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 881章 品《維摩詰經》(39)

    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

    四攝法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學大乘菩薩道只有犧牲自己,布施出去不要求回報。

    愛語第一是要關懷別人,要跟人家講話,不是不講話。

    第二是所講的話要別人聽得進。

    利行是所作所為都是利於人家的,不是利於我的。

    同事更難,為了要教化人家,即使是自己不願意的事也只好去做,慢慢把他哄上路,所以跟他同事,他喜歡做的事你陪着他做。

    四攝法是菩薩的道場,由此才能包容眾生。

    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

    多求學、多聽、多研究就是多聞。有人聽經一耳進一耳出,自己覺得已經懂了,但是不能如聞行,聽到的道理,不能變成自己內在的心性行為。

    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

    一切修行是要降伏我們的妄想狂心,伏心就是《金剛經》的第一段,須菩提問佛要怎麼樣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妄想心念、煩惱。

    能降伏其心就是道場。把妄心分別心真降伏了,智慧就開發了,若一切佛法得正觀,不會得邪見。

    三十七品是道場,舍有為法故。

    佛學的重點就是三十七個菩提道品,是大小乘的基礎,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剛開始至少要把名字和數字記清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我反覆講過很多次了,次數都記不得是很嚴重的。

    三十七菩提道品,基本是建立在四念處上,這是修行的第一步,一切禪定都從這裏來,我們都講過了。

    這三十七菩提道品,雖然是屬於有為法,但是佛法是講無為,講空,《金剛經》上佛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你怎麼空,怎麼達到無為呢?

    記得有句詩:「有為須極到無為」。意思是說,把有為法修到家了,自然達到無為法空的境界。

    所以大家不要自認為是修大乘法,修空的,小善小事都不為,那就錯了。

    四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

    四諦是苦集滅道,是學佛的第一步。

    世間皆苦,是苦諦;眾生以苦為樂,抓住痛苦當快樂,是集諦;要解決痛苦,滅盡苦、集就得道了,是滅諦和道諦。

    人類,甚至說一切生命,有個共同的目的是離苦得樂,都想求得享受求得快樂,事實上三界眾生都是以苦為樂,把輕微的痛苦當成最高的享受,這就是所謂眾生的顛倒。

    例如你去按摩很舒服,其實按摩是輕輕打你,打重了你就痛苦了。所以說世間一切皆苦,沒有錯,沒有說謊,懂得如此,才真正解脫得道,離開一切苦得究竟樂,這是佛法的真義。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如果抽出《維摩詰經》這一句話來考試,要吃苦頭了。

    大家都會念《心經》,對不對?其中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同這句話一樣,包括了十二因緣。

    你們十二因緣記得清楚嗎?如果連這些基礎的名詞次序都背不出,還覺得自己學問思想非常高,那才是莫名其妙。

    恐怕有些居士不了解十二因緣,我再講出來: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這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管三世,前生、現在、來生。大家誰記得媽媽沒有生你之前在哪裏?都記不得了。

    現在把過去切開,一個人一念之間來投胎,生不知從哪裏來,死了會去到哪裏,有沒有把握?也不知道,統統是無明,就是莫名其妙,就是糊塗。

    不要說生死哪裏來去了,你們明天早上醒來的第一念會是什麼,你有把握沒有?

    絕對沒有把握!那個念頭怎麼來怎麼去都不知道,所以叫作無明,這是道理上的無明,什麼都不知道,沒有光明,沒有智慧,一團黑暗。

    一切眾生是怎麼來投胎的?就是行,行就是動,念頭一動就來了。

    這個動力的前面是無明,莫名其妙,不知道怎麼樣動的。

    如果明了就不是十二因緣,是得菩提了。

    貪瞋痴慢疑,一切大煩惱、小煩惱、隨煩惱,統統是一念無明。

    有念,生命這一念不知到何處來就是無明。

    佛經說:「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

    人發了脾氣,起瞋心,就有障礙了。

    又說:「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怨天怨地,憤世嫉俗,對任何人都不滿,對環境也不滿,種種埋怨都是瞋念。

