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較為詳細的介紹《太白陰經》其實就是為了將其與鄒若衡此時手中的這一部《太白武要》相互區分,說起來,雖然《太白武要》也是以「太白」二字冠名的,但是其內容上卻是與《太白陰經》存在非常大的差異的,因為《太白陰經》的成書較早所以其中除了一些現實意義上的戰策、方略之外,其中還包含了比如像「占雲氣」、「占妖星」、「祭風伯雨師文」、「風角」、「龜卜」這樣的存在超自然意義的記載。
但是《太白武要》一書中,卻是沒有這樣的怪力亂神的記載的,《太白武要》比之《太白陰經》以及其餘的更多的兵家巨著來看,都更為的現實,貼近現實意義。雖然其中很多的戰術,方略對於現今的亂、世並不適用,但是其中的很多現實意義的道理,以及看法,觀點還是能夠與現今的社會整合在一起的。
鄒若衡看着手中的兵書,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第一次翻閱本書的時候,裏面留給他的怪異感覺,比如這本書明顯就不是一個人編寫或者說整理補充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部兵書雖然保存的還算完好,但是裏面有很多地方有人為故意撕毀的痕跡,同時這部兵書的編訂的地方,有很多的節點,或者說是更像是被人拆開之後,重新編訂的,所以鄒若衡認為,他手中所拿的這一部兵書,實際上並非是完全版的,而且看樣子,這兵書中的很多記載,都已經不復存在了,因為一部兵書,在傳承的過程中出現損壞是非常正常的。
更何況這部兵書本就不知道念頭,而且其中的記載文字,真草隸篆基本上都寫全了,所以想要憑藉着文字來分辨出兵書的年代,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由此可見,這部兵書實際上是非常有價值以及意義的,而且對與鄒若衡來說,這部兵書與他還有着不尋常的意義。
鄒若衡翻閱過本書不是多少次了,但是每一次他都能夠從其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當然了,之前鄒若衡還不是軍人的時候,他每每遇到了什麼麻煩,亦或者是他的功力修煉遇到的瓶頸的時候,他都是會拿出這部書,來看一看,即便是其中他早已經能夠倒背如流的東西,當他再一次翻閱的時候,也能夠從中得到新的啟示,由此可見,這是一部神奇的兵法。亦或者說,這部兵書有着超非尋常的能量,說的的玄乎一點,也就是這部書沒準就封存這什麼超越自然的力量。
當然了,這是不可能的,而之所以鄒若衡會有那樣的感覺,實際上還是因為他每一個階段年齡以及閱歷上的豐富與性格上的變化,當所經歷的不同了,那麼肯定的,對於一些東西的感受也就不同了,同時在面對同樣的東西的時候,自然也就有了與之前不同的理解,這一切都是隨着人的改變而改變的。
比如《太白武要》中,有這樣的一句話,曰:兵之要,曰軍紀明;兵之貴,曰將帥和;兵之勝,曰先為不可勝;兵之銳,曰先當不可折;要、貴、勝、銳,此為兵之精也,乃為國之重,安民子策也。
這句話,其實對於鄒若衡來說並不難理解,而且這其中的,所謂的「先為不可勝」實際上就是借鑑了孫子兵法中的思想,所以這也就是直接的證明了,其實很多的兵書戰策無非就是在前人巨著的基礎上,在增加一些新的東西,比如理解,看法,分析,補充等等。
這部兵書對於鄒若衡的意義,可想而知,而他之所以會在這個時候準備將這一部兵書交給蔡鍔,實際上也是因為他現在很明白,雖然他追隨蔡鍔的時間並不長,但是他還是能夠從這個男人的身上,看到軍人所獨有的那種氣質,以及一眾稍有的倔強,同時對於「肩負」與「承擔」兩個字,設身處地的,用自己的行為來解釋,蔡鍔的這些特點,感化了鄒若衡,同時也讓他這個原本縱橫江湖,快意武林的武者,明白了,雖然那人那麼堅強,但是實際上他比之任何人更為的脆弱,只不過唯一的區別就是,別人會把自己的脆弱展現給其他人,而那個人,卻永遠的將自己的脆弱與無力,埋藏在自己的心理,即便是不經意的時候,會流露出些許,但是他卻從來都沒有承認過,而且他也決不會承認,亦然的不會讓別人在自己軟弱的時刻,來打擊自己的信念。
在北、京的時候,江朝宗、雷振春二人設下了天羅地網一般的監視與埋伏,他都能夠淡漠的談笑風生,就好像根本沒有那些危險存在一般,江湖勢力,倒袁志士,在他尚未通電宣揚之前,看着他諂媚的態度,看似謀求一個陸軍總長的位置,而放棄了自己的信念,軍人的尊嚴的人,多少次,從他們的刺殺之下,堪堪逃離,他流過血,但是那血卻是不該留在志士的刀槍之上的。
回雲南,這一路上,顛沛流離不算,時時戒備着,刻刻不再面對着有可能到來的死亡,在日本,黑龍會的刺殺,強大的火力下,那個人,與自己的副官僅僅兩個人,拼着一死,也不願動搖自己的信念,這樣的人,這樣的人格,或許他真的不高尚,真的不高尚,但是僅僅是他現在的所作所為,就足以令人折服。無論他的內心到底如何的想,想着怎樣骯髒陰險的事情,但是他現在的所作所為,大家是看在嚴厲的,做得對,無論目的如何,至少他做了,而且做得對,若不是他,恐怕這普天之下,將不會有所謂的「護國軍」的番號!
