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的教法有個符合目前張鉞對國術的體悟,那就是循序漸進、次第修學的。猶如一名有經驗的馴馬師,會按步驟慢慢地馴服一匹良種之馬。
老牟子的原傳教導,要調教一個人時,通常是按照下面的程序進行訓練:先讓受教者持戒,持戒清淨後應守護感官、飲食要知道節量,然後日夜禪修、實行警寤,並保持正念正知;要前往偏僻的地方禪坐,舍離內心的障礙之後,培育定力、證得禪那等。
這樣的次第修行,頗為符合國術的修行之道,雖然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在原理上是接近的!
老牟子說過這樣的話,這是回答一個叫苟答馬的人的提問的時候說的:「同樣的,涅槃存在,通往涅槃的道路也存在,也有我作為指導者,但是我的弟子在受到這樣的教導後,只有一些人能證悟涅槃,有一些人卻不能。對此我能做什麼呢?我如來只是指路人而已。」
老牟子說這話的意思是,最高境界大解脫是存在滴,你們不用懷疑,通往大解脫的方法也是存在滴,同時有我這個已經達到的人在告訴大家把方法和原理告訴大家;但跟我的人我把原理和方法告訴他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走到終極境界,有的弟子可以,有的不可以。對於這種現象,其實我是無能為力的,我只是如實的照着真理和我領悟的方法教導。
這句話,其實牟尼哥說的挺無奈的!要不不會有那麼一句流傳甚廣的『佛渡有緣人』!這種無奈,是牟尼哥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真實寫照!
牟尼哥的偉大,偉大在他的實在!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萬能的,也不認為自己是神,那種對牟尼哥『信牟尼哥得永生』的論調,實在是褻瀆了牟尼哥的思想,褻瀆了他的偉大!
對於牟尼哥的無奈,張鉞即刻聯想到了國術的當今現狀!就比如,其實先輩們早就指出了國術的修行之路和方法,並在各自的言論中進行了表達。可是,因為現代人的本身思想和接觸面,外加西方科學的充斥;明明已經點出了康莊大道,偏偏很多人走的都是彎路,或者乾脆走了一條相反的路,最終成就不了國術。
其實,不說別人,張鉞何嘗不是也走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歧路?所幸的是,他在偶然之中,還是有所領悟,終於走向了正途!
而關於覺悟者的教導,有一個系統,又引起了張鉞極大的興趣,那就是關於生命的構成!
生命,在老牟子的教法中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或者說是一個核心的課題。為了解脫生命的諸苦,他就要要分析生命的構成,幫助大家認知生命的真相,研究生命的本質。這樣才能真正的明白和大解脫。
生命的構成,就是解決生命問題的根本!張鉞的十年壽命,這就是生命問題!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參透的東西,把構成生命的因素分為了五個大類,稱之為五蘊:
1.色——物質身體;
2.受——苦、樂等的感受;
3.想——辨認、記憶作用;
4.行——意志或各種心理作用;
5.識——識別、認知。
人所具備有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軀幹、四肢的身體稱為「色蘊」或「色法」。色,在牟尼哥的教法里並不是指顏色,更不是指女色、情慾!而是一切物質現象的統稱。物質現象包括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看得見的有顏色、光等,看不見的有聲音、氣味、味道、軟硬、輕重、冷暖等等。
為什麼將物質現象稱為「色」呢?
色,巴利語råpa,源於動詞ruppati,意為變壞、破壞、壓迫、逼迫。所以佛陀說:以變壞故,稱為色。即是說,一切物質都具有變壞的本質,叫做色法。
除了稱為色蘊的物質現象以外,受、想、行、識四種心理現象合稱為「名蘊」或「名法」。名,在這裏的意思並非指名字或名稱,而是對一切心理現象的統稱。
為什麼要將心理現象稱為「名」呢?
名,巴利語nàma,源於動詞詞根√nam,意為朝向,傾向。因為能朝向目標以識知它,或者能導致朝向目標,所以稱為名。
名色法包攝了我們所處的這個世間所有的物質現象和心理現象,有時也特指身心現象。
但為什麼不直接將名色法叫做身心呢?因為身心只是指生命現象,而名色法則是指一切的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也包括無生命的山河大地、花草樹木等,在範圍上比身心要廣得多。同時,在嚴格意義上講,身心現象還是屬於概念法的範疇,名色法則屬於究竟法的範疇,在表達上要精準得多。
老牟子勤修一生,參悟的不只是人,而是參悟了世間萬事萬物,用他的話來說,是『一切有情』!張鉞感慨萬千,但並沒有自慚形穢。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追求,執一道而求之!八萬四千法,法法悟道,法法了本!
佛陀有佛陀的路,張鉞有張鉞的路!怎麼開始走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走出多遠,能走到哪裏!
五蘊又叫做名色法,包括物質身體和各種心理現象,這就構成了所謂的生命。只要有了名色、有了生命,眾生就會執着這一堆名色為「我」和「我的」,佛教稱為「我見」、「我執」。
由於這一堆名色法是作為被自他執取的對象,所以稱為「五取蘊」。只要有了被執取的五蘊,聖者們說這即是苦。
五蘊是生命的構成,在探索了構成之後,釋迦牟尼進行了深入的探索,那就是生命的起源,他用自己的參悟,解釋了生命的起源。
牟尼哥參悟到的生命的起源是什麼呢?
