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大勝,和預料的一樣。筆硯閣 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此役,他隆五萬精銳被毒死九千多,逃跑八千多,投降九千多,其餘全部陣亡。
而明軍,僅僅傷亡了三千餘人。
最重要的是,秦書淮生擒了他隆,以及幾個重要的洞烏大臣。
這麼一來,他隆政權將正式在洞烏消亡。
不過明軍的工作遠遠還未結束,現在洞烏境內還有不少他隆的餘部,而且阿瓦地區的起義正如火如荼,要想讓洞烏以一個完整的國家姿態向大明朝貢,恐怕還得新扶持一個政權,然後把他隆餘黨剿滅,再將民變平息。
鑑於阿瓦撣族為主的起義,是因為反抗他隆遷都而起,如今他隆被擒,政權垮台,遷都之事自然也會取消,那麼他們起義的理論基礎就已經不存在了——接下來主要就是取消一系列壓迫撣族、孟族的政策,以平息民怨。
另外,對於阿瓦地區的暴動,別忘了裏頭大量的始作俑者是白蓮教的人,他們不但是煽動者、組織者,而且秦書淮給他們提供了大量的銀子和武器,所以當然很容易成為一支支造反軍中的首領,至少也能混個掌權派。
從這點來看,只要秦書淮一聲令下,相信大多數首領是願意平息暴動的,畢竟他們一方面被白蓮教洗過腦,不敢違背教令,另一方面他們比誰都清楚明軍的實力——特別是秦書淮輕輕鬆鬆就擊敗了他隆以後。
即便有個把已經掌握一定權力的暴動首領嘗到了權力的甜頭而不願意解散手下,那明軍和新扶持的政權也足以輕鬆擊敗他們。
所以阿瓦暴動這塊,不足為慮。
至於他隆的餘黨,其實嫡系的也不多。
最精銳的已經被秦書淮消滅,現在就剩下阿瓦地區汗力達手下的兩萬多兵馬、在錫當河準備抵抗李定國的一萬多兵馬以及北方的三萬大軍。
但是這些軍隊都是阿赫木旦,成分大都不是緬族人,在他隆死後新政權前來招安,並且給出優厚條件的情況下,這些阿赫木旦還會繼續為他隆餘黨賣命嗎?
秦書淮認為,人應該不會賤到這種地步。
我來還你們自由,讓你們有地種、有田耕、有尊嚴的活,讓你們不必世世代代為奴,不必在額頭刺青,你們還要幫着那些壓榨你們的舊主子來打我?
好吧,如果實在有賤到骨子裏的,非要給人當狗的兵,那秦書淮也不介意送他們去和主子團聚。
總而言之,秦書淮相信,四萬多明軍精銳坐鎮洞烏,不可能還平定不了這個小國。
那些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扶持新政權了。
從馬勃提供的情報來看,目前洞烏境內,除了他隆以外,聲望最高的是他隆的兒子平達力。
秦書淮聽說過平達力,歷史上他是緬甸的下一任國王,他隆王之後,緬甸在他手裏逐漸衰落,可見其執政水平不高,讓他執政對大明來說倒不是壞事。
不過,平達力畢竟是他隆的兒子,要是讓他上台沒準以後還會反叛,光這條就不合適了。
想來想去一時也想不到合適的人選,於是秦書淮只好暫且不議,然後命令大軍前往勃固,先進入王都再說。
明軍打掃完戰場,在原地休整一夜,第二日便北上勃固。
此時洞烏主力盡失,再無任何勢力敢阻攔明軍,即便有個把他隆的死忠,考慮到他隆在明軍手裏,也決計不敢輕舉妄動。
大軍一路暢行,行軍兩天後就抵達勃固。
此時,勃固王都城門大開,留守在勃固的洞烏王朝所有大臣貴族,無不親臨城門口迎接「天朝上國」的大軍進城。
當明軍進城時,所有人齊齊跪下,現場一片肅靜,只有征服者進城的腳步聲在迴蕩,如此整齊、雄壯而驕傲。
行進至皇宮門口,忽然來了一人,雙手捧着一個類似印信的東西,跪在門口,嘴裏用洞烏語說着什麼。
馬勃跟秦書淮翻譯。
「這人叫莽里古,是負責內政的一個大臣。他代表所有官員來向大明獻上他隆王的印信,以表明向大明臣服,同時向大明謝罪。」
秦書淮點了點頭,讓賴三兒接過了印信,然後進入王宮之內。
勃固王宮充滿異域風情,於是秦書淮就帶着賴三兒等人到處轉了轉,算是當旅遊了。
隨後,吃過午飯,他就召集大伙兒商討洞烏新國王的人選。
彼時的洞烏在他隆的強權政治下尚算安穩,因此也沒有多少威望很高之人能鎮住全國。
就算有,那也是緬族人,而且都和他隆的關係很近,這自然是不可以的。
大家思來想去,既然沒有合適的,那就乾脆選聽話的。
阿瓦撣族的起義軍里,就有不少加入了白蓮教的撣族首領,那就從他們當中選一個。
馬勃很快推薦了一個人選,他叫都力白,很早就加入白蓮教,目前是阿瓦地區最大的一支起義軍中的首領,手下大約有五千多人。
眾人一致贊成。
反正有明軍坐鎮,讓誰當國王誰就可以當國王。
秦書淮也沒意見,因為讓他想轍去緩和洞烏的民族矛盾,保證這個叫都力白的人能政權永固是不可能的。
自己家的事情都忙不過來,我還管你家事?給你管好了說不定哪天再來打我大明國土,那我多虧?