    有很多人學佛,佛經讀得很熟,佛學也講得很好,文章也寫得很好,樣樣都會,但是事情來了就不行了,結果是在那裏自欺欺人。

    貪瞋痴當中,瞋是最大的無明。小說《濟公傳》中寫到,濟顛和尚有天喝醉了,半夜裏起來就大叫,「唉喲!不得了!無明發囉!」

    把大家都吵醒了,眾和尚要追打他,他就跑,結果回頭一看,廟子失火燒光了。

    原來他是要告訴大家,火要來了,又不好明講。

    火就是瞋心,瞋心就是無明。

    無明緣行,我們投胎的動力是行陰。你們打坐念佛為什麼雜念妄想去不掉?現在應該知道了吧!我已經講明了嘛!

    因為行陰沒有停止啊!它永遠都在動,沒有辦法,等於我們睡覺時血液循環沒有停止。

    我們不能得定,不能專一,就因為行陰的力量大得很。

    無明緣行,一念無明引起這一股念力,它動性不停。

    行緣識,一有行動又引起中陰的意識,我們思想意識不能停,因為行陰動了,緣就是連鎖的關係,,。

    中陰意識看到男女兩個有緣的,三緣和合入胎了。

    識緣名相,一般人稱名相就是胎兒,因為四大就是相,變成了有形的肉體。名相緣六入,胎兒在母體中起變化,有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入,有了生命。

    六入緣觸,觸是內外接觸起了知覺感覺的作用。

    觸是身根來的,有了身體就有感受,譬如穿了衣服覺得冷或熱,是觸。

    觸緣受,這兩個有什麼不一樣?觸是講起作用,你兩手合攏來感覺到是觸,你手合攏覺得暖還是冷,到心裏頭去了,身心兩個發生關係,那是受。

    感與受不同,那能夠感的是觸,受是連到心裏。

    觸法有時不一定連到心裏,也就是生理上叫觸,可以說是醫學上講神經的反應。

    如果我們某一部分神經麻痹,神經反應我們感覺不到,但那沒有麻痹的神經還活着的,觸法還在,只是你心裏可沒有受了,所以觸跟受是不同的,否則會覺得差不多。

    因為受,好受的就愛,受的愛,愛得要死就要抓住。

    愛緣取,我要這個茶杯、這個手錶,要抓。

    這世界上越抓緊就越會飛掉,求不得苦嘛!人生有八苦。

    你越想求它,它越厲害,同物理一樣,向心力有多強,離心力就有多強。

    天下事有時你不想抓它,它偏跑來了。

    愛別離苦的背面就是怨憎會苦,你不要的它偏來,你不願意見的人,一轉彎就碰見,跑到廁所里還碰見哩!喜歡看到的人偏偏寫信不回,是不是?人生就是這樣。

    取緣有,因為抓住有,所以構成了偶然暫時屬於你的,這就是有。

    其實沒有真的有,一定會散去的。

    所謂「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爬高了一定要下來的。東西啊!錢啊!累積多了一定散掉用掉,很多錢也是替別人累積,兒女也是別人啊!天下無不散的筵席。

    只要有生命,總有一天會死亡的,所以有是抓不住的。

    有緣生,生緣老死。

    死了呢?一念無明,無明緣行,又來投胎了,這叫十二因緣,是圓圈。

    所以要想修行得道,就要斷無明,也就是要斷見思二惑,斷惑就證真,證到真如就得道了。

    所以基本上無明一念空掉就得道了,以小乘來講就得阿羅漢了。

    大乘的菩薩還要進一步做到《心經》說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你以為切斷就得道了嗎?

