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閩城的不止是陳健,還有陳健的幾個師兄師姊、去學水泥燒制的工匠、測繪的王哲和副手、軍方的造槍師傅等等各有目的的人。 .
在回閩城之前,陳健發出了一堆的請柬。
這一次發出的請柬很受重視,因為請柬署名的不是學宮弟子陳健,而是學宮先生陳健。
平輩先生自然要支持,那些弟子無端多了這麼一個和他們年紀差不多大的先生,也只好支持。
邀請的都是一些研究自然科學和算數的,或是明年春天的時候前往閩城一聚,共同討論一些新的概念新的科學新的技術。
想到索爾維工會基金支持的物理學會議那張最著名的、號稱照相的時候扔個炸彈核武器就不會出生、人類停滯五十年的照片。陳健也是惡趣味地用了南安制鹼廠科學研討會的名義發出的請柬,雖然制鹼的辦法完全不同,但好說都是制鹼的。
半年多時間,實驗室法弄出碘化銀、氯化銀、硫代硫酸鈉也不是什麼難事,到時候倒是可以真的拍張模糊的照片,說不準後世編教科書還能用得上。
船上的眾人當然不知道陳健的惡趣味,而且這些惡趣味若是沒有歷史的支撐也算不上惡趣味。
少了歷史的味道,最多也就是古怪。
等下船之後,對於陳健性情古怪的看法更是深入這些第一次踏足閩城眾人的心。
碼頭上很多和陳健打招呼的,因為之前敲鑼打鼓紅花綠布地流水席,弄的閩城人盡皆知陳健成了學宮弟子賢人祠上留名。
再加上慈善事業做的有聲有色,那也算是閩城數一數二的大善人。
李芸算是見慣不驚,那些師兄師姊們則是嘖嘖驚奇。王哲還就是原來的模樣,臉上沒什麼太多的表情,偶爾自言自語地嘀咕幾句,旁邊的人已經習慣。
等到來到原本慈善商社的時候,眾人眼前頓時一亮。
一座磚石結構的五層的寬大的樓房,鶴立雞群般挺立在閩城的街區。
紅色的磚和白色的巨石上,鑲嵌着大塊的玻璃,很古樸的幾何造型讓這幢建築熠熠生輝。
上面高高揚着龍旗和黑白熊陰陽魚的旗幟,幾個僱工正吊着繩索在塗刷上面的牆壁,下面已經基本清理出來。
和旁邊的木或是磚結構的房屋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並不美觀可是卻很震撼,看慣了一二層的閣樓小屋,面對這幢五層高的建築總會仰起頭。
厚重的底層的磚石牆壁帶着一種新時代的渾厚,而門前寬大的、用水泥抹平的廣場,更讓這種厚重的感覺愈發強烈。
廣場上很多孩子在那玩耍,並沒有人阻礙,幾個孩子用磚頭在水泥地上畫出了一個個小格,丟棄瓦片在那蹦來蹦去。
幾輛特別的、安裝着玻璃窗的馬車停在廣場上。水泥廣場為了防止熱脹冷縮被切出一道道的痕跡,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大棋盤,而那幢別致而又有些奇怪的建築則像是棋盤上的帥,安穩坐在中央。
小小的花壇中移植了不少的花草,幾個大門也都是儘可能地使用了玻璃,以彰顯氣派,這麼大塊的玻璃在此時也算是一種富貴的象徵。
旁邊的水泥地上還有一個巨大的涼棚,涼棚下則是一種這些人從未見過的運動。一張很寬大的桌面,上面堆放着一堆的瓷球,上面鋪着羊絨,幾個人正在那拿着杆子胡亂地戳着,偶爾發出一陣陣歡呼。
在旁邊,還有幾塊巨大的黑板,上面寫着一些開蒙之後才能學到的字或是算數,還有一些畫着一些看不太懂的東西,似乎是某種手工機械的使用辦法。那裏暫時無人,但是上面的字跡也沒有擦掉。
最為詭異的,則是幾個巨大的牌匾或是帷幕掛在了建築的上方。
「南安玻璃廠聯絡處」
「墨黨中央黨部、墨黨駐閩分部」
「南安化工廠聯絡處」
「慈善商社」
「慈善商社基金會慈善商社基金會捐獻處」
「小額低息救助貸款申領處」
「礦工之友安全燈」
「閩城青年之家、夜晚俱樂部」
「僱工戒酒戒賭學習技術夜校」
奇奇怪怪的稱呼高高掛着,也不忘按照傳統在門前掛着大大的紙糊的紅燈籠。
在「墨黨中央黨部」這個牌匾的門前,站着兩個胳膊上纏着紅袖標的人,除此之外只有「小額低息救助貸款申領處」的門前有人站着,別處倒是隨意進出。
有點像是富貴人家門前站着的,但又不太一樣。小額低息貸款那邊,經常有人來鬧事,因為斷人財路,打鬥也是尋常,自然需要有人看着。
一干人看的有些眼暈,說是奇怪,可是任何一點單獨拿出來又覺得常見;說不奇怪,這些東西組合在一起,就有些叫人迷糊,看上去就像是舊的城市中忽然出現的一個新的風景。
即便這風景不美,可卻佔了一個奇字。
走過一輛四輪馬車,王哲抬起頭盯着車輪、陳健的師兄也悄悄捅了捅李芸,可李芸也搖搖頭。
那輛馬車的輪子居然可以轉向,在這水泥地面上很是舒暢,這是從未見過的。看看別的停在廣場前的馬車,卻還是老樣子,並無區別。
