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 880章 品《維摩詰經》(38)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我們學道常常求個清淨,你以為打坐就清淨了嗎?

    其實你亂得不得了,又想數息,又想結手印,又想念阿彌陀佛,你看多亂啊!

    真正靜了就什麼都沒有,本來空,也黏不住了。

    不散亂就是菩提,永遠在清淨中。

    「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善於寂滅,寂滅比淨還要進一步,本來寂滅就是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嘛!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取就是執着,我們做人一輩子沒有哪一點不想抓住的,都想取得,都想屬於我。

    乃至朋友不和你講話你就痛苦,因為去不得了。

    你的東西不見了就痛苦,因為取不得了。

    取是十二因緣的一種,取是最麻煩的。

    蘇東坡自以為悟道了,一切無取,《赤壁賦》裏他還是要取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自以為什麼都不要,你看已經取了,已經被眼前的境界吸引住了。

    十二因緣都是在攀緣,人生都在攀緣,離開攀緣就無所取,就是菩提。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異」就是變化,我們心理都有個變異,認為佛堂才有佛,鬧區就沒有,山林才有道,廁所就無道。

    這都是心念在變異,心念一清淨就無往不至。

    所以不變異就是菩提大道,一切法平等故。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一切法沒有可比喻的,比量境界都不是,只要當下即是就是現量。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最後,總而言之,道微妙到不可思議,當下即是。

    你只有證到菩提,才可以徹底了解,一通百通,否則你用世間的心量是永遠無法求知的。

    你看這一大段,難怪維摩居士叫作辯才無礙,抓住一個題目嘩啦嘩啦說下來,這還沒說完呢!

    他算客氣了,要是佛來說的話,還要說下去。

    佛在《華嚴經》上說個不停,說得你暈頭轉向,維摩居士還只提了一點。

    維摩居士雖然講了那麼多,我們可以用兩句話歸納:「無往,無處」,菩提大道當下即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這個菩提你到哪裏去找啊?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忍詣彼問疾。」

    彌勒菩薩報告到這裏,告訴佛說,維摩居士說了這一番話的時候,當場就有二百位天人悟道了,所以我沒資格代表你去探病。

    彌勒菩薩這一段,為什麼講菩提講了這麼多?因為彌勒菩薩和釋迦牟尼佛本來是同學,佛因為比彌勒菩薩精進,所以先成了佛。

    佛給彌勒菩薩授記,來生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成佛。

    彌勒菩薩難道沒有悟嗎?當然他悟了。

    但是他最後一點尾巴脫不掉,在哪裏?就是沒證得菩提,當下成佛。

    什麼是菩提?現在告訴大家,哪裏不是菩提?

    一切都是菩提,世間法沒有哪一點不是菩提,只要當下能夠悟了就是。所以《維摩詰經》可以研究,也可以不研究。

    研究而不好好修持的人容易起狂心,以為道理懂了就對了,我再告訴你們一次,只懂道理是沒有用的。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

    現在輪到光嚴童子這位菩薩登場,所以童子不見得是小孩,菩薩修行到了第八地不動地的境界,都稱童子,表示無漏。

    開場白也是一樣,光嚴童子推辭了去探病的任務,他有什麼理由呢?

    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

    答我言:吾從道場來。

    我問:道場者何所是?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他說,「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

    這句話有個重點,毗耶離大城是維摩居士居住的地方,據佛經記載是一個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地區,政治上也自由民主平等,是善人所居住的地方。

    光嚴童子同我們一樣,喜歡到處趕道場,他正要出毗耶離大城,大概是覺得城裏太鬧,要找個清淨的道場。

    那時,維摩居士剛好要進城,他二人一個要離開鬧熱找清淨,一個正要進來鬧熱的地方。

    光嚴童子就向維摩居士頂禮,問:「居士從何所來?」

    我以前講過,能稱呼居士是不容易的,要有財、德行的在家菩薩才夠得上。

    維摩居士回答:「吾從道場來。」他曉得光嚴童子要去找道場。

    光嚴童子就問:「道場者何所是?怎麼才能夠稱得上是道場?」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維摩居士開口就一棒打過來,你還想去哪裏找道場啊?就在你心中啊!哪有清淨煩惱之分!都是你的自心在搗鬼。與直心相對的是我們都有的諂曲心,喜歡轉彎的心。譬如我們與人講話前先笑一下再講,這個心態動作就是諂曲,諂媚,怕人不喜歡聽,先給人一個笑臉,很自然地做出來,是眾生的習氣。

    當然不是說笑是不對的,是舉例子。直心是很難的,也不是說要罵人就罵,要打人就打。

    所謂直心者是無心,無心無念不加任何意識就是道場。換句話說,直接由心王起用,不加意識的分別就是道場,心裏沒有虛偽。

    「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發行是讓心修一切善行,當我們第一念想做件好事,心動了構成行為就是發行。

    法性是道場,直發起心,行一切善,就是道場,因為能辦事的緣故。

    不要學了佛就萬事放下不管,離開家庭社會,找個廟子清淨地方修行,那已經沒有慈悲心了。

    學佛要度一切眾生,你的家人不是眾生嗎?你度得了嗎?

