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只是幾個兵的事,一旦此事坐實,校事就可以以此為突破口,要求徹查嚴家所有兵馬的來源,可以堂而皇之的進入嚴家,翻看嚴家那些所有機密不得外泄的軍事資料。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嚴家當然清楚。其他人,就算不清楚具體,但也知道其嚴重性。
校事們一掃花名冊失敗的陰霾,個個目露凶光,惡狠狠的盯着嚴通,要嚴通解釋。
對此,嚴家倒是有所準備。在徐平主動申請延期的時間裏,嚴家就想到了校事可能會在外圍尋找證據,所以早就事先安排好了說辭。
嚴通不慌不忙,說道:「我們嚴家家世不夠,對普通百姓的吸引力不夠,為了能夠增加兵源,只能採取提高待遇的辦法來招攬兵員。從我們剛才拿出來的花名冊可以看出,我們家的兵,每月的餉銀要比朝廷兵的待遇高出近一倍。錢雖然不多,但在普通老百姓眼裏,還是很具有吸引力的。那些本屬於朝廷的兵源,想方設法的投靠我們嚴家,難道我們嚴家還能拒絕不成?
就算朝廷嚴令不許我們招攬那些兵。他們在入伍時隨便撒個謊也就矇混過關了。所以,我們嚴家招攬的兵出現本屬朝廷的兵員,當然不是我們嚴家的責任。這個事實我們承認,但這個鍋我們是不背的。」
校事冷冷道:「說的好聽。朝廷的兵源區,適齡青年的一舉一動都在地方官員的掌控下。而現實他們的動向,地方官員卻一無所知,這你們如何解釋?」
嚴通笑道:「這你們應該去問那些地方官員,問我們,與我們何干?再說,就算我們知道,我們有什麼理由告訴你們?」
校事見嚴家防守嚴密,幾近無懈可擊,不禁有些着急。這時,徐平才嘆了口氣,自己開口道:「我們的任務,只是把我們收集到的證據一一擺出來。證據對嚴家不利,嚴家當然會逐一反駁。但反駁能不能站住腳,最後是否會採納,卻不是嚴家說了算,也不是我們說了算。此事關係重大,甚至不是主審官大人能夠說了算的。所以,不必在意庭審的一些細節,按照既定的策略實施就是。」
不愧是徐平,不痛不癢的一番話說出,立馬將眾校事心中的那股子急躁給安撫下去,而且還隱隱威脅着嚴家:有皇帝在校事背後支持,你們在這裏蹦躂的再歡,也沒有用。
嚴家對此當然知道,所以家中話事人雖然也來到了現場,卻並沒有在庭審中說話,而是讓族中年輕一輩的嚴通出面挑大樑。在他們看來,眼前這幫子校事,不過是孫權養着的一群咬人的狗而已。他們是不可能自降身價,去跟校事談判的。
眼前的庭審,不過走一個過場,庭審過後,才是雙方交鋒的重頭戲。這個道理,不但嚴家這邊明白,徐平也明白。所以,徐平雖然人也來了,卻如嚴家的話事人一樣,懶得現場鬥嘴,而是把這些表面功夫交給了下屬。
這樣的事情,下屬會表現的更賣力,從而把這場戲演的更好。
主審官闞澤,也知道這樣的庭審,絲毫不能解決問題,但卻是必須經過的步驟,忽略不得。所以,他也只好打起十二分精神來應付。
對眾人來說,唯一意外的,就是龐尚的來到。按說龐尚這樣級別的人物,應該是直接對接四族、東順閣和孫權的,龐尚來到這裏,把時間全耗在這些毫無意義的演戲上,有些讓旁人看不懂夏吟坊的出招路數。
四族和東順閣的幾個高層人物知道,江東的夏吟坊,此時已經來了更高層的人物,而且正在接洽孫權。龐尚此時沒有跟着一塊,卻來到這裏旁觀這場沒有多少意義的庭審。顯然其中必有深意。
所以,四族和東順閣的實權人物,這其中不下一次的接洽龐尚,想從龐尚那裏得到一些內幕消息。而龐尚,也不止一次告訴他們,他來到這裏,只是來聽庭審。並沒有其他的目的。
這樣的回應,連龐尚都覺得假的厲害,聽的人更不可能會相信。而龐尚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只有讓四族和東順閣感知到威脅,感知到緊迫,他們才能有所動作。
東順閣在徐慎的推動下,已經有了動搖的意思,如果東順閣能夠在關鍵時刻站在夏吟坊這邊,那就拿下江東來講,四族的態度就不再那麼重要了。丐幫加鏢局再加東順閣的力量,已經足以迫使孫權做出個人讓步。
這樣演戲般的庭審,按說一兩天就能結束,誰知卻一連五六天,仍沒有結束的半點意思。闞澤心中着急,卻只能硬挺着。因為孫權那邊,絲毫沒有給他結束庭審的意思表示。
此時的孫權,根本顧不上闞澤這邊,他的全部心力,都放在了與夏吟坊的談判上。當初確定的五天時間很快就到,孫權要與夏吟坊坐下來談判,事關江東全局,闞澤的庭審,當然就只能靠邊了。缺少孫權參與的庭審,自然就是一直浮在那裏,難以落地。
這樣的庭審,等於在消耗所有人的耐性。終於,十幾天過後,陸遜找上龐尚,邀請龐尚當天晚上過府一敘。一直旁觀的陸遜,此時終於有些耐不住性子,準備出手了。
陸遜要出手,當然不是為了此案。而是此前陸琳偷偷告訴他,下一步,孫權就準備針對陸遜搞事情了。陸遜是什麼人,陸琳心中那點貓膩能瞞過陸遜去?在陸遜三言兩語的威逼引誘下,陸琳就吐露了實情,告訴了陸遜,夏吟坊準備離間孫權和陸遜關係的事實。
這當然是重磅消息!陸遜與孫權是什麼關係?那是能隨便離間的嗎?但此話是夏吟坊放出,就讓人不信也得信了。夏吟坊既然有把握離間孫權和陸遜,就說明夏吟坊對江東朝局有足夠的控制力。甚至,孫權的校事裏面,已經混入了夏吟坊的人選。
陸遜從一開始就懷疑校事裏面有夏吟坊的人。原因很好解釋,夏吟坊對江東了解的很深入,孫權又偏好外地人,作為外地人的夏吟坊,很容易利用這點,在校事裏面安插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