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洵(1586年2月22日-1641年3月2日)亦稱福恭王,俗稱老福王,明神宗朱翊鈞第三子,明光宗朱常洛異母弟。母親鄭貴妃。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之父。生於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正月初五,母鄭貴妃恃寵,欲立其為太子,遂引起爭國本。萬曆二十九(1601)受封福王。四十二年就藩洛陽,得莊田二萬頃,鹽引千計。崇禎間,益沉湎酒色。
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0年)十月十五日冊封為福王。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三月二十四日,全家遷移洛陽府邸。從移居洛陽到遇害,福王共在洛陽生活28年。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二十一日李自成攻克洛陽,被執殺。享年五十六歲。崇禎皇帝賜諡曰「恭」。
永曆帝追封廟號恭宗,諡號慕天敷道貞純肅哲修文顯武聖敬仁毅孝皇帝。
發生梃擊案時,福王已經到洛陽享福去了。這也就是鄭貴妃在太子面前哭訴的那樣,「我兒子都走了,我殺了你,按照祖宗規矩,他也成不了太子啊。」
事實上,福王離開京城,在客觀上進一步肯定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也就是說,朱常洛的太子之實一直到福王去洛陽後才得以落實。
崇禎十三年冬(1641年),正月,參政王胤昌率軍警戒防備,總兵官王紹禹,副將劉見義、羅泰也各自引兵而至。朱常洵把三將召入宮中,擺酒設宴,倍加禮待。數日之後,李自成軍大至,攻城。朱常洵拿出千金招募勇士,縋城而出,手持長矛沖入賊營,賊軍才稍微退卻。夜半時分,王紹禹的親軍從城上招呼賊軍,互相談笑,揮刀殺死防守城牆的士兵,焚燒城樓,打開北門引賊入城。朱常洵從城牆上用繩子逃出,藏匿於西郊迎恩寺中。第二天,李自成軍跟蹤而至將其捉拿,朱常洵當場被殺。兩名承奉(福王身邊的侍從)伏屍而哭,賊軍揪住他們,讓他們離開。承奉掙扎着喊道:「福王已死,我們也不願再活,只求一付棺木收容福王屍骨,我們就是粉身碎骨也無怨言。」李自成軍見他們如此,便答應了他們的請求。用一付一寸厚的桐棺裝殮之後,放在一個破爛的架子車上,兩人就在旁邊自縊而死。王妃鄒氏及世子朱由崧逃往懷慶。賊軍火燒福王宮,大火持續三日不絕。
朱由崧(1607年—1646年),南明首位皇帝,1644年到1645年在位。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庶長子。生母姚氏。
1644年(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明思宗朱由檢殉國後,同年五月朱由崧被四鎮擁立於南京,改元「弘光」,建立弘光政權,在位僅八個月。1645年(弘光元年,順治二年),清軍兵臨江南,南京城門大開,朱由崧逃亡蕪湖,後押往北京,翌年被清軍處死,葬於河南洛陽孟津東山頭村。.
血統上來說,明光宗朱常洛有天啟帝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二子,天啟帝朱由校無子,而崇禎帝朱由檢也殉國了,崇禎帝的太子及永、定二王陷入清軍之手,所以應從明神宗之子、明光宗諸弟中選擇。福王朱常洵為第三子,以常洵居長。
朱由崧為朱常洵長子,身在南京附近的淮安,因此在崇禎太子及定、永二王無法至南京繼位的情況下,福王本為第一順位。然而東林黨人卻持相反意見,以東林領袖錢謙益為首,以立賢為名,主張立明神宗之侄潞王朱常淓。史可法並稱福王「在藩不忠不孝,恐難主天下」。
朱由崧在原總督京營太監盧九德的幫助下,直接向雄踞江北的三鎮總兵求助。 高傑,黃得功本人本來就是野心勃勃的流竄軍閥,見有「定策擁立」的大買賣可做,真是無本而有萬利的好機會。於是一拍即合,甩開他們的頂頭上司——正與史可法密商的鳳陽總督馬士英。做起了定策元勛。
消息傳到南京,所有人無不大驚失色。馬士英老於官場,見自己部將窩裏反,想來爭也沒用。連忙向朱由崧表白心跡,成為從龍文臣第一人。史可法一開始還蒙在鼓裏,指手畫腳的不服,又在寫給馬士英的信中痛罵朱由崧昏聵糊塗。
沒想到卻成為落在別人手中的把柄。隨即馬士英便帶領大軍殺氣騰騰的護送朱由崧來到南京浦口。大勢已定,滿心悔恨的史可法和東林黨人也只好接受這個現實了。
1644年(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四月二十六日,張慎言、高弘圖、姜曰廣、李沾、郭維經、誠意伯劉孔昭、司禮太監韓贊周等在朝中會議,李沾、劉孔昭、韓贊周議立福王,議遂定以福王繼統,告廟並修武英殿。 鳳陽總督馬士英與江北四鎮黃得功、高傑、劉良佐、劉澤清等人前往淮安迎接朱由崧。四月二十七日甲申,南京禮部率百司迎福王於儀征。.