    自己家人都度不了,你還要度誰啊?

    我常說,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這類的情況太多了。

    什麼是真發心善行?能辦事,自己能為眾生盡心做事。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深心非常難,前面已經講過深心,你們做早晚功課要念《楞嚴經》中阿難作的偈子:「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但是一般人用心都很膚淺,要大智慧成就了才有深心。

    譬如大家覺得唯識就很難懂,它是把心的作用、心的體相,作深刻的分析。

    心在哪裏?心臟不是心,頭腦也不是心,真正能思想能作用的心你找不到,這個心王不可知,禪宗講明心見性,你就見不到。

    真明白了深心,這就是道場,因為有了深心就可以修一切佛法,增益功德。

    大家不要以為捐了錢是做了些善事就沾沾自喜,真的大善事要有智慧來做,很難啊!

    有時幫助一個人,以為是善事,結果是壞事;有時不幫助一個人,看起來是壞事,反而是善事。

    這個處理就要靠深心,所以深心是智慧的成就。

    道場不是有形的,不是只有廟子是道場。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學佛發心是發菩提心,菩提就是覺悟,能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菩提心也是大悲心,愛一切人。所以菩提心以大悲為根本,以見道為菩提,是悲智雙運,是大悲心與大智慧的成就。真正發了菩提心才沒有錯誤的觀念。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

    真布施是一切都捨出去了,為什麼布施不求福報呢?

    布施而不希望有回報是很難的,我們可以很慷慨的布施,過後碰到利害關係時又會後悔的。

    布施出去了就應該丟下,心中沒這個事了,不期望什麼回報。

    我們是不是常常聽人抱怨:自己不是壞人,做了很多好事,為什麼結果卻有這樣遭遇?


    我們有沒有檢討自己的心理,是不是會這樣?例如你對某人好,這是布施,如果你又認為某人應該也對你好,這就是下意識地期望有回報。

    菩薩發心布施是不求回報的,我對你好,你對我好不好是你的事,沒有計較心或利害心的。

    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

    學佛的人由三皈依開始,五戒、八關齋戒到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戒行修持是硬性規定的,是由外面打進內心,由外形的管理改變自己的內心。

    智慧不一定要依賴戒行而發,那是由內心的發動打到外面來。

    真正智慧成就的人,持戒一定很嚴肅的。

    小乘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成就,是為了修持得到羅漢的不漏果。

    我們講禪規也提到,外形的不漏是內心不漏的開始。

    大乘的持戒,是為了達到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願、力、智)的圓滿成佛,悲智雙運,悲不入涅盤,智不住三有(三界)。這是佛法的究竟,本來地無涅盤可入,涅盤就在自心中。

    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

    我經常講一句話,什麼都可以受,只有氣不受,不受人家的氣。

    你們什麼都可以學我,這一句不要學,學了就變毒藥。

    不受氣這句話,是教育特定人所用的方便,事實上並沒有人拿氣給我受。

    大家學佛好像越學火氣越大,都用聖賢菩薩的標準看人,這個也不是,那個也不是,卻不去反省自己。

    因為不反省,忍辱也沒有做。

    忍辱不是硬忍,大忍辱就是大慈悲,不需要忍,所以忍辱的辱並不一定是別人侮辱你。

    我們人生遭遇環境的痛苦,一切的不如意,都屬於忍辱,都是忍辱的範圍,真學佛就會無所謂,該如何處理就如何。

    真做到這樣大乘的忍辱,就不會覺得受辱,也就是道場。

    心裏對於一切眾生都沒有掛礙,看你和我是一樣的,看仇人如親人一樣,這樣自然就不會煩惱了。

    換句話說,要怎麼去修大乘的忍辱呢?

