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推薦:、 、 、 、 、 、 、
感謝套娃的月票和南宋剩男的打賞!!!!!!
徐衛率軍在釜山港登陸之後並沒有繼續北上,而是在釜山港停了下來,隨後位於漢城的朝鮮中樞也差不多整個內閣所有成員都來到了釜山港。
到目前為止,朝鮮的政局一直沒有脫離徐衛的控制,朝鮮內閣政府所實施的政令全部是按照他上次離開朝鮮的時候制定的計劃進行的,包括在整個朝鮮建立一套一朝鮮人為主的完整的警察系統。
這次對日作戰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對日登陸,而日本本土此時擁有近百萬常備軍和二百多萬預備役,這對於加上海軍也不超過二十萬的徐衛的軍隊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於是為了增加勝利的籌碼,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降低自己的損失,徐衛還將分佈在朝鮮各軍咨府的第二師調到了釜山港待命。
1910年4月15日,也就是徐衛率軍到達朝鮮的第五天,他在釜山港通過電台明碼以朝鮮王國的名義對日宣戰,宣戰的理由則是前段時間日本聯合艦隊在長江航道無故攻擊進入長江水道的朝鮮艦隊,與此同時,在東京的朝鮮駐日公使也將宣戰的國書交給了日本內閣。
對於一個一心想要戰爭的人或者國家來說,用什麼樣的理由宣戰都已經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只要他想打,隨時都能找到一個可以宣戰的理由。
或許是上次在長江水道虐了一下朝鮮艦隊讓日本的聯合艦隊找到了信心,這段時間這支不過只有四艘主力艦的艦隊突然迸發出強大的火力,隔三差五的離開它們所停靠的吳軍港,在朝鮮及中國沿海表現一下存在。
徐衛的艦隊只在釜山港停留了一天,然後會合了已經修復完全的朝鮮艦隊便駛離了釜山港,其主要目的是尋找再一次離開吳軍港的日本聯合艦隊。
日本聯合艦隊這段時間實在是太過高調,任何一個想要了解它的勢力都能夠很快找到它的蹤跡,離開釜山港的徐衛艦隊也用極短的時間找到了這支正在東海附近巡視海域的聯合艦隊。
也許是上一次在橫須賀和東京的兩場大火讓日本上下都對徐衛出售的這種硬質飛艇的實力產生了極大的信任,日本不僅第一時間通過英國購買了一艘徐衛出售的二手飛艇,還動用僅有的財政通過從徐衛的汽車製造公司購買發動機後自己製造了三艘。
日本自己製造的飛艇不要說性能上比不上徐衛出售的那艘飛艇。就是在價格上也要遠遠高於當時在新澳港建造所用的五十萬英鎊,達到了恐怖的八十萬英鎊,再加上他們花了一百二十萬英鎊從英國手中購買了零售價不過八十萬英鎊的樣機,於是就造成了日本沒有足夠的財力再購買新的戰列艦。
日本聯合艦隊雖然在徐衛的艦隊到達釜山港的時候也獲得了消息。但是當他們真正看到這支龐大的艦隊時也產生了畏懼,雖然自己有裝備了大量大威力彈藥的飛艇,卻依然放棄了繼續嘚瑟,開始向日本本土返航。
徐衛的艦隊在離開釜山港的時候雖然沒有帶着那五艘硬質飛艇,但也是裝備了足夠的小型飛艇用來搜索敵艦。在這一前一後之間自然不會讓日本的聯合艦隊消失在自己的視線範圍之外。
在遠距離無線電技術還沒有實現的時候,像這種長時間勞師遠征自然要提前知道作戰計劃,於是徐衛的艦隊在4月15日當天,也就是徐衛以朝鮮王國的名義向日本宣戰的時候突然攻擊正在快速返航的日本聯合艦隊。
日本聯合艦隊在被徐衛的艦隊跟蹤之後就已經預料到對方的目的,如果不是自己現在不管是軍艦的數量、火力,還是軍艦的速度都處於非常不利的狀態,以日本海軍的狂妄,他們肯定會在徐衛的艦隊進攻之前率先進攻。
突然收到襲擊的日本聯合艦隊此時並沒有出現太大而慌張,其原因一方面是他們早就料到這一戰在聯合艦隊返回吳軍港之前肯定會爆發的,另一方面則是他們手中握有四艘非常適宜於擔任轟炸任務的硬質飛艇。
