,並多次以中國軍隊作為英軍退卻的掩護。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日軍10餘萬大軍,配備強大的火力和大量騎兵,於9月中旬發動了對長沙的第二次大規模進攻。

    中國第九戰區所轄兵力為11個軍30個師。日軍9月27日攻入長沙後僅3天就被迫撤退。10月8日敵我雙方恢復到戰前狀態,日軍傷亡達2萬餘人,我軍損失近7萬人。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軍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美軍太平洋艦隊幾近全軍覆沒。12月8日日軍同時對泰國、馬來亞、菲律賓及關島和中國香港等地發起進攻。12月10日,英國在泰國的空軍被消滅1/3左右,剩餘部分撤到新加坡。這一天,由新加坡海軍基地開出的英國「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由4艘驅逐艦護衛,準備攔截日海軍兩棲作戰艦隊,途中被蜂擁而至的日本一式陸攻戰機擊沉。12月25日,踞守在香港島西部二道防線的英軍被迫投降;1942年1月2日,日軍佔領了馬尼拉。

    12月9日,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意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

    僅「珍珠港事件」爆發的民國三十年,侵華日軍就先後發動豫南戰役、贛鄂會戰、中條山大戰和第二次和第三次長沙會戰,均未得逞。

    十二月,日本東條英機在東京電台多次發表對華談話,敦促重慶政府「停火」,「議和」,均遭嚴辭拒絕。

    日軍雖然侵佔大半個中國,在軍事上佔有較大優勢,卻始終無法達到速戰速決和一舉摧垮重慶政府的戰略目的。

    一九四二年一月中旬,日軍攻入長沙。第九戰區炮兵第一旅佔據嶽麓山陣地,壓制敵人炮火。戰鬥最激烈的時候,炮彈告罄。第九戰區長官部電告重慶,軍令部回答:炮彈尚在仰光待運。

    同月,從漢陽遷至重慶的兵工廠因缺少鋼材和原料,被迫停工。國民黨政府僅有的十餘架運輸機亦因油料缺乏而停飛。

    「七七」事變以來,中國抗戰後方所需各種戰略和各種民用物資:汽油、

    煤油、柴油、橡膠、汽車配件的百分之百,藥品、鋼材、棉紗、白糖、紙張的百分之九十,都須從西方進口。如果日軍切斷滇緬公路,斷絕中國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聯繫,中國國內的各種戰略物資儲存最多只夠維持三個月。

    駐華中的日軍出動12萬兵力,於12月23日再度進犯長沙。中國軍隊第九戰區決定集中兵力將敵人誘至瀏陽河、撈刀河間地區予以包圍殲滅。會戰一開始,湖南民眾以「焦土抗戰」、「與日俱亡」的悲壯氣概,一夜之間便使日軍無法在戰區內獲得一粒米一根草,所有大小公路也溝塹縱橫,日軍的坦克、牽引車、野炮、重炮均不能通行。守衛長沙城的第十軍將士從軍長到士兵,均抱定與長沙共存亡的決心拼死抵抗。1942年1月16日,恢復戰前原態勢。此役共斃傷日軍5萬餘人,俘日軍139人。

    其中三次長沙會戰對日軍造成重大打擊;1941年薛岳指揮的第三次長沙會戰殲滅日軍5萬多人。這一度改變了當時中國國內的抗戰士氣。



三緬甸被占滇緬公路中斷  
相關:    坐忘長生  星辰之主  特拉福買家俱樂部  龍皇武神  絕代神主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碧血山河滿江紅抗戰遠征三緬甸被占滇緬公路中斷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1s 4.1086MB

搜"碧血山河滿江紅抗戰遠征"
360搜"碧血山河滿江紅抗戰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