    錯了,那是小乘偶然的,等於「抽刀斷水水更流」,是假的空。大乘菩薩畢竟空,不需要斷去無明。所以斷惑證真是小乘法門,大乘菩薩沒有講斷,非斷非常。無明沒有斷,而是轉無明而成真如,轉識成智。因為無明本身是空的,它不停留的,用不着斷它。

    所以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所謂盡就是斷,不需要斷就空了。《心經》這一帶一路悟到底,「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就是菩薩境界。

    維摩居士這裏也講:「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你這才會曉得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一念無明怎麼樣緣起而來?它自性本空,不要你去空它的,本來不存在。

    所以「緣起是道場」,十二因緣同無明,乃至最後老死皆無盡,不需要你去斷它,是它來空你。

    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

    小乘的修法是要斷一切煩惱,斷惑證真。

    維摩居士說煩惱本身就是道場,因為煩惱本空嘛!煩惱是心態的相狀,你不被現象所束住,那個心態是本來清淨,本來是實相,你知道真實。

    所以「煩惱即菩提」這句話,也在《維摩詰經》裏。

    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

    他說,不用離開一切眾生,眾生主要指人類社會。

    你要跳出紅塵,離開這個社會,你想躲到哪裏去?

    你說自己什麼都不要了,只有青山綠水,自以為很解脫,但是都被這些顏色困住了,是更紅的紅塵。眾生世界本身就是道場,用不着逃避。

    如果沒有眾生,也不需要成佛了。

    既然沒有眾生,自然不需要度眾生了,何必成什麼佛呢?有人感嘆這個世界太亂,我說就因為世界亂你才有事可做,世界不亂你還有屁用?

    因為有眾生所以才要成佛度眾生嘛!沒有眾生你成佛幹什麼?沒有對象了嘛!

    一切法是道場,如諸法空故。

    一切法包括了魔法、外道法。如果魔法、外道法不在一切法之內,邏輯上這一切法就不能叫一切了。

    善法、惡法、有為法、無為法無法而不在內,才叫一切法,而一切法皆是道場,因為一切法自性本空。

    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


    學宗教的人都很迷信的,講有魔啊!有鬼啊!什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說得像真的一樣。實際上魔在哪裏?

    魔都在你心中,是自己搗鬼。

    所以說起心動念就叫做天魔,如你硬壓下念頭,不起心動念就是陰魔。

    或起不起,有時有念有時又好像無念,就是煩惱魔。

    什麼是或起不起?

    就是「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有個文人,有天聽見雨打芭蕉,心緒淒迷,就在花園的芭蕉葉上寫了一個句子:

    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

    有位小姐看到了,就接着寫:

    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

    其實,人生境界不管出家的在家的,都是種了芭蕉,又怨芭蕉,所以一切都是自造的。

    《西遊記》中描寫孫悟空頭上被觀世音戴了個金箍,最怕唐僧念緊箍咒,一念咒孫悟空就頭痛,只好聽話了。最後到了西天,唐僧也取了經了,孫悟空一想,頭上的金箍還沒取下,就跑去找如來佛,請佛幫他取下來。

    佛就笑了,問他:「猴子,是誰給你戴上這個金箍啊?」

    孫悟空答:「是觀世音啊!」

    佛要他摸摸自己的頭上是否有個金箍,孫悟空一摸,真的,本來就沒有戴上。

    這就是「種了芭蕉,又怨芭蕉」。

    孫悟空因此大悟,猴子就成佛了。

    人生這個頭痛的圈圈都是自己戴的,每個人沒事還要想個辦法,找個圈圈戴到頭上,戴上之後,頭痛極了,好煩惱啊!然後想盡辦法把這圈圈脫掉,還告訴人自己本事多大,能脫下這個圈圈。

    脫掉了不到三天,頭不痛了,人就不舒服了,又來一個圈圈把頭套上去。

    講回到降魔,哪裏是魔?你以為打坐看到可怕的鬼是魔嗎?那些魔都不可怕,就算那個魔要吃你,你給它吃下肚,兩手一摳,不就摳了個窟窿出來了嗎?

    孫悟空最是用這個辦法的,被吃下去,一捅就出來了。

    被鬼弄死了也好嘛!死了找他變鬼跟他打一架。

    這沒什麼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自己心中之魔,煩惱魔。

    唉!種了芭蕉,又怨芭蕉。這個很難辦。

    所以維摩居士說「降魔是道場」,什麼是真降魔?就是不動念,「不傾動故」。你不去種芭蕉,當然就不怨芭蕉了嘛!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

    跳出三界,你去哪一界啊?是第四界、第五界,還是第六界?