鄒若衡是一個俠者,江湖意氣,英雄肝腸,對於這樣的人物,他願意追隨,即便是,那個時候,他還有着更多的選擇,甚至於他現在能夠成為陸軍師長,但是他放棄了,他就願意留在他的身邊,做一個小小的副官,與其說鄒若衡願意如此,不如說,包括龍雲在內,昭通三劍客無不如此。因為這就是軍人的魅力,英雄的意氣,俠客的肛腸。
英雄相惜,多少人同鄒若衡一樣,願意為了真正的英雄而付出,即便他們自己實際上就是真正個英雄,也是英雄的特點,他們絕不滿足,絕不認為自己的擔得起這個英雄的稱號,所以他們聚集在一起,尋找,亦或是推舉出更為有才能的人,追隨着,為其復出,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可是有誰知道,誰又會去想一想,這萬骨枯中,有多少人,是自願的付出生命,將充滿了色彩的年華,付之於枯骨之上。
英雄魂不滅,自有後來人!
手中的《太白武要》或許就是這種精神的縮影,無論是兵者,亦或者是武林人士,無論是什麼人,俠骨柔腸常在,笑傲神遊非常!手中的書,就好像是一部史詩華章一樣,雖然沒有記載任何英雄的事跡,但是這其中所記載的每一個字,都不知道多少人心血凝聚而得來的精華。
讀書雖然是為了知理,但是卻不僅僅如此,無論是什麼書,即便是那些奇巧淫、技之物,也是為了更好的升華,升華的不單單是境界,更是一種力量,因為沒有人能夠經歷一切的一切,所以最好的磨礪自己的方式,就是通過閱讀,試想金戈鐵馬,感念俠骨柔腸。
歷練,磨礪,對於心性,對於造詣,對於境界,都是非常有效地,能夠有效的提升這些方面的素質,而眾所周知的,這些素質所相關聯的,是人身上的每一項技能……書中所寫,對於鄒若衡來說,都能夠倒背如流了,但是他對這部書依舊視若珍寶,而如今他拿出來,其實就為了能夠在這樣的時刻,給自己的將軍,也就是蔡鍔,那個錚錚鐵骨不當柔情的漢子,一個慰藉,雖然不會有什麼太過明顯的效果,但是他還是打算如此。
而之所以他會像現在這樣的猶豫不定,更多的還是因為他害怕自己的行為,會給蔡鍔帶來什麼不好的影響,亦或者是說,他害怕被人覺得,自己是刻意用這麼一本老掉牙的東西,來擾亂戰場規劃的,不過,當然聽到了蔡鍔對於傳統戰策的見解以及看法之後,他才有了現在的決定,而到底要不要這樣做,鄒若衡還是拿不定主意。
畢竟,對於現在的情況來看,無論是整個護國軍也好,亦或者是單單這一路護國軍也罷,亦或者是包括了北洋軍、袁軍在內,所有的隊伍所使用的戰術佈置,都是根據各國最新的戰術方式來進行設定分析的,所以自己入股講這麼一套老兵書拿出去,能不能得到蔡鍔的首肯尚不可知,但是非常容易「引火燒身」,畢竟現在護國軍內並不能夠算是安穩。
正當鄒若衡思索不定的時候,突然地,一道人影從他的門前閃過,因為多年習練武藝所練就的敏銳,讓鄒若衡非常自然的把手放在了腰間的配槍上,不過當然聽到了門外那人影的聲音後,有些警覺的情緒,卻是自然的放鬆下來了。
「鄒副官,出來一下。」聲音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蔡鍔,鄒若衡沉吟了片刻,而後還是選擇拿着那一部兵書走出了屋子,當他見到蔡鍔的時候,原本不吸煙的蔡鍔此時竟然自顧自的點起了一支煙捲,不過氣味有些怪,正面目嚴肅的看着遠方。
「將軍。」鄒若衡進了一個軍禮,而後問道:「有什麼事嗎?還讓您親自跑一趟……」說到這裏,鄒若衡的臉上有這一絲尷尬,因為身為蔡鍔的貼身副官,他的職責就是在蔡鍔需要人手的時候能夠做到隨叫隨到,可是這一次,他非但沒有跟在蔡鍔的身邊,做到隨叫隨到,而且還讓什麼大將軍的蔡鍔親自來找他,這叫他臉面上如何掛得住那?就此論定他失職也無不可,雖然這是他這麼長時間以來,僅有的一次,但是對於軍紀嚴明的軍隊來說,即便是僅有的一次失職,要是不可原諒,即便是,他明知道蔡鍔不會對他如何,因為他實在是太了解這個將軍了,他對待士兵的態度,絕對是少有的!
