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艷質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聽着皇帝念的內容後,幾人不由得對視一眼後皺起了眉頭。
尤其是袁可立,看魏忠賢的眼神都仿佛是看到了殺父仇人。
待魏忠賢領着四個人走進衙門大堂,朱由校的詩剛好念完。
拿起手中的酒碗美美的喝了一口水,看着走進來的四個人,朱由校的眼神一亮。
「臣太僕寺右少卿畢自嚴。」
「臣尚寶司司臣袁可立。」
「臣太常寺少卿王三善。」
「恭請聖安。」
三個人仿佛沒看到朱由校披頭散髮的樣子,如往常一般的見禮道。
「三位愛卿平身。」
將手中的酒碗放下,朱由校搖晃着腦袋,出聲問道。
「朕,方才念的詩,如何啊?」
「這。。。」
聞言,三個人對視了一眼,不知道皇帝這葫蘆里賣的什麼藥,畢自嚴剛想說什麼,就聽到性格有些剛烈的袁可立道。
「陛下何故唱此亡國之音?!」
「亡國之音。」
聞言,朱由校搖晃着腦袋,仿佛是正在思索這句話的含義。
但實質上心裏是門清。
肯定是亡國之音啊,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陳後主所作的《玉樹後庭花》。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泊秦淮》-杜牧。
很多人後庭花的名,不知他的內容,上面就是。
「朕昨夜讀史書,以古鑒今。我大明,不就要亡國了嗎?」
仿佛是喝多了,朱由校的眼神有些迷離,看着眼前的四位講筵官,說話有些含糊,只能勉強讓眼前的幾個人聽清楚他說的什麼。
「宋徽宗時,宣和六年(1124年),山東有張萬仙為首之民發生暴亂,人數到十萬之眾。又有張迪帶頭的民眾五萬叛亂。還有以河北高托山為首的民眾叛亂,號稱三十萬。雖趙宋調派西軍平叛,卻也致使國力大傷。」(宣和北方大暴動)
「而後又有那方臘率摩尼教於江南起義,致使宋廷賦稅大減。」
「此時又有那金賊崛起於遼東,北宋聯金滅遼,最後卻致使宋天子與人行哪牽羊之禮。宋廷也被迫播遷,苟延殘喘於臨安之地。」
仿佛是說到了傷心之處,朱由校錘了錘自己的胸口。
「縱觀史書,焉不知彼時彼刻,正如哪此時此刻。」
「諸卿覺得呢?」
說到最後,朱由校嘆了一口氣,看着下方的三人。
「陛下,哪趙宋之位乃是篡,何德何能,可與我大明比肩?哪宋徽宗上不繼承父兄之志,下不體恤庶民疾苦,其亡國乃是天意使然啊。」
聽到朱由校說了自己唱《玉樹後庭花》的原因,袁可立倒吸一口涼氣,但最後還是憋住了,奉勸道。
「我大明太祖,驅逐韃虜,復興中華,受天下萬民之敬仰。雖去歲有薩爾滸之敗,然未傷我大明根本。如今,陛下新登,當勵精圖治,必不至亡國啊。」
「陛下,正是如此啊。」
待到畢自嚴說完,見小皇帝明沒幾次的王三善也出聲道。
「哪宋徽宗亡國,乃是其寵幸奸人之故,外使童貫一閹人掌兵,內使蔡京一奸賊掌權。致使國力大喪,方才有那靖康之辱啊。」
「唉~宋徽宗雖有後事之敗,然其先有神宗變法,雖有高太后廢除,而後又有哲宗變法,熙寧開邊,國有強軍啊,朕呢?朕有什麼呢?」
聞言,朱由校又是一句嘆息。
「張太岳變法,致使國富民強,然神祖受奸人蒙蔽,廢除新法,致使國家疲敝,稅收凋零。浙兵如今僅餘戚金所帶的一營。薩爾滸大敗,國家損失精兵十餘萬(不要糾結死了多少,反正給皇帝的明面數字是這個),悍將三百餘人,國之將亡啊。如今,更是連給遼東的邊餉都發不出了啊。」
「陛下,今歲秋糧未至,致使遼東軍餉有缺,等秋糧入京,遼東軍餉立發啊,大明未亡啊。」
是畢自言出聲勸阻道。
「哪北宋末年,新舊黨爭,致使朝堂之上,一片烏煙瘴氣。一個個結黨營私,朋比為奸。致使忠臣良相苟活於鄉間,佞臣賊子竊據於廟堂。」
又拿起水碗喝了一口,朱由校痛心道。
「朕登基不過十日,錦衣衛密報,我大明朝堂之上,就有那齊黨、楚黨、浙黨、昆黨。」
摸了摸自己的腦袋,仿佛是回憶了一下,朱由校又說到。
「還有個勞什子東林黨,號稱要行哪驅邪用正,要做哪眾正盈朝。朕,思之心中惶恐啊。我大明之黨爭,宋末比之,猶有不及啊。」
「嘶~」
聽到皇帝的話,下面的三個人頓時倒吸了一口涼氣。
齊楚浙昆東林這群人黨爭的事情,朝堂的大臣們心中都是有數的,老皇帝萬曆和泰昌也是知道的。
但有的事情是不能明說的,這小皇帝怎麼把這話給挑明了說出來了!
「陛下,此等賊人當明正典刑,肅天下之風,則我大明立無哪結黨營私之人。」
雖然感覺頭皮發麻,但袁可立還是出聲道。
「不錯。」
袁可立剛說完,畢自嚴就接了一句。
「自萬曆三十年以後,神宗精力有限,致使有朝廷綱紀不正。陛下正處於風華茂盛之年,如用賢任能,則我大明斷無亡國之禍。」
「秦孝公五年,孝公得衛人商鞅之助,實行變法,致使秦國國力增長,兵不畏死,民不內鬥,積攢國力,為秦始皇滅六國定下國本。」
「萬曆初年,神祖有張居正之助,致使我大明賦稅增長,國泰民安。方有三征之盛。」
覺得鋪墊的差不多了,將手中的碗放下,伸手將額前的頭髮向後撥去,看着下方跪着的三個人,沉聲問道。
「諸卿可願助朕,再行變法,富國強民?」
聽到這話,三個人頓時明白了皇帝想要幹什麼。
對於張居正變法,三個人都是知道哪是富國強民之策,也很憧憬張居正的偉業。
再加上都是聰明人,聽到皇帝說張居正之事,立刻就想到皇帝這是有意在他們面前演了一齣戲。
「臣雖不才,願助陛下再行變法,以強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