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想通這點,立刻擦乾眼淚,站起來說道:「黃順說的不錯,現在不是我們悲傷的時候。我們受先皇厚恩,現在國家正值多事之秋,正是我們拋卻個人榮辱,為國效力,報答先皇,盡忠新皇的時候。」
趙雲是三人中哭的最厲害的。他跟隨劉備時間最長,感情自然也是最深。這是,趙雲狠狠抹一把眼淚,鼻音很重的說道:「孔明說的不錯,諸多大事等着我們處理,沒有時間留給我們悲傷。現在孔明已是蜀漢的丞相,由孔明主持這裏的大局,大家沒有意見吧?」
趙雲雖然職務最低,資歷卻是最老的,威望卻是幾人中最高的,說話自然自帶威嚴,容不得別人拒絕。
何況,劉備生前說的明白,劉禪,包括整個劉備家族的安危,已經交付到趙雲的手上。雖然趙雲沒有任何加官進爵,但很顯然,趙雲手上,掌握着最終的生殺大權,擁有蜀漢最終的力量。
趙雲的威望,還不止於此。
誰都知道,當年長坂坡上,是趙雲帶着尚在襁褓中的劉禪,於曹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這才保全了劉禪一條小命。劉備在世時,趙雲雖然位列五虎上將之列,卻是唯一一個沒有兵權的五虎上將。
趙雲有的,只是為數不多的白耳兵,而且還有一個陳到,與趙雲分享白耳兵的統兵權。
但朝堂之上誰都明白,趙雲手上的權力,絕不止表面顯露出來的那麼簡單。很多人都相信,趙雲手上,另有一股勢力,不為人所知,只隱藏在暗中,平日跟沒有差不多,一旦出現大變故,他們就會出現,保護劉備一家。
就像曹操有暗影衛一樣,劉備長年在外飄零,隨時都有可能喪命。為了自己的安全,安排一支暗中的保護力量,再正常不過。
所以,即使劉備在世,趙雲的地位,也是極高,任何人見到趙雲,都是恭恭敬敬,絲毫不敢因為自己官職比趙雲高而放肆。
只是趙云為人一向低調,對軍政大事,除非劉備問到,他從來不會主動參與其中。
唯一的一次趙雲主動找上劉備,陳述自己的意見的,就是這次對戰孫權的決定。趙雲激烈的表示反對,但劉備卻沒有最終聽從趙雲的意見。
趙雲的觀點很明確,要打孫權,必須聯合黃順,且規模不宜過大,不能上升到皇帝御駕親征的高度,要保留與孫權重新交好的可能。
劉備雖然沒有聽從趙雲的建議,但還是謹慎的留下趙雲和陳到的白耳兵殿後,沒有跟隨大軍一起出發。
劉備的這一舉措,可以說最終拯救了蜀漢大軍也不為過。正是趙雲和陳到的白耳兵,關鍵時候擋住了陸遜兵馬的追殺,並於戰場誅殺掉其前鋒朱然,這才止住了敗勢,讓劉備的殘兵得以順利進入白帝城。
僅此功勞在手,換做他人,早已經官位飛揚其上了。但趙雲依然原地不動。這就很耐人尋味了。
「子龍的話,很是中肯,就該如此。」李嚴主動說道,以示自己的覺悟。
李嚴敏銳的感覺到,朝堂即將發生劇變,自己必須緊緊跟隨腳步,不能掉隊,否則,自己雖然貴為顧命大臣,但一樣免不了閒置的命運。
而且,李嚴就任荊州方面,勢必要與諸葛亮和黃順搞好關係,這個時候,李嚴當然不會傻乎乎的站出來,與諸葛亮唱對台戲。
對諸葛亮的崛起,李嚴雖然顧忌,卻並不十分擔心自己會被諸葛亮比下去。李嚴的小心,不過是建立在他想在荊州方面做出成績,不得不倚靠十姓而已。
李嚴如此篤定,自然有他的倚仗,而最大的倚仗,則是他手上劉備的一紙密折。
以劉備的小心,不可能放任黃順如此輕易的打入他的內部,翻江倒海的。如果不是情勢所逼,劉備定然毫不留情的加以拒絕,沒有絲毫討價還價的可能。
即使現在迫於無奈,劉備必須接納黃順入局,小心的劉備依然準備了後招。李嚴就是劉備的後招選擇。
在劉備看來,把黃順限制在荊州,就算黃順牛到天上,也不會對成都政局造成什麼影響。
唯一可慮的就是諸葛亮在成都,而且掌握軍政大權。如果諸葛亮和黃順一個在內,一個在外,裏應外合,這力量就大了。
所以,劉備必須阻止這一情況出現。
但諸葛亮威望在那裏,而且,除卻諸葛亮,也沒人能在這個多事之秋支撐起蜀漢的朝堂。諸葛亮必須要用,只能讓諸葛亮擔任丞相。那麼,唯一能夠限制的人,只能是黃順。
黃順的實力,都是他自己的,劉備無法削弱,也不能隨便調動。所以,劉備便安排了李嚴,雖然知道李嚴很是為難,但劉備依然如此,就是這個道理。
僅僅依靠官職壓制,顯然不足以壓制黃順,劉備不會天真到這個地步。所以,在此之外,劉備還悄悄給了李嚴一道密旨,一道可以在一定條件成就時,讓李嚴用來徹底壓制住黃順,甚至是諸葛亮的一道密旨。
李嚴知道,自己有了這道密旨,就相當於有了保障,不但保障自己官運亨通,還能保證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全身家性命,只要自己還忠誠於劉備,忠誠於朝廷。
懷揣密旨的李嚴,此時面對未來未知的命運,自然是心中有底。他瞅瞅趙雲,心中暗道:說不定,趙雲身上,也有類似的一道密旨在。
論親疏關係,趙雲顯然比自己更適合這個角色。自己都能得到密旨,李嚴相信,趙雲肯定也有。只是不知道,趙雲身上的密旨,是不是針對自己的。
再繼續想,說不定,還有其他人也接到了劉備的密旨,只是自己不知道罷了。
不管怎樣,能接到密旨本身,就是皇上的無上寵信,是親信的標誌。
李嚴心中一陣得意,他甚至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兌現密旨中的內容了。
密旨的內容,李嚴早已爛熟於心:諸葛亮任丞相,黃順外鎮一方,二者只能俱其一。一旦二者齊俱,則依密旨,撤換其一。
在李嚴看來,諸葛亮任丞相,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就看黃順有沒有外鎮的打算,也看諸葛亮有沒有讓黃順獨任荊州的意思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