    智不住三界,悲不入涅盤。已經跳出來的人自由自在,來去自由。

    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懼。

    諸佛菩薩說法如獅子之吼,獅子為百獸之王,獅子一吼,百獸都為之頭痛腦裂,所以常比喻諸佛菩薩的說法是獅子之吼,就是這個道理。

    也就是說,諸佛菩薩說法說真理講正道都沒有恐懼。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

    佛有十力,四無畏,十八種不共法,都是道場,這些名詞前面已經講過了。

    三明是道場,無餘礙故。

    成佛得道三明六通,六通前面講過了,三明是漏盡明、天眼明、宿命明。

    明比通還厲害,通不過是打通了,像陰溝一樣通了;明像太陽出來,無所不照。三明是道場,沒有殘餘的障礙。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這就統統告訴了我們,什麼叫真正的學佛。

    道場不在山上也不在廟子,就在你心中。講了那麼多,你隨便從哪一點悟道都真是道場了。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根本大徹大悟就是道場,到了這個境界,一切大智慧成就,成佛了。

    維摩居士對光嚴童子一路棒子打下來,都打光了,掃光了一切。

    他接着說:「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

    他說,你應該悟到這些道理,懂了「如是」,也就是懂了前面所講的,一切學佛的人一定都懂了這個道理,應該依六波羅蜜教化一切眾生。

    菩薩在世間所有作為,「舉足下足」,就是提得起放得下,像腳走路一樣,統統都是道場。

    你哪裏去找個清淨道場?菩薩道在世間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

    佛法就在這裏,哪裏有道場?一念清淨,當下就是道場,你又何必「種了芭蕉,又怨芭蕉」?

    維摩居士給光嚴童子說法,這位菩薩名光嚴,智慧光明的莊嚴,這一段法都是說智慧莊嚴。

    「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維摩居士講完時,在場同時聽法的五百天人,都大徹大悟了,都懂了。所以光嚴童子也表示,自己沒有資格代表佛。

    《維摩詰經》到這裏,由十大小乘阿羅漢弟子開始,一直到大菩薩彌勒菩薩、光嚴童子都不敢當代表。

    不是不敢去,如果你認為他們是不敢去見維摩居士,那同我們世間人一樣,何必學佛呢?

    這一班人也太不偉大了。其實他們是不敢作佛的代表,可是求善知識問法是很願意的,就是願意當學生。

    所以最後只有文殊菩薩去了。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一切佛都是他教出來的,只有靠他的智慧帶領大家一起去,這是《維摩詰經》的故事。