在防空武器還沒有出現的今天。硬質飛艇雖然有着行動緩慢、容易受到襲擊、自身防禦能力較差等缺點,但依然能夠在戰爭中發揮巨大的威力,尤其是它能夠滯留在空中向指定的目標準確的投放航空炸彈,其作用更想後世的武裝直升機。
日本聯合艦隊在受到攻擊的時候一面邊打邊退,另一面則通過無線電命令空中的飛艇飛向徐衛艦隊的那幾艘戰列艦,企圖用大威力的航空炸彈將沒有任何防空武器的戰列艦炸沉。
面對正快速向自己移動的四艘飛艇,徐衛的艦隊內部那兩艘航空母艦開始不斷地將戰鬥機從機庫用升降機運到甲板上,然後再機組人員的幫助下開始加速升空,不過幾分鐘的時間,十五架最新型的戰鬥機便脫離了航空母艦升到空中。
此時的戰鬥機雖然相對於後世提前擁有了全金屬、單翼的設計。但受限於科技的發展,飛機的武器依然只有一挺位於頭部螺旋槳後側的水冷式馬克沁重機槍,在由徐衛盜竊前世福克爾協調裝置的幫助下完成戰鬥機的作戰任務。
硬質飛艇能夠實現後世那種武裝直升機在空中滯留定點轟炸的作戰任務主要歸結於它沒有遇到有效的防空武器,它們一旦遇到實用的防空武器就立即暴露出其相對武裝直升機而言行動緩慢、防禦薄弱的缺點。三十架戰鬥機用穿甲彈和燃燒彈相配合的方式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將四艘飛艇打成一片火光。
日本聯合艦隊的最大依仗就是那四艘硬質飛艇,現在它們卻被戰鬥機打成一片燒黑的鋁合金骨架,這場海戰打到這裏基本上就完全明了了。
那三十架戰鬥機在打敗硬質飛艇之後並沒有直接返航,而是快速的運動到日本聯合艦隊所在的海域位置,然後這些戰鬥機降低飛行高度,以俯衝的方式用頭部的那挺馬克沁重機槍不斷地掃射日本聯合艦隊的甲板。
這場海戰已經不僅僅是艦隊之間的戰爭了。而是新舊兩種不同風格的戰術相互的碰撞,而碰撞的結果則是以徐衛的艦隊在付出極小的代價後徹底將日本的聯合艦隊送到他們天照大神的懷抱,至於艦隊司令瓜生外吉也葬身在大海之中。
海戰過後自然就是對日本的登陸作戰,這也是海內外了解日俄戰爭以及日本士兵本性的人都不看好的一場戰爭。
在這些人看來。日本本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武裝出三百多萬的軍隊,這對就算加上海軍官兵,全部人數也不超過二十萬的徐衛的軍隊來說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那群接受了武士道精神薰陶的士兵。
其實。在後世露絲.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一書中曾對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有過精彩的描述,作為軍人的日本士兵出奇的殘忍而頑固,當戰爭的最後一年來臨時,大多數人都對日本的投降不抱希望,只有李宗仁持不同的見解。這位桂系魁首、抗日名將認為日本人是實用主義者,日本運動員在馬拉松比賽里一旦發現敗局已定就不會再跑下去,而歐美運動員通常會堅持到底。
事實證明了李宗仁的眼光,但當時的美軍遠沒有這麼樂觀,早在1944年,他們就制定了在日本本土登陸的計劃,決心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徹底擊敗日本,而且準備承受最慘重的傷亡,杜魯門也有表態:「美國會大規模集中可使用的船隻、飛機、裝甲、大炮和其他一切物資,我們有人力、物力、技術、領導、堅忍不拔的精神。以取得全面勝利。」
雖然美國海軍主導了整個對日作戰,但這個代號叫暴雨的登陸計劃基本是陸軍搞出來的,由奧林匹克和小王冠兩部分組成,選中的登陸地點分別是日本南部的九州島和東京附近的關東平原。
按照1945年5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下達的命令,奧林匹克行動將在1945年11月1日實施,目標是控制鹿兒港,在九州建立一個可以持久作戰的穩固基地,美軍將組織一支規模遠超諾曼底登陸的龐大艦隊,由美國第5、第7和第13航空隊組成的美國遠東空軍掩護美國第6集團軍在九州南部的宮崎、明町、串木野三個地點強行登陸,該集團軍共有11個步兵師和3個精銳的海軍陸戰師。總兵力超過43萬人。
