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是由韓馥對河內、酸棗聯軍的糧食輸送,但如今卻是換了劉豐做主,冀州雖是糧草充足,但劉豐又不是笨蛋,雖然袁紹曾提出讓劉豐供應糧草,但他怎麼會答應這樣的要