蔡鍔沒有理會鄒若衡的話,回過頭,看了看他,而後目光就停留在了鄒若衡手上的那部書上,嘴裏還不由的問道:「手裏拿的這是什麼?」聽到蔡鍔發問,鄒若衡連忙回答說:「是一本兵書,正打算給您送去那。您看。」說着鄒若衡把兵書送到了蔡鍔的眼前……
《塵州圖》就好像是《山海經》一樣的東西,看起來鬼鬼怪怪,不着邊際,其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其中包含了先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對於自然的敬畏,以及很可能早就失傳了的,對於某一個或者是多個神奇宗教的信仰,這些其實對於軍人來說毫無用處,因為這都是那些搞文化的人,感興趣的,但是吳佩孚之所以會被《塵州圖》拉起興趣,其實就是因為這書上所記載的地理知識,或者說是地理信息,因為吳佩孚作為一名指揮官來說,地圖的完整性,詳細性都是能夠真正做到左右戰局的,深明此理的吳佩孚當然知道,自己現在所使用的作戰地圖,還都是幾十年前的老東西,而且粗、糙不堪,因為那個時候的清政、府的測繪,與其說是在測繪國土,整合訊息,但不如說他們就是在應付了事罷了,而且說起來其實也不單單是清政、府的測繪局,就是現在的北洋測繪局其實也是如此,只不過或許是因為現在北洋政、府一些條例的關係吧,進來生成的地圖或許比之從前的那些會好上一些,可是也好不到什麼地方去。
《塵州圖》的年代必然比之吳佩孚手中作戰地圖的成型年代要早上不知道多久,但是說起來,其實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吳佩孚才會被這半本殘書提起興趣,因為他通過上面的文字記述,在自己的腦海里組建成了一幅龐大的地理結構圖,其中包含了山水、溝壑等等,如果能夠以圖像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話,肯定比他現在所使用的地圖要詳細上不少,不過吳佩孚卻也知道,這《塵州圖》雖然記載詳細,但是又有誰知道「塵州」這個地方是在什麼地方那?
昔年大禹王治水,將天下分化為九州,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有了用州字來定名天下方位的稱呼了,其實雖然說大禹王將天下劃為九州,但是實際上,就是這個所謂的九州的爭議,也是非常大的,九州」最早見於《禹貢》,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於是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又有 一說,為黃帝始創「九州」之說
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方圓」是指範圍。因此,「九州方圓」,即「中國這塊地方」。 即九州方圓,地大物博,氣勢磅礴的一種景象。
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可靠資料中,具體的「九州」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
但是無論如何,無論是那一部古籍的記載,都對這個所謂的「塵州」毫無蹤跡,甚至是連一點蛛絲馬跡都沒有,所以這不由得叫人聯想到,會不會這個所謂的「塵州」其實就是人們杜撰出來的那?而且如果有這樣的可能的話,那麼這一部《塵州圖》自然而然的也就變得毫無價值了,但是吳佩孚雖然也有用這樣的疑慮,可是對於現在的他來說,即便是有這樣的疑慮,可是僅僅是通過自己剛剛對於《塵州圖》的閱讀,腦海中所形成的的那一幅地理圖上來看,如果萬一《塵州圖》的存在,所記錄的是真實的話,那麼或許自己現在所要面對的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
當然了,這也是吳佩孚的猜測罷了,畢竟不說那個所謂的塵州是否存在,就是眼前的這部《塵州圖》的真偽都有待考證,其實原本他不應該將時間「浪費」在這樣的問題上的,但是出於對自己直覺的信心,同時也是出於「窮則思變」的理念,吳佩孚還是決定,對這部《塵州圖》殘記展開一番還能算是比較深且的研究吧,時間就控制在一個晚上的時間之內,如果能夠通過一些資料確定了「塵州」的存在,以及較為準確的地理位置後,那麼吳佩孚就可以通過《塵州圖》的記載,來對護國軍進行必要的,且神兵天降一般的打擊,因為這殘記上記載的地形地勢與此方的地形地勢有所相似,而且契合度很高,同時還記載了許許多多在各種時期的奇聞異事以及用兵方略。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