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國公的話,又成功的勾起了永樂伯的傷心事,令他想起了那年紀輕輕,還未娶親就夭折的嫡次子,頓時老淚縱橫。
兩位老臣在御書房裏相對而泣,慶隆帝雖然貴為皇上,也無法出言阻止。
畢竟,這兩人是老牌勛貴。他們的兒子,也確實是一人重傷在床,一人命喪黃泉。
永樂伯哭得情真意切,平國公的眼淚收放自如。
吳光啟見狀,只得上前,將兩人勸回座位上坐了,又重新讓小太監沏了茶上來。這哀哭之聲,才暫時停歇。
趁他們喝茶這當口,慶隆帝趁機開口道:「兩位愛卿的冤屈,朕知道了!你們都年紀大了,這般哭泣傷身,且先回府去歇着,朕一定給你們一個交代。」
他這個承諾模糊之極,給一個交代而已,並未言明一定會嚴懲京畿大營的兵。給自己留下了極大的迴旋餘地。
但平國公、永樂伯都知道,今日鬧成這樣,成功激起了皇上對魏明的不滿,又逼得皇上給出了一個承諾,已是不小的收穫。
他們見好就收,口中不停道謝着,互相攙扶着緩緩退出了御書房。
見到這兩個老臣告退,慶隆帝也不禁唏噓起來。這天下,無論是什麼身份,都是一顆父母心啊!
平國公和永樂伯出了皇城,永樂伯仍是一臉愁苦,面上淚痕猶在。
平國公的臉上,卻見不着半絲悲苦。若是徐婉真目睹了這個過程,便會說這平國公演技精湛,足以拿下奧斯卡的小金人。
兩家的馬車在皇城外等着,兩人拱手作別,交換了一個彼此都懂的眼神。
平國公點點頭,就此分開。
……
魏明是個威猛的中年漢子,面相兇惡殺氣騰騰。
這殺氣,是他真刀真槍在戰場中磨礪出來,屢建奇功。才會使得他一個平民出生的兵卒,在壯年之際,就能成為二品武將,統帥這京畿大營。
他此時正在操練士兵,這天氣一日熱過一日,但大營的較場中,將士們仍在揮汗如雨的訓練着。
魏明身着全身鎧甲,任由那汗水沿着背溝一陣一陣淌下,也絕不卸甲。
他和將士們同吃同住,縱然軍法嚴苛,但有他的以身作則,整座京畿大營,從上之下無人敢懈怠、敢抱怨。
端午龍舟競賽時發生的事情,他聽說了。
但他並不認為,這件事會對京畿大營造成什麼影響。
畢竟,四年前北衙軍那邊是死了一個人,到最後也沒有什麼事情。這次只是重傷罷了,不用放在心上。
可是,他忽略了這兩人的身份,是天壤之別。
他是帶兵的好手,但在政治鬥爭一途上,卻遠遠趕不上在忠國公府長大武勝。
京畿大營這些年之所以安然無恙,完全來自於慶隆帝的庇護。他這個人,也是慶隆帝在登基之後親自挑選的將才,正是用他帶兵打仗的能力。
慶隆帝自信的認為,只要有他的庇護,就無人可以動京畿大營。
從校場外跑來一名小校,到了魏明跟前,他扎手施禮到:「報!將軍!皇上有請。」
魏明挑了挑眉,這個時節,皇上有何事?
他轉身交代了副將,便朝着大營中間的「講武堂」而去。
&武堂」等於是京畿大營的指揮中心,發號施令、宣佈任命等等都在此地。魏明不練兵之時,便在這裏處理一些日常事務。既然皇帝宣他覲見,前來的天使也會在此處等候。
進了「講武堂」,果然見到前來宣旨的太監和隨行的護衛。
他恭敬伏拜在地,那太監道:「皇上口諭,召魏將軍覲見!」
魏明起身,摸出一個通體碧綠的鼻煙壺,塞到那宣旨太監手裏,問道:「敢問何公公,皇上召末將所為何事?」
這名太監,是在宮中地位僅次於吳光啟的何進,他主要是職責就是前往各處宣旨,是各文臣武官巴結拉攏的對象。
試想,若是在他宣旨之後,能在他口中得知皇上的用意,進宮後應對起來就格外的從容。
他的嗜好,就是收集各式各樣的鼻煙壺。
魏明經常與他打交道,這「講武堂」中,常備着一兩個鼻煙壺,就是用在此刻。他雖然性情耿直,政治情商不高,但太監是皇上的身邊人,最基本的賄賂他也是懂的。
何進不着痕跡的收起了鼻煙壺,臉上露出一絲笑意,道:「咱家哪裏知道皇上的心思?我來之前,平國公和永樂伯剛從皇上的御書房出來。」
聽了他的話,魏明心中一凜,自己這是被告了黑狀了!
他拱手道:「還請何公公稍等片刻,末將換過衣服就來。」
魏明身上的是戰鎧,還滴着汗水。這身裝扮,不是不能面聖,只是未免有些聖前失儀。明明知道被告了黑狀,更要小心謹慎才好,不能因為在衣着上,惹了皇上的惱怒。
得了那個鼻煙壺,何進面上神情溫和,道:「不妨事,魏將軍不急。」
魏明點點頭,大步邁入他專用的內室。
雖然何進說不着急,但他行伍出身慣了,幾下卸下鎧甲,簡單沖洗了一下身子,換上二品武將的官袍,神清氣爽地出來。
着官袍的他,斂去了殺氣,看上去沒有那麼兇惡。
到了御書房外,得了通傳,魏明便走進去,行跪拜大禮,口中道:「末將魏明,見過皇上。」
慶隆帝並沒有讓他起來,將永樂伯的奏摺扔到地上,冷冷道:「這些事情,你給我好好看看!」
魏明撿起奏摺,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
就算早有心理準備,但也沒料到永樂伯竟然準備了這麼一份證據,在這裏等着自己,背上冷汗直流。
這裏面記載的事情,有些他知道,但其中有好幾件,他竟然絲毫不知。
看完奏摺,他雙手貼地,連連磕頭道:「請皇上恕罪!是末將失察,願意接受懲罰。」
看見他的反應,慶隆帝心頭有着一些失望,這還是那個如惡狼一般的魏明嗎?在京畿大營中待得久了,他竟然失去了狼性。
這些奏章中的事件,慶隆帝並不放在心上。他所在意的,是所篡養的這群猛虎野性不失,方能派上大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