    就是「於諸眾生心無礙,是名忍辱是道場」,這也是一副很好的對聯。

    精進是道場,不懈怠故。

    學大乘道的人於法隨時精進,精進是勇猛的用功,懈怠是原諒自己的偷懶。真精進的人是不會懈怠的。

    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

    禪定的修法始終離不開四個字:心一境性,也就是繫心一緣。但是大乘菩薩道的禪定,用不着繫心一緣。繫心一緣是為了調伏我們剛強的第六意識心念,你叫自己不要想了,它不聽你的,你叫自己不發脾氣也辦不到。

    有禪定修養的人,可以把剛強的心念慢慢調柔,然後再使它空掉,所以禪定是道場。

    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

    這個智慧就是般若。這一段都在說六度,簡單一句話就是:六度是道場。

    可是把六度分開講。真智慧,明道了,就是道場,當下就了解,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是道。慈是道場,等眾生故。

    悲是道場,忍疲苦故。慈和悲是兩種不同的心態。慈就是愛,看一切眾生平等,看別人的父母子女如同看自己的父母子女。

    真做到這一點,就是慈,也就是道場。

    如果說,我看一切眾生平等,已經不平等了,因為你有個「我」在了。悲不是悲哀、流眼淚,是憐恤一切眾生,因此犧牲自己,為了有利於眾生,為了救度眾生,能忍受各種疲勞苦難,這是大悲心,不是坐在那裏哭。

    喜是道場,悅樂法故。舍是道場,憎愛斷故。

    世間的歡喜不是喜,因為沒有真正的歡喜。

    真正的歡喜是得到法樂,真正達到那個境界,就是道場。

    舍與布施不同。布施分三種,外布施是金錢財物的布施;內布施是身心一切放空,奉獻出來;無畏布施是給一切人力量,精神的幫助和支持。

    舍是放下,是能切斷一切心念,所以舍是道場。

    外布施的舍,放掉財物,沒有什麼了不起,能夠把心理上所憎愛的切斷放掉,才了不起。

    憎是討厭的意思,不是瞋;憎的相反就是愛,就是喜歡。

    我讀過蘇曼殊的詩,事實上他並不真是和尚,是弄了個假度牒玩的,他有首詩:

    禪心一任娥眉妒

    佛說原來怨是親

    雨笠煙蓑歸去也

    與人無愛亦無憎

    他用的就是這個詞。

    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

    大乘的神通不是什麼眼睛看到鬼這一套,真大智慧是人神通,神而通之。

    因為神通智慧而成就六通。我們都有眼睛耳朵和心智,為什麼不能知道天上天下、過去未來一切事?

    因為我們不通,阻礙了。

    是被什麼阻礙了?

    是我們心理上的結使:貪瞋痴慢疑等等。

    把這些壞的心態洗刷乾淨,就打通了。

    打通很容易的,並不難。

    我們年輕讀書沒有人會問你念畢業沒有,而是問你讀通了沒有。

    以前我們做文章,老師用紅筆批兩個字「不通」,就丟回來。

    智慧沒有開嘛!拿支筆會寫,但是道理不對。

    如果能有長輩贊你書讀通了,那就已經了不起了,這是通的道理。

    你們不要迷信神通,我們本來是通的,因為沒有智慧所以就不通了。

    解脫是道場,能背舍故。

    我們常說學佛的目的,第一步是學到解脫,把煩惱痛苦的包袱解掉,就像是把衣服的紐扣解開脫掉,就舒服了。

    人生背的包袱太多了,太平天國的石達開,最後兵敗逃入四川,上了峨眉山頂,說了句話留在日記里:人生到此解脫為難,只有放聲大哭。

    這是時代英雄的心境,地位到了某個階段,作了領袖是很痛苦的,想放下,放不下,這個經驗你們是不能想像的。

    前幾年有位做生意的商人,逢到生意不好的時候,我說你可以結束嗎?

    他說結束不了,我說對。

    他知道如果把店鋪關了,所有員工和家屬的生活就會有問題,想想只有扛下去了。

    我說這就是大菩薩心經,你好好做下去。所以不要以為當頭子好,當頭子也很痛苦,解脫為難啊!

    學佛的目的,第一步是求解脫,學道家的第一步是學《莊子》的逍遙,但是我看了許多學佛學道的,往往是既不解脫又不逍遙,人生本來已經有很多條繩子綁得你解脫不了,因為學佛又加上些繩子,真是越學越可憐。

    所以解脫是道場,能背舍故。背是違背,背舍是指八種背舍,名詞就不解釋了。

    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

    要教化眾生很難啊!每個人根性不同,要懂一切方法,要懂得大菩薩的方便,才能教化眾生。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



880章 品《維摩詰經》(38)  
相關:    武逆焚天  韓娛之崛起  我在異界有座城  掛了99次之後  特拉福買家俱樂部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落難情緣880章 品《維摩詰經》(38)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9s 4.036MB

搜"落難情緣"
360搜"落難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