反正他要的就是在即將舉行的某次大典中,洞烏恭恭敬敬地前來朝賀就行。
在這期間他可以讓都力白實行一些緩和民族矛盾的政策,以儘量平息洞烏國內不滿的情緒,但是他也會繼續讓明軍再次駐軍,一旦有誰敢反抗,就即行鎮壓。
至於大典之後?
我管你那麼多,你們自己的矛盾自己解決,這叫「不干涉內政」。
此事就這麼定了。
遠在阿瓦的這位叫都力白起義軍首領現在還不知道,當初身為阿台的他偷偷跑出阿瓦去勃生港,上了一條荷蘭人的船當了船員,再之後到了明國福建沿海,被幾個明國人用大把銀子忽悠去了天津,加入了白蓮教。一年半以後他再次回到故土,還沒怎麼折騰,就稀里糊塗地成了洞烏的國王。
這劇情,怕是他做夢都不敢這麼做。
……
隨後,秦書淮立即派人去勸降駐守在錫當河的一萬多洞烏兵,以方便李定國順利渡河,與他會師。
卻在他剛下命令後不久,外邊就有人來報,說駐守錫當河的洞烏軍將領帶着兵馬回來了。
但是他的兵全部拋棄的武器,解下了盔甲,是來投降的。
秦書淮呵呵一笑,對孟威說道,「真是到哪裏都有識時務的俊傑啊!孟威你去處理一下,這些兵全部打亂先編入我們的軍中,給他們立立規矩之後,回頭擇一些可靠的撣族人來統領,至於來投降的將領麼,賞錢賞宅賞美女,給其他洞烏將領做個好榜樣。」
孟威笑道,「國公爺想的周到,屬下這就去辦。」
就這麼過了兩日,李定國的近三萬大軍順利過了錫當河,抵達了勃固王都。
李定國一見秦書淮就說道,「國公爺,末將接到他隆帶五萬大軍去與你一決死戰的時候心急如焚。本想着快點渡河去幫你,沒想到剛到河邊就看對岸撤兵了,然後又聽到他隆王已經被國公爺生擒了!呵呵,定國當時就感嘆,還是不夠了解國公爺啊!以國公爺的手段,又何懼他隆區區五萬大軍?」
秦書淮哈哈一笑,「定國兄什麼時候也學會溜須拍馬了?不過說得本公怪舒服的。」
李定國跟着笑道,「別人那裏定國興許說不出肉麻的話兒來,但是在國公爺面前,定國可不怕被人說溜須拍馬。反正我說的就是實話,國公爺要是認為是拍馬屁,那定國也認。」
兩人哈哈大笑。
隨後,秦書淮又道,「定國,回頭你找一員悍將,讓他帶兩萬兵去趟阿瓦。本公打算讓人去勸降阿瓦那邊的他隆舊部汗力達。勸降歸勸降,還是要保持一點威懾,如果他冥頑不靈,那就先打疼他。」
李定國說道,「汗力達那邊據說有兩萬兵馬,興許北面的三萬洞烏軍也可能去跟他合兵,這樣不確定的因素就多了。依屬下之見,不如由屬下親自帶兵前去勸降吧,也好隨時因應變勢。」
秦書淮說道,「定國,本公知道你考慮的比別人更周到些,不過你還是別去了。本公可還有很多事要跟你交代呢。」
平時秦書淮和李定國待一塊的機會不多,所以秦書淮很珍惜現在的時光,好與李定國聊聊自己對於國家和未來的想法。
他很清楚,平定洞烏以後,就是崇禎心心念念的萬邦來朝的大典,一個嶄新的、富強的大明將真正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而他,也將回到原先的時空。
所以,能多聊一次是一次吧,把後世的一些治國之道、歷史教訓,修飾一下以不突兀的方式告訴李定國、告訴崇禎,不管他們能不能聽得進去,哪怕是有所借鑑也好。
……
勸降汗力達的任務落到了之前來獻國王印信的那個莽里古身上,同時由何可綱帶領兩萬明軍護送前往。
沒有什麼意外,半個多月後,阿瓦傳來消息,漢力達將軍選擇歸降。
於此同時,北邊的洞烏將領也派來使者,商談歸降事宜。不過北邊提出不少要求,林林總總的幾十條,總結一下,其實除了名義上的歸順,其他事情洞烏國王都不得插手,甚至連稅賦都不會交。
跟後世的緬甸自治邦倒是有點像。
不過秦書淮呵呵一笑,一樣不漏地全部同意。
照他的話說,那就是關他什麼事?
你們洞烏北邊要自立當土大王,難不成我還得出兵幫你們維護國家統一?
想得美!
又過了幾天,都力白抵達王都勃固。
當秦書淮告訴他,要由他來當洞烏國王的時候,這傢伙竟然地眼珠子差點掉下來。
當然,現在他還只是名義上的國王,他想真正掌權,那還得大明皇帝正式下旨冊封才行——這個極具象徵性的禮節可不能省。
隨後,就是推行緩和洞烏民族矛盾的新政。秦書淮就提了個總綱,四個字:民族平等。
其他的他可懶得管,讓都力白自己找大臣商量去吧。
零零碎碎一攤瑣事做完,時間已經到了崇禎八年的五月。
秦書淮決定,大軍留下繼續幫助都力白穩固政權,他和一些主要的將領就啟程回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