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首要需求永遠是活着,自己活着的時候總是渴盼別人也能活着,尤其是生活充滿希望的時候。
大抵上沒有人天生就喜歡看到死亡,但死亡作為仇恨的一種懲罰的時候,人們又會樂於見到。那時候別人的死亡只是自己一種變質的幸福,對死者來說那是死亡,對仇恨者來說那只是自己的仇恨得到宣洩的手段,與飢餓時候的一個饃饃並沒有太多的區別。
尤其是公審的時候,陳健發揮了全部的力量來挑唆引導和鼓動這些仇恨,將已經消散的傷痕用語言和想像再一次清晰地浮現在眾人的眼前。
那些在去年失去了親人的新國人們咬牙切齒地憤怒着,但主導這一切的陳健默默地將仇恨從氏族之前轉移到了不同層次的人之間,因為那些密謀者的身邊還有他們的私兵和私奴作為武力支持。
這本來是在氏族之間必然出現的事,陳健卻將之歸結為那些密謀者的個人道德上,引導着眾人的仇恨。
罪名不多,無非就是巧取豪奪、侵吞公產、欺騙族人、挑唆國人內鬥以至數百死傷之類,順帶着將因為他們背叛而造成的從榆城遠征而來的糧食消耗算在了這些人的頭上,作為那些免除死亡的人做奴隸還債的依據。
這些人的罪責不止這些,之前的秘密審問中,有一些瀕臨崩潰的人吐出了當初謀劃在陳健東征的時候斷絕糧草的事,以及秘密串聯其餘城邑、放棄夏城的利益換取其餘城邑支持的這些事。
任何一件說出來,都會比之前的那些更有說服力,但是陳健沒有這麼做,只是讓東征斷糧這個密謀作為一種流言在眾人中流傳,其餘的都被湮沒在了歷史之中,不再提及。
不用想就知道,當初娥衛兩城也牽扯其中,所以這就逼得陳健不得不淡化處理這些事。這兩座城邑之外的城邑只怕也都暗中支持過他們,但為了將來能夠擁有足夠的人口扔到東夷分封殖民同化,已經過去的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
就算再骯髒,當準備締結長期同盟的時候,這些東西都只能被隱藏起來,除非雙方翻臉再將這些舊賬翻出以做輿論宣傳。
再者,夏城已經亂了大半年,族人經歷了太多的黑暗和苦痛,此時也需要讓他們的心中仍舊相信一些美好的、他們願意相信的東西。
這是欺騙,善意的欺騙,但至少不會讓族人們內心的一切美好都崩坍,懷疑世界的一切都是黑色的。
二月十七那天,是個好天氣,陳健站在壘砌的高台上,麻木地念着一個個的名字。
每念及一個,就有人將這個人從遠處推出來,壓在陳健的腳下。
黑衣衛客串了行刑隊或是劊子手的角色,砍下了將近三百顆腦袋,堆積在了草河邊上,血腥的味道在河邊久久未散。
剩下的那些未死的人,即便很小的孩子即便還沒有脫離母親哺乳,也全都淪為了奴隸,迎接他們的是漫長的勞役,能不能活到下一次大赦誰也不知道。
一座監獄簡單地出現在了夏城的城邑當中,其實監獄早就存在過,但這還是第一次將原本的國人關押在裏面。裏面關押的是那些仍在哺乳期的母親和已經被定為奴隸的嬰兒們。
兩個殘疾的族人擔當了正式意義上的獄卒,兩個人或是手殘或是腿跛,關押的那些雖然只是女人卻也可以打過這些人逃走。但是兩個人背後站立的是整個城邑的力量,兩個殘疾族人的力量等同於城邑萬餘人的力量,她們不敢逃走。
將近三百顆頭顱在二月十七那天丟在了草河邊上,以此奠定了陳健獨裁的基礎,也奠定了從氏族變為聚居城邑的基礎。
那些頭顱、那座在城邑附近名為監獄的東西、那兩個已經蒼老的殘疾的獄卒,成為壓在眾人心頭的陰影,讓規矩這個脫胎於原本氏族約定俗成的習俗卻又截然不同的東西有了明確的實物。
之後的幾天,不斷有人從遙遠的榆城到來,他們並不是第一批跟隨陳健回夏城平叛的人,而是榆城各個氏族、群體選出的代表人物。
按照當初在榆城的承諾,那些作坊工成為了百姓,最低的一個國人爵位,但也擁有了議政的權利。
也按照當初承諾的權利構建,四十人的國人議事會代表中有十四個是百姓爵等的,除了那些作坊工並沒有其餘的百姓了,所以來到榆城的這十四人代表着作坊工的意見。