    我們知道,《維摩詰經》這一品,講的是大乘菩薩境界,重點在每一位大乘菩薩的見地。

    第一位彌勒菩薩所代表的見地是,如何是菩提,也就是如何是得道,大徹大悟,悟的是什麼東西。

    第二位光嚴童子所代表的見地是,如何是道場。道場是修道的地方,佛教中的顯教和密教將修道的地方都稱為道場,例如廟子、佛殿、佛堂等。

    有稱庵或堂的,過去習慣將比丘尼所住的地方稱庵,在家女居士修行的地方稱堂。

    稱寺的,就是叢林、大禪林。

    稱廟的,普通把庵、堂、寺都稱為廟,但是近世大陸出家人所住的地方很少稱廟的,廟代表了一切神廟。

    道士們所住的地方不叫寺也不叫廟,而叫觀,讀音如灌。

    這些都算是道場。佛堂是道場,大殿是道場,佛的塔廟是道場。

    有時候在家人請法師們來念經或是放焰口,臨時搭個棚子,掛個佛像,那個地方就叫道場。

    中國佛教的習慣,在念經做法事的地方,就叫作道場。今日的閩南語、廣東話大概還有的,說某某法師作道場去了。

    中國的民俗觀念上,一個念經、修行、打坐的地方都叫道場,這是宗教形式上的觀念。

    《維摩詰經》卻告訴我們,大乘佛法真正的道場在心,不在外形,不着相的。

    他還講得客氣:「緣起是道場,無明是道場」。換句不客氣的話,廁所,天堂,不垢不淨。

    只要心一念清淨了,當下就是道場,就是修道的場所。

    順便告訴你們一個故事,現在東方的文化,尤其是禪、佛學,流通到外國,尤其美國,已經很久了。

    當時在美國有一位中國的老教授,他沒有學過禪。

    在美國當教授也很可憐,隨時要有新的東西補充,如果三五年沒有新的著作、新的報告發表,就落伍了。

    其實在中國也一樣,每一個讀書人到老都在用功,不斷的上進。

    因為禪開始在美國流行了,所以大學裏要他把禪宗的東西翻譯出來,他接受了這個任務,翻譯禪宗的《指月錄》《五燈會元》等等。

    那時他跑到日本東京去翻,碰到很多問題,日本佛教界也不能完全滿足他,最後不知怎麼打聽,到了我這兒。

    我因為他是中國人,希望翻譯到外國去的東西不要給中國人丟面子,就答應幫忙了。

    後來才知道他原來也沒有學佛、學過禪的。

    其實現在也很多這樣的人,這些在國外的中國教授,每位都懂禪,唉!真是可笑!

    他把翻好的東西寄來要我審查,我要他一部分一部分寄過來,全文一次送來我沒有時間。

    那時有位老道友黃居士,他現在都有九十多歲了,他英文程度很好,我那本《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就是他翻譯的。

    我就請他審查,看看翻對了沒有,有問題就來問我。

    結果看到那位教授把道場翻譯成墳墓,黃老居士很生氣,就講:這種錯誤怎麼得了?我不改了!哎呀!我就講,千古以來翻譯的東西各種錯誤是很多的,你也不要生氣了,還是給他改過來吧!何況,他把道場翻譯成墳墓還是有道理的。

    什麼道理?中國人過去要和尚去墳上放焰口念經,蓋一個棚子,就說作道場了,習慣了。

    這教授小時候在國內,大概看過和尚在墳上念經作道場,因此他想道場就是墳墓嘛!但是你們同學千萬要注意!不要因為常識不夠在外頭鬧笑話,你外出弘揚佛教不要變成黑揚佛教了。

    過去的鳩摩羅什、達摩祖師,這些大師們到中國來翻譯佛經,翻得那麼好,那麼準確,可不簡單。

    過去因為有政府、皇帝的提倡,每一個翻譯的地方都有千把人,這些很高明的人集中在一起,一個名詞、一句話都研究了好幾個月才確定。

    不是像你們現在學了幾句外文,中文又只差一點,然後就亂翻一遍,牛頭不對馬嘴!這是講到道場,特別插進這一段。

    我們學佛的兩大觀念在這兒了,怎麼樣才是道,就是菩提,由彌勒菩薩代表,這講過了。

    第二個問題,怎麼樣才是修道的地方,也就是道場,由光嚴童子代表。

    修道的地方不在那裏,一切在自己的心中。

    前幾年我要閉關,到處看地方,好多老朋友都要我去他們那裏,有的房子我看了就跟他們說不行。

    也有人要送我地,那我還要蓋個房子,等蓋好了,也許我閉關都該改成閉棺了。

    忽然想想,自己也傻,還找什麼地方,都市裏就可以閉關,我住的地方門一關就閉關了嘛!心關了就關了,到哪裏才叫閉關啊?所以人家以為我去了一個山頂上,其實我就在都市裏關了三年。

    自己把門一關,當天就開了。不要特意找什麼清淨地方修道、出家,你心不清淨,哪裏都不清淨,去哪裏都沒有用!道場就是這個道理。

    你們去找什麼廟子?到廟子裏才不妙呢!一樣的煩惱,一樣的痛苦。

    你真死了以後,嘿!什麼痛苦的地方都是道場。

    注意!這是大乘佛法的要點。

    彌勒菩薩代表菩提,把道是什麼搞清楚了。

    悟了道以後,找個地方行道,道場也搞清楚了。

    悟道、行道,地點也有了,現在開始學道。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



881章 品《維摩詰經》(39)  
相關:    校花的貼身高手  帶着農場混異界  武逆焚天  養鬼為禍  冒牌女科學家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落難情緣881章 品《維摩詰經》(39)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8s 4.0421MB

搜"落難情緣"
360搜"落難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