「別看了,就這麼一輛,這是我的冶鍛作坊的工匠,一點點敲出來的。正在嘗試,順便每天在城中奔跑,做個廣告。不過該顛簸還是顛簸,稍微能舒服一點就是了。」
簡單的四輪轉向機構對於馬車並不太實用,不過可以造着玩,陳健的冶鍛作坊除了造了幾支樣槍也在製造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用的材料都是昂貴的,就是用來練手。
李芸感慨道:「師弟,你這邊每年都要變個模樣啊。我真怕以後再來就不認得了。」
「那也難說。諸位也都累了,這裏不是休息的地方,也沒地方休息。要去客棧歇着吧。」
來了幾個僱工將東西幫着放到馬車上,陳健回頭看了看幾個熟人,問了幾句話,便叫人先送這幾個人去休息。
在他回來之前,已經有人先半個月就回來了,替陳健傳了個口信。
雖然不知道陳健具體哪天回來,可是算日子也就在這幾天,說是陳健請的幾個人已經在裏面了。
跟着那人走進了這幢磚樓,第一層是半地下結構的拱形,要承擔上部的壓力,真正寬大的算作第一層的其實是第二層。
建成的時候陳健還在都城,也是第一次進來,說真的地方還是有些狹小,說是高樓大廈實在是過於抬舉。
穿過正在裝飾的大廳,上了三樓的一間小屋。
屋子不高,有些低矮,窗子也不是很大,並沒有外面那種透亮厚重的感覺。裏面堆放着一大堆的書本,還有一堆沒有拆封的信件。
坐下後,很快就有人敲了敲門進來了。
幾個是鐵匠,還有一個是南安木器廠的東家黃德,也是幫陳健完成了小球斜面實驗的木板材料的細木匠。
寒暄之後,紛紛坐下。
「黃師傅,還有幾位師傅,我讓你們做的東西可做出來了?」
「做出來了,就在外面,可以抬進來,反正東西也不大。」
不一會,一個木箱子裝着的不算太沉重的東西就被抬了進來。
關上門,打開後,裏面是個鐵木合體的機器,很粗糙也很簡陋,完全就是手工業時代的水平。
裏面密密麻麻地一排鋸齒狀的輪,另一邊則是細密的鐵絲一樣的篦子,一個木質的手柄安在外面。
裏面還有一些棉花的碎屑,底部還有一些棉籽殼。
除了這個機器,木箱子裏還有另一個更為小巧一些的機器。說是機器也不為過,但是零件實在太少,兩塊鑄鐵一個搖柄,加起來還沒有一尺長寬。
黃德興奮地指着第一個小機器道:「這東西做起來很簡單,我們也試過了,用來軋棉的確好用。雖然還是有碎的棉籽殼混在裏面,可是並不影響紡線。做起來也不麻煩,鐵匠都可以做,只是鐵篦子需要水力拉絲機,還有這鋸齒那都需要水力作坊才行。」
很顯然第一個機器是一台手搖的軋棉機,構造簡單,原理粗淺,但是效率極高。
棉花採摘下來,是有棉籽的。必須要把棉纖維從棉籽上剝離出來,才能進行紡紗,這是棉花收穫後進行紡紗的最重要的一套工序,沒有這套工序就沒辦法紡織。
如今大致上還是靠人手工挑揀,或是用簡單的機械,但是效率不高,而且如今已有的機械只適用於北邊的一些長絨棉,而且效果不算太好。
手工挑選,要將籽棉鋪在托板上,用壓輥搓滾,使纖維被壓在壓輥和托板之間並借摩擦力留在兩者口線的前方。棉籽被擋在壓輥和托板的接觸口線後方,並隨壓輥的搓滾運動向後移動。
一個熟練的軋花工,一天可以挑選一斤到兩斤的棉花。這是真正的勞動密集型和重複度極高的工作,也就意味着幹這一行的算是整個紡織行當里的最底層,和北邊羊毛產地的梳毛工差不多。
是人就能幹,那自然薪水微薄,但是什麼都沒有,不干還不行,會被餓死。
再者因為籽棉和皮棉的區別,導致很多自耕農不會去種植棉花,那些收購棉花挑選籽棉的中間商往往會把籽棉的價格壓的極低,而自耕農又不可能每天花出時間去軋花。
大農場主會僱工學徒或是最沒有技術水平的僱工,來完成這件事,所以有利可圖。
陳健眼前的這台簡單的、鐵匠依託水力作坊提供的原料就能敲出來的軋花機,則可以每天處理四五十斤的棉花,效率是人工的五十倍。
同樣,效率提升了五十倍,可是只需要支付一個人的工資,這四十九個人的工資當然就賺到了。
而效率一旦提升,軋花簡單,帶來的問題也不是簡單的軋花工的問題,而是一系列的糧食棉花的競爭、糧食產量和種植量、土地派渴望限制僱工人身自由去種植摘棉花、工商派則希望保持人員自由流動以便大力發展紡織業、打開齊國市場傾銷等等的問題。
配合上新的多錠紡紗機、走錠精紡機、彈簧飛梭織布機、織襪機、呢絨起絨手搖機等這些木匠鐵匠能造出來但被行會壓制;同時帶來的手工業難以競爭和失業、當了多年學徒學成的手藝變得和新學徒一樣低廉等等看似簡單但卻關乎一家人生活的大事。
再加上陳健準備把蘭花風潮的泡沫戳碎帶來的混亂……
閩城很快就可以搞個上得了頭條的大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