同時跟隨而來的還有風、葦兩個城邑中選出的人物,只是做做樣子,在陳健和穹夕的秘密交易下,兩座城邑都不能夠選出一個哪怕能讓百人信服的人,而來到夏城的這些人只不過是依附榆錢兒分發食物權利之下的新興階層。
名義上可以代表整個將要成立的夏國的近七萬人的代表們聚齊的時候,陳健帶着他們祭祀了祖先。
在輕煙將化為灰燼的祭品送到半空後,陳健宣讀了自己的提議。
「夏受命於祖先,引領族人走出洞穴。建屋而居築城以守,不再畏懼風雨猛獸;開墾土地熔煉銅鐵,不再忍飢挨餓;征伐夷狄以讓祖先的榮耀揮灑千里;創建文字以記述祖先的智慧。」
「如今累有數城,親族數萬,和睦一心,故自請稱王建國。」
在祭祀之前隆重地行了三次大禮,陳健也沒有弄些龜甲燒煅的小把戲,說是請求更像是知會一聲,宣讀了自己受命於祖先的合法性後,就算是完成了神權意義上的稱王。
隨後,他在眾人面前,以諸多城邑獨斷首領的名義提議數城合一,建國稱王,國號為夏。
沒有也不可能有三分之二的反對陳健的提議,世俗權利意義上的稱王也算是完成了,因為沒有皇帝來給與王的合法性,所以自己封自己。
這是可笑的,沒有隆重的儀式也沒有什麼冠冕,有的只是萬餘人的歡呼,甚至還有一些剛剛擁有了國人身份的舊隸農興奮的眼淚。
任何與之前舊政權不同的新政權,總有一個執政的法理性。弔民伐罪、驅逐韃虜、解放國人、民族萬歲、奴隸主萬世不移等等,哪怕是受命於天,這些都可以,以此作為整個政權的基礎。
好比一個靠喊着驅逐韃虜口號起家的人開始借兵助剿的時候,大抵就宣佈了這個政權的滅亡;一個喊着受命於天的政權主動開始人文變革的時候,也就意味着這個政權的完蛋。即便原本執政的人或許還活着仍舊擁有權利,但政權本身已經變了。
既然放棄了受命於天君權神授這種最簡單的基礎,新成立的夏國政權的基礎就只剩下讓國人的生活變得更好、征伐夷狄、發展生產這一條路。
選擇了受命於祖先而稱王,也就意味着肩頭的擔子更加沉重。頭上沒有王冠,可心中的王冠重若千鈞。
稱王的第一天,面對着萬千信任與充滿期待的國人,回味着走來的一路,陳健這樣解釋着夏國。
「日子不是一天過好的,不是說今天說建國了、不是城邑了,明天就能過上夢中祖先們那樣的生活。正如粟米,不會因為夏城變為了夏國夏郡,就可以兩天成熟。」
「但它又不是飄渺的看不到的東西,不是說今天建國了、不是城邑了,明天就還和過去一模一樣,只是名字從狗變為了貓。正如粟米,會因為耬車而變得更為整齊長勢更好。」
「它是站在河岸遙望下游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艘舟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看得到,卻還摸不到,這就是夏國的將來。」
「我們要做吹動船帆的風、做拉動朝陽的車、接引嬰孩的鉗。」
「那艘船、那輪日、那個嬰兒,或許在明年只是每年可以吃上十斤肉。當吃上十斤肉的時候,就是我們觸摸到那艘船那輪日的時候。」
「當這些觸摸在手中的時候,我們仍會站在山巔翹望,又會有新的桅杆新的朝陽,然後我們在用雙手化為風與車,將新的一切觸摸到手中。」
「這種眺望與眺望後的勞作,就是夏國。」
「不會因為看到卻觸摸不到而絕望痛哭,也不會因為觸摸到了就不再去眺望,這就是夏國人。」
「諸位親族,和我一起,為了最簡單的眺望比昨天活的更好而一起建好這個國家吧。」
「哪怕你比去年多種了一畝地、多養了一頭羊、多打出一斤鐵、多操練了一次武藝,多想出了一個更方便的工具……哪怕僅僅這些,當咱們老去,當咱們的孩子們享受着咱們不曾享受過的美好、眺望着咱們不敢想的眺望時,你就可以驕傲而自豪地告訴子孫們:你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夏國、獻給了祖先、獻給了子孫。」
「夏國萬勝!永立天地!子孫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