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筆如刀,漢家叛臣的帽子,註定是摘不下了。」諸葛亮一臉的痛苦,埋頭道。
黃順也是默然,如果不考慮為人大義,單看實力,黃順早就有能力一統天下。但黃順出身十姓,擁戴劉備,雖說當時是無奈的權益之舉,卻從此成為六姓頭上的一道緊箍咒,尤其對黃順,直到現在仍緊緊的困擾着他的抉擇。
現在,黃順一步步做出妥協,已經安排出治世的「君主院閣制」,高高在上的君主虛銜,就是為劉備的後人所準備的。但即便如此,實施起來仍有強大的阻力,諸葛亮仍有十分的負罪感。
對此,本來黃順很有耐心,有思想準備在諸葛亮在世之際,絕不動劉禪,一切等諸葛亮過世後再做道理。而諸葛亮對黃順的這番安排,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一直在要求黃順做出妥善的制度安排,確保劉氏的地位和利益。
但現在局勢發展之快,明顯超出黃順的預料,順利的話,再有一兩年,曹魏也能擺平個差不多。到那時,形勢逼人,就由不得黃順拖延,勢必要馬上舉行長老院成立大會,邀請各路豪傑齊聚,共商國事。劉氏的地位問題,終就還是規避不了,需要直面應對。
「這漢家叛臣的帽子,我當然是戴的實,可姐夫你就未必。」黃順猛的說道,「我明天就去找皇上攤牌,告訴他這一切。皇上要是有所不滿,就沖我來好了。等皇上碰過幾次釘子,就知道該如何接受現實了。姐夫你還是做好你漢家丞相的本分就行。」
「你這是要讓蜀漢大亂你知道嗎?」諸葛亮說道。
「亂就亂吧,大亂方能走向大治。再說,現在曹魏也亂着,蜀漢有時間亂,也有那個資格亂。大家都亂起來,然後一起步入治世,不是很好嗎?」
「你想過嗎?滿朝文武不會有幾個支持你的!到時局面不可控,出現大規模械鬥,怎麼辦?」
「這好辦!擒賊擒王,殺幾個帶頭的人,自然就能平息了。大規模的戰爭能避免則避免,這種小規模的流血,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代價。」黃順不在意道。
諸葛亮一跺腳,「你要是對皇上無禮,我不會坐視不理。」
黃順說道:「姐夫你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只是要悠着點。你知道朝廷的力量根本就制不住我。不要為那註定不能長久的蜀漢多費心思。」
諸葛亮心知黃順現在發動,不過是要摘清自己的罪責,頓時感覺自己有心無力,不知如何應付接下來的巨變。
「父親,如果小舅真要現在攤牌,你們一個是革新派,一個是保皇派,我作為小輩,只好兩不相幫了。」諸葛瞻笑嘻嘻的插了一句。
「此事莽撞不得,你還是等我考慮一番再說吧。」諸葛亮疲憊的說道。
「等你考慮好了再行動,那豈不是等若是你授意我去做的了?萬一遇上一個董狐般的史官,姐夫你還是要受牽連,說不定還要給你安上一個主謀的罪名。」
「你以為按你說的辦,我就可以摘清了?」
「就算摘不清,至少可以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現你忠君的心意。」
黃婉貞笑道:「就怕後世評價你時,不是從是否忠於劉氏的角度出發,而是從是否順應潮流,是否識時務出發。若我是史官,我就會如此評價:諸葛孔明,冥頑不靈,行事僵化固執,身為丞相,不思主動變革,造福社稷百姓,反而對外甥的革新大業橫加阻撓,為士人世代所嗤笑。」
話音剛落,一屋子人全都樂噴了。諸葛亮也笑着搖手:「管他後世如何評價,我只求問心無愧就好。」
黃順是個說做就做的人,準備了幾天,便付諸行動,進宮面見劉禪。一段時間不見,劉禪明顯憔悴了許多,小小年紀,連眼袋都很明顯了。
黃順見狀嚇一跳,問道:「皇上最近操勞些什麼呢?怎麼看上去像老了十歲似得?」
劉禪無精打采道:「十年的活,集中在這段時間全乾了,你說我能不老嗎?」
「所為何事?難道還是在操勞着朝廷的科舉?」
「不是他是什麼?」劉禪苦惱道,「我就納悶了,你的夏吟坊主持個科舉,看上去輕鬆自如,怎麼朝廷操持起來,就有這麼多破事?」
「都有些什麼破事讓皇上煩惱?」黃順決定先緩一緩正事,笑嘻嘻的問道。
「還能是什麼破事?你看看各地官員推薦上來的人選,都是些什麼人吶!字還認不全呢,這寫的是些什麼?狗屁不通嘛。」劉禪越說越生氣。
黃順接手過來瞅了一眼,心中涌過一陣幸災樂禍的快意:皇上終於也有人才不足的煩惱了!當初自己為這事,獨自犯愁了多少日夜。現在總算有人經歷同樣的煩惱了。
「皇上,你的要求也不能太高。這些官員自己,都是大字不識幾個的,怎麼可能苛求他們找到學富五車的人呢?再說,眼下就是真有學富五車的人,也都是在巨族豪門裏,人家當官根本就不愁門路,誰會看上皇上操辦的科舉呢?」
「可是,你的科舉操辦的怎麼那麼順利呢?聽說有上百人參加呢。」
「你只知道人數,卻不知道,那裏面,沒幾個讀書人吧?皇上你科舉選拔的是治國人才,我的科舉選拔的是優秀工匠。不一樣!」
「那就想辦法讓那些世族的讀書人出來參加科舉唄。這也不行?」劉禪不死心道。
「讓他們出來?說容易也容易。只消皇上下一道聖旨,以後朝廷取士,統一經過科舉,別無他途。他們就只能參加科舉了。但別說我沒提醒皇上,這道聖旨一下,天下就亂了。所有世族都起來反對皇上,皇上的皇位也坐不穩吶。」
「這樣啊。」劉禪猶豫了,「難道說,就沒辦法了嗎?」
「辦法有,只是需要耐心,想一舉辦成是不可能的。」
「怎麼個耐心法?只要有好主意,朕很有耐心。」
「首先皇上要大力鼓勵百姓將孩子送入學塾讀書。百姓沒有錢,朝廷要解決孩子的學費問題,剛開始最好還能給予適當的獎勵。就像夏吟坊在荊州做的一樣。現在荊州,雖然還沒有達到全員讀書,但讀書率已然很高了。這其中,夏吟坊可是付出了海量的銀錢。不是個小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