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
陰陽家,是中國東周戰國中期主要學派之一。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故名陰陽家,又稱「陰陽五行家」或「五行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陰陽家」為六大學派之首。《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戰國末期齊國的鄒衍。
1、陰陽
陰陽本指事物兩種相互對立的方面,「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繫辭傳》),莊子將之定義為氣所包含的矛盾對立要素,「陰陽,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陰陽家則把陰陽矛盾作用引起的變化推演至神秘化,「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2、陰陽家
在中國戰國時代,有一支主張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的學派稱之為「陰陽家」,當時以齊國人鄒衍、鄒爽為主要代表。「陰陽說」是把「陰」和「陽」看作事物內部的兩種互相消長的協調力量,認為它是孕育天地萬物的生成法則。這正是老子所說構成世界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隨着世界的複雜多變,當一切事物二分法的簡單思考方式,已經無法解釋眼前發生的現象。遂衍生出新的思考模式,像「八卦」是用來表示陰陽的移動與變化,代表着各種自然現象,可以用在推算時間的推移、自然的變化以及人生的各種際遇。充滿智慧的古人於是將這些現象的詮釋整理成「易」,至周朝流傳至今的參考典籍就是「易經」。「五行說」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不斷循環並從而變化」的理論發展出五行相生相剋的觀念。研究陰陽五行說,能從天體的運行的計算來制訂曆法。掌握世間萬象。到後來,發展出專門研究天體的「天文家」、研究曆法的「歷數家」以及「五行家」?建立起了具有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科學體系和哲學體系,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3、主導思想
&陽『的主導思想是以五行決定政治,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長。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
&子百家」之一:劉歆《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着錄名家著作有一百多家。將其列為「九流十家」之一。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使「諸子百家」(先秦至漢代出現的學術流派)著作上升到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最為著名的學派不過有幾十家,有: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農家、雜家、小說家等。
4、陰陽道
公元六世紀,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混和了道教咒術與密教占術,傳入日本。在日本登陸後,又滲透了很多當地文化,於是便形成了獨特的「陰陽道」。不過當這個名詞正式出現在日本史料上時,已經是十世紀的事了。此時的陰陽道已有別於早期的中國陰陽思想。它兼備了占卜、祭祀、天文、曆法等等應用,上至國運皇命。下至庶民之事,都可運用之來解釋。推古皇朝的聖德太子就是運用這門知識的佼佼者。篤信佛教的他在制定「冠位十二階」及服裝顏色時都曾考慮到陰陽五行的配合,對日本社會造成了極大影響,從此陰陽家成為熱門「職業」,轉入全面興盛時期。
5、代表人物鄒衍
鄒衍,齊國人。生卒年不詳,據推斷大約生於公元前三百二十四年,死於公元前二百五十年,活了七十餘歲。他活動的時代後於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齊宣王時,鄒衍就學於稷下學宮,先學儒術,改攻陰陽五行學說,然而終以儒術為其旨歸。「鄒衍以儒術干世主,不用,即以變化始終之論,卒以顯名。……鄒子之作變化之術,亦歸於仁義」(《鹽鐵論..論儒第十一》)。「鄒子疾晚世之儒墨不知天地之弘,昭曠之道,將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萬方,猶無准平而欲知高下,無規矩而欲知方圓也。於是,推大聖終始之運,以喻王公列士……」(《鹽鐵論.論鄒第五十三》)。可見,學儒術也好,攻陰陽也罷,鄒衍的目的是在尋求經世致用之學,充分體現了他匡世濟民的入世精神。
對此,司馬遷旮比較深刻的認識,他說:「鄒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始也濫耳。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其後不斷行之。……鄒衍其言雖不軌,儻亦有牛鼎之意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後人不察其大道,而學其小術,故封建迷信興,這不是鄒衍的錯誤。「鄒衍以阻陽主運顯於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史記.封禪書》)
班固《漢書.藝文志》論述了陰陽家的來歷和社會地位:「陰陽家之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吳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班固認為陰陽家來源於掌管天文曆法的官羲氏及和氏。既如此,天論與五行學說便是鄒衍學說的主要內容。《史記》集解引劉向《別錄》說:「鄒衍之所言……盡言天事,故曰&天』。」《史記.孟荀列傳》說,「鄒衍之術,迂大而宏辯……故齊人頌日:『談天衍』。」《文心雕龍.諸子》說:「鄒子養政於天文。」同書《時序》說:「鄒子以談天飛譽。」可見善於談天是鄒衍的一大特點。
然而鄒衍不是為談天而談天,他以談天為手段,以服務於當時的政治需要為目的。建立於陰陽五行基礎上的「五德終始」說才是他學說的核心所在。
&五德終始>
鄒衍認為,從天地剖判以來的人類社會都是按照五德(即五行之德)轉移的次序進行循環的。而五德轉移是仿照自然界的五行相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規律進行的。人類社會的歷史變化同自然界一樣,也是受土、木、金、火、水五種物質元素支配的,歷史上海一王朝的出現都體現了一種必然性。鄒衍說:「五德之次,從所不勝,故虞土、夏木」(《淮南子.齊俗訓》篇高誘注引《鄒子》)。《文選.魏都賦》李善注引&略》曰:「鄒子有終始五德,從所不勝,木德繼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呂氏春秋.應同》講得更具體:「凡帝王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鳥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上述引文據近代學者考證,應屬於鄒衍的佚文,至少體現了鄒衍的學說精神。鄒衍的這種學說為齊閔王稱東帝,燕昭王稱北帝奠定了理論基礎,因而受到他們的禮遇和重用是不難理解的。這種學說後來被秦始皇接了去,為他的稱帝及其統治服務。&記.封禪書》說:「鄒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採用之。」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說:「東萊呂氏曰:『方鄒衍推五德之運,人視之,特陰陽末術耳,若無預於治亂之數也。及至始皇始採用之,定為水德。以為水德之治,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法,久者不赦,則其所系豈小哉!」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認為人類社會是在不斷變化的,自有其合理性,然以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來解釋,就陷入了機械論。至於秦始皇的「水德之治」,錯不在鄒衍身上。
&大小九州說
鄒衍還有一個重要學說,即大小九州說。
鄒衍說:「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