他說了,所謂的生命,只是一個從生到死的過程,這個過程佛教里稱之為「輪迴」(sausàra)或「生死輪迴」。看清楚,輪迴就是指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而不是上一輩子和這一輩子的關係!
導致生死輪迴的原因就是煩惱。有了煩惱,就會造作各種各樣的行為,這些行為在道德上稱為「業」(kamma,行為,造作)。善的行為稱為善業,壞的行為稱為不善業或惡業。當善業或不善業遇到因緣成熟的時候,就必然會帶來相應的果報(vipàka)。
我們的這副身心、每天所遭遇的境遇,就是自己行為的結果。亦即是說,命運的好壞是靠我們自己創造的,我們是自己行為的承擔者。同時,我們也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樣的思想深的張鉞的心,其實闡述的也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意思!佛也好,道也好,只是表達的這個字不同,在根本上,沒有不同!
牟尼哥闡述道:所有的名法(心理現象)都有個目標,而且總是在執行認知目標的作用。我們平時所說的生活,就是心不斷地認知不同目標的過程,或者是心跟外在世界不斷發生互動關係的過程。
作為人,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和外在世界產生互動關係呢?
通過感官!亦即佛教所說的根門。有六個根門: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和意門。所謂的『六根不淨』,說的就是這六根!
依靠這六個根門所產生的心稱為六識,它們分別識知相對應的目標:
1.眼識看的是顏色;
2.耳識聽的是聲音;
3.鼻識嗅的是氣味;
4.舌識嘗的是味道;
5.身識觸的是觸覺;
6.意識思維的是法所緣(各種現象)。
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信息,進行各種不同的身心活動,其實都不外乎是這六種主客互動的關係。
離開了眼、耳、鼻、舌、身、意,離開了顏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以及所想的東西,就無所謂的身心,無所謂的外境,也無所謂的世界。
釋迦牟尼傳下來的,就是要人們從根本上,從六根上去清靜!
當理解到六根清淨的清淨兩個字的時候,張鉞的心裏一動,似乎把握到了什麼,但仍然是朦朦朧朧,無法抓住!他沒有強求,而是繼續的去了解釋迦牟尼的世界。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外界的互動。當我們的眼睛看到適意的對象時,例如俊美的人、漂亮的衣服等,會產生愉悅的感受(樂受),認為對象是好的、是美的,接着會喜歡、愛着。若這種喜歡的心理進一步加強,會產生想要得到、擁有對象的心理。這種心理就是貪。
同樣的,當我們聽到悅耳的音樂、別人的讚美,聞到清香、吃到美味的食物、觸摸到異性細滑的皮膚等等時,貪慾很容易生起。
當我們的眼睛看到不喜歡的對象時,例如醜陋的人、討厭的人等,會產生厭惡的感受(苦受),認為對方是不好的、是壞的,接着內心會排斥、反感。若這種排斥的心理進一步加強,就會生氣、惱怒,甚至會想要以粗暴的方式來對待對方。這種心理就是嗔。
同樣的,當我們聽到別人的批評、嗅到腥臭的氣味、吃到難吃的食物、天氣酷熱難耐等等時,嗔恚很容易生起。
然而,無論貪也好,嗔也好,都包含有痴。痴就是無知、不了解,不了解事物、身心、世間的真相。因為有痴,貪、嗔才會產生。
因此,所謂的煩惱,都是基於內心和外境這兩方面的關係產生的。光有心而無外境,煩惱不會產生;光有外境而無心,煩惱仍然不會產生。這是一對的關係——內心與外境的關係。貪嗔痴三種煩惱簡單來說都是這一對的關係:
當心黏着外境,喜歡對象,想擁有、佔有對象時,叫做貪。
當心不喜歡外境、排斥對象時,叫做嗔。
因為不了解外境的本質,認為對象是好的,是可以得到快樂的,是可以滿足自己的,叫做痴。
到了這裏,張鉞停下了自己對釋迦牟尼的探索,他覺得夠了!對自己來說夠了!他看到了一個博大的,深奧的,卻實在的,一步步的一個人生系統!或者說生命的系統!如果再廣而言之,甚至可以延伸到自然宇宙的系統!
張鉞並不想皈依佛祖,哪怕他此刻給牟尼哥定位的是人生大師,精神大師,武術大師,修行大師。
他覺得夠了,是因為他深深的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學來的東西,沒有經過實踐和經歷,那永遠不是自己的;一不小心,自己還得掉進去!
南傳上座部佛教,給他的作用,給到他的啟悟,已經很多了!雖然,他只是看了一個大的組成框架,但是,在研究原傳的,釋迦牟尼菩提樹下證道的東西的同時,他無時不刻的跟國術聯繫在了一起!
他的腦子,此刻湧上了很多東西!很多東西,在他的腦海里激盪,在交織,在清理,在過濾!他有了一種紛亂如麻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