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即皇帝位於南京紫禁城武英殿,以次年為弘光元年。其國號依舊為「明」,史稱「南明」
根據明末清初筆記記載,弘光帝是十分昏庸腐朽的,只知吃喝玩樂,整日沉湎於酒色之中,不理朝政,1645年(弘光元年,順治二年)除夕,當清軍南下之際,他卻在群臣面前感嘆「後宮寥落,旦新春南都無新聲」,下令廣選美女。由於縱慾無度,還命人替他捉蛤蟆配製**,南京的百姓叫他「蛤蟆天子」。在其即位之前,史可法曾寫信給馬士英說明「福王七不可立」──貪、淫、酗酒、不孝、虐下、無知和專橫。由史可法、張慎言、高弘圖等17人簽名送與馬士英。
南渡三案指的是明朝南渡之後,在新建立的弘光朝發生的三大疑案,分別是「大悲案」、「太子案」和「童妃案」,三大疑案均發生於1645年,嚴重削弱弘光朝的凝聚力,為其快速滅亡埋下伏筆。
大悲案
1644年十二月,忽然有個和尚來到南京,自稱是明朝親王,從兵亂中逃出做了和尚。弘光帝派官員審訊他的來歷,大悲起初信口開河說崇禎時封他為齊王,他沒有接受,又改封吳王。聲稱「潞王恩施百姓,人人服之,該與他作正位」。弘光君臣見他語無倫次,形跡可疑,嚴加刑訊,才弄清大悲是徽州人,在蘇州為僧,確實是個騙子。經過九卿科道會審後,將大悲處斬。
假太子案
1644年十二月,鴻臚寺少卿高夢箕的奴僕穆虎從北方南下,途中遇到一位少年,結伴而行。晚上就寢時發現少年內衣織有龍紋,驚問其身分,少年自稱是皇太子。抵南京後,高夢箕難辨真假,急忙送往蘇州、杭州一帶隱蔽。可是,這少年經常招搖於眾,露出貴倨的樣子,引起人們的注意,背後竊竊私議。高夢箕不得已密奏朝廷,弘光帝派遣內官持御札宣召。
1645三月初一日,這個少年從浙江金華到了南京,被交付錦衣衛馮可宗處看管。第二天,弘光帝面諭群臣道:「有一稚子言是先帝東宮,若是真先帝之子即朕之子,當撫養優恤,不令失所。」隨令侯、伯、九卿、翰林、科、道等官同往審視。大學士王鐸曾經擔任東宮教官三年,自然熟悉太子的模樣,一眼就看出是奸人王之明假冒。
童妃案
這個案件的大致情況是:早在1641年,李自成起義軍攻破洛陽,老福王朱常洵被俘殺,世子朱由崧僥倖逃出。經過長期顛沛流離之後,忽然時來運轉被擁戴為皇帝。
1 645年,河南有一個姓童的婦人面見南明河南巡撫越其傑,自稱是德昌王(即朱由崧)的繼妃,亂離中與朱由崧失散。越其傑和廣昌伯劉良佐深信不疑,一面奏報,一面派人護送來南京。朱由崧立即否認,宣佈童氏為假冒。三月初一日,童氏送抵南京,下詔獄由錦衣衛審訊。童氏自述「年三十六歲。十七歲入宮,冊封為曹內監。時有東宮黃氏,西宮李氏。李生子玉哥,寇亂不知所在。氏於崇禎十四年生一子,曰金哥,齧臂為記,今在寧家莊」。朱由崧批駁道:「朕前後早夭,繼妃李殉難,俱經追諡。且朕先為郡王,何有東、西二宮?」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按明朝典制,親郡王立妃由朝廷派員行冊封禮。
童氏稱入宮邸時朱由崧有東、西二宮已屬荒唐,更不可能又有什麼「曹內監」為她舉行冊封禮。朱由崧沒有兒子,「玉哥」、「金哥」之說也是空穴來風。
一些史籍記載,童氏在送往南京途中,地方文武官員紛紛拜謁,她舉止輕浮,毫無大家風範,「凡所經郡邑,或有司供饋稍略,輒詬詈,掀桌於地;間有望塵道左者,輒揭簾露半面,大言曰:免!聞者駭笑」。童氏一案與大悲、假太子案基本相似,肯定她不是朱由崧的王妃 。
後來某些野史又說她是誤認(如說她原為周王宮妾,或說是邵陵王宮人),也有揣測她是在朱由崧落魄之時曾與之同居,但這些說法同童氏自己編造的經歷都不符合。就案件本身而言,無論童氏是冒充,是誤認,還是與朱由崧有過一段舊情,都不應成為南明政局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