進攻本州的小王冠計劃將於1946年3月1目實施,投入的兵力將比奧林匹克行動更為龐大,包括美國第1集團軍、第8集團軍和第10集團軍的25個師和14個師的預備隊,第1和第8集團軍將在房總半島的九十九里濱登陸。第10集團軍則在相模灣的平冢登陸,三個集團軍掃蕩關東平原後將會師東京。
在後來修改的計劃中,英聯邦和中**隊也將一起參加進來,一支由20多個中隊組成的英聯邦重轟炸機部隊將會調往沖繩,英聯邦的1個軍和中國的1個美械軍將參加關東地區的會戰。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就是夢想建立一條西起印度,東至新幾內亞的絕對國防圈。1943年,預感到戰局可能急轉直下的日本大本營推動通過了今後應當採取的戰爭指導大綱,以求動員全部軍事經濟潛力鞏固現有的勢力範圍,但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海空大戰使這一構想遭到慘敗,6月15日塞班島被攻克之後,連日本本土也處在b29的攻擊範圍之內了。
1945年2月納粹德國瀕臨滅亡,日軍在各條戰線連吃敗仗,加上兵力和物資都不充分,即使是最頑固的軍國主義分子也承認,當時日本本土的防衛處於令人寒心的狀態。
同時,由於美國的戰略轟炸,當時日本的經濟、交通、能源、財政已經全面解體,城市人口正向農村疏散,工業生產幾乎停滯,石油供給斷絕,不得不依靠松根油和木炭這樣的替代品,內外航運阻塞,鐵路癱瘓,燃料匱乏,軍隊和民眾都深受飢餓的威脅,計劃從海外調運215萬噸糧食也無着落。
1945年6月,日本先後頒佈了義勇兵服役法和國民義勇戰鬥隊統率令,將15到60歲的男性公民和17到40歲的女性公民納入兵役範圍,根據初步統計,人數將達2800萬。
日本大本營叫囂的一億玉碎計劃就是妄想皇國的億萬生靈都化為戰士,也就是所謂是自殺性的全民特攻。
此時,日本的民用產品已經萎縮到最低需求以下,軍需品的生產只有全盛時期的一半,即使被置於最高優先級的自殺特攻艇的生產,也只能完成計劃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由於熟練工人或入伍或疏散到鄉間,流水線上毫無秩序可言,成品率極低,很多戰鬥機甚至還沒參戰就報廢了。
儘管人們都承認1945年夏天的日本窮途末路,但基於日軍的蠻勇,很多人對登陸之戰並不樂觀,一致的看法是成功雖有把握,傷亡料必慘重。其實,多年戰爭早已淘空了日本,美軍的轟炸和封鎖也肢解了日本的軍事經濟潛力,登陸作戰很可能引發日軍的總崩潰。
古今中外,江海防禦一向少有成功的戰例,原因無非是攻方掌握極大優勢,能夠隨心所欲選擇登陸地點,防禦一方則有備多力分之患。
日本之役,美軍優勢尤甚於諾曼底登陸,除去封鎖、空襲和炮擊,海上、空中和地面力量都是壓倒性的,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日軍都無法抗拒。
在當時,有人認為日本軍民深受軍國主義奴化教育和欺騙宣傳,戰鬥意志十分堅決,其實任何人都不是脫離現實孤立存在的,日軍戰無不勝的神話早已被打破,雖然上層極力隱瞞消息,但大多數老百姓對戰敗的前景早已心知肚明。
曾經有日本平民在東京街頭仰望掠過天際的b29機群,無奈長嘆,即使最頑固的軍國主義分子,也知道這是一場毫無希望的戰爭,即使日軍能僥倖擊退第一次登陸,也無法擊破隨之而來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表面兇狠的日軍士氣正在瓦解。
日本人明白,在結果已經註定的前提下,其抵抗越激烈,自己的傷亡越大,本土之戰與太平洋的越島之戰不同,這種戰鬥如果打到最後,代價很可能是整個日本民族的覆亡,於是日本選擇了主動投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