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初,第8屆「富士通杯」8強賽在中國棋院打響。參賽的各國高手匯聚京城。
「早就想向小強學習一盤了,這次終於有了機會。」
「不敢當,不敢當,您千萬別這麼說。。。」
賽前的招待會,李小強的手和王立誠先生握在一起。面對王立誠先生如此說辭,李小強連忙謙虛。
這次的8強對陣情況有點意思。兩盤中日對抗,仔細一看,卻是4名華人棋手。在看那邊,兩盤日韓對抗,卻有3位韓國人。真正正宗日本血統的棋手只有小林光二一位。外籍棋手在日本圍棋界的強勢,這種情況已經延續了很多年,並將繼續延續下去。
李小強和王立誠先生雖然從來沒有在正式比賽中碰過面,但彼此之間並不陌生。嚴格說起來,李小強從小到日本參賽的時候,就受到林海峰先生,王立誠先生等華裔棋手的多方照顧。因此雖然比賽在即,賽前卻看不到一點劍拔弩張的氣氛。
王立誠先生也是這樣,他現在看上去同樣也是一臉輕鬆。和李小強簡單攀談幾句後,他甚至興致勃勃的說起了其他的事:
「小強,你前兩期和吳先生探討的那個棋形很有意思啊。哈哈,不滿你說,上星期我剛用吳先生那個構思,在「十段戰」中切了趙治勳一盤。」
「哦,還有這樣的事?那趕緊把那盤棋擺來看看。。。」
王立誠先生說的,其實就是吳清源先生的「二十一世紀圍棋下法」。
說實話,吳先生的「六合之棋」,「二十一世紀圍棋」名氣雖然足夠響亮,但影響力卻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原因很簡單,職業圍棋是很殘酷的,也是很現實的。就像真實歷史中的那樣,當李石佛下出他那著名的「李石佛的單跳」,「李石佛的拆二」,大家雖然對他那種棋評價不怎麼樣。普遍認為那種下法「稍緩」。但是並不妨礙大家跟風。這裏面的理由,自然是因為李石佛用這種下法贏過很多棋,這種下法是經過實戰檢閱過的。
而吳清源先生提出的新下法,叫好的人雖然多。但真正效仿,真正願意在實戰中運用那種下法的棋手卻並不多。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那種下法並沒有經過多少實戰檢閱,因此即便是吳清源先生提出來的下法,也沒有多少職業棋手願意冒風險。
當然。並非所有職業棋手都是這樣。在真實歷史中,至少有2位棋手受「二十一世紀圍棋下法」影響頗深,並且取得很好效果。這兩位棋手,一位是芮廼偉,而另外一位,則是王立誠先生。
「廼兄」自不用去說她了,她現在是吳清源先生正式登堂入室的關門弟子,待在日本雖然沒有正式比賽下,但是她作為吳清源先生的助手,目前正在幫助吳先生整理他的著作。「廼兄」能在過幾年的時候成為韓國的「芮國手」。她能在番棋賽中多次讓曹李師徒吃癟。她這兩年在吳清源先生身邊的學習自然是功不可沒。
同樣的道理,王立誠先生後面能成為日本的「棋聖」,能成為所有日本棋手中對外戰績最好的棋手,「六合之棋」對他的幫助同樣很大。
這些東西可不是別人猜測的,而是王立誠先生自己親口承認的。因此在這個時候,見王立誠先生一見面就和自己談論起「六合之棋」,李小強一點也不覺奇怪。
吳清源先生提出的「六合之棋」有很多人都聽過,但絕大部分人的理解都相當膚淺。李小強曾經聽過不少普通圍棋愛好者這樣說:
「吳先生的「二十一世紀圍棋下法」啊,我知道,不就是那步「尖沖無憂角」嗎。。。」
說實話。別說是普通棋迷,就算是相當多的職業棋手,對「六合之棋」的了解也僅限於此。
真要細究起來,像「尖沖無憂角」那種棋從手法上看來平淡無奇。並沒有什麼值得了不起的地方。這步棋真正體現的,還是一種價值觀,一種判斷。如果你認為「無憂角」是好形,那麼這步「尖沖無憂角」你就下不出手,因為你會認為這步棋是「損招」。如果你認為「無憂角」是「凝形」呢?認為「無憂角」的效率並不算高呢?這樣的棋就不妨多下下。
沒錯,圍棋中的判斷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有不少職業棋手都認為。圍棋中其實就是判斷最難。但這是因為難,這種東西反而沒人說得清楚。例如吳清源先生提倡下這步「尖沖無憂角」,這就是因為他判斷「無憂角」其實算是「凝形」,尤其是在大貼目時代,「無憂角」的效率實在不算高。但是吳先生的這種判斷就一定對嗎?其實沒人能夠說得清楚。
因此可以這樣說,類似於這樣的判斷問題雖然很重要,但職業棋手學習這樣的東西,用處不大。
事實上吳先生的「六合之棋」絕不僅僅這麼簡單。學習吳先生的「六合之棋」,學習什麼呢?學習他的思路,學習他對棋局流向的把握,學習判斷和棋局流向的結合。對於職業棋手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
一盤棋到底該怎麼下?正如「孫子兵法」說的那樣「夫戰,以正合,以奇迎」。圍棋這種遊戲和兵法相通,到了職業棋手這個層次,最重要的是做好「正奇結合」。
在世人眼中,吳清源先生的圍棋是「奇」的,他的很多思路和想法,每每出人意料,給人一種出其不意的感覺。就像世人評價黃龍士:「龍士如天仙化人,絕無塵想」。這句話套用在吳清源先生身上,其實也非常合適。
學習吳先生的「六合之圍棋」,關鍵就是學習這種正奇結合。為什麼那麼多人學習吳先生的棋,只有芮廼偉和王立誠能收穫明顯的進步?這也是有原因的。早年芮廼偉的棋,還是存在大多數女棋手特有的狹隘因素,因此她學習吳先生的思想,這有益於她擴寬思路,這樣一來,她學習的效果自然就立竿見影。
王立誠先生差不多也是同一個道理。早年王立誠先生的圍棋很「正」,但是在「奇」的方面有所欠缺。但是他通過學習吳先生「二十一世紀圍棋下法」,後來他下出來的圍棋,在「正奇結合」方面明顯做得更好。他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讓他後期的戰績明顯大幅度提升。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別人都認為吳清源先生的棋是「奇」,他自己是這樣認為嗎?當然不是。
只能說吳清源先生的圍棋在「正奇結合」方面做得相當不錯。仔細分析他很多思路和想法,雖然每每出人意表,可是深研下去的話,又會發現這些招法隱隱符合棋理。符合棋理,那當然就是「正」。一位棋手能做到看上去「奇」,其實是「正」,這就非常了不起了,這就是真正的「正奇結合」。因為吳先生達到了這種境界,所以他被人稱作大師。
要簡單了解這個境界,可以舉個簡單例子。棋局落後時候放出一個「勝負手」,像「勝負手」這種東西,當然可以歸類為「奇」。「勝負手」這種東西可以分為兩種。有一類「勝負手」想要獲得成功,那就必須寄希望對手應錯。這樣的「勝負手」,那當然就可以歸類為標準的「奇」了。
還有一類「勝負手」,它表明上看上去也是「出奇不意」,但是你想對付它的話,卻又會發現相當困難,因為這個手段是符合棋理的。也就說你即便下出最正確的應對,你吃虧也在所難免。
這兩種手段的對比,那種手段的境界更高?那毫無疑問是後者。在吳先生的職業生涯,他就經常能夠下出這樣的棋,因此他能得到世人推崇。
可以這樣說,別人認為吳先生的棋是「奇」,但他自己肯定不會這樣認為。他一定認為他自己的棋相當「正」。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會把自己的圍棋思想,稱作「六合之圍棋」。
李小強甚至認為,兩年前吳先生授書給自己的時候,他肯定認為他的棋是「正」,而自己的棋是「奇」。所以他才會想用他的「正」,來中和自己的「奇」。以期達到讓自己提高的目的。
「富士通杯」8強戰出現奇怪的一幕,兩位第2天就要碰面的對手,頭天卻在那裏相談正歡,他們對着一盤棋研討得津津有味。到了後來,另一位當事人趙治勳甚至也加入進來,大家研究了好幾個小時才盡歡而散。
到了第2天,6月份第1個周末,李小強和王立誠先生的比賽正式打響。這一盤棋兩人殺得很激烈,但是李小強不清楚,這盤棋能不能達到讓藤澤秀行先生「感動」的程度。
因為現在的王立誠先生,他看上去技藝還沒有大成。他至少在「正奇結合」方面還做得不盡如人意。整盤棋雖然殺得很激烈,不過等到李小強奇兵突出以後,李小強的形勢早早佔據上風。
到了下午5點差一點。
「總算領教了小強的高招啊。」
對局室內的王立誠先生苦笑一聲,他示意中盤認輸。李小強報以微笑回應:
「承讓了。。。」
1995年6月上旬,李小強自己定義的「********」第2場比賽結束。李小強再次強勢殺人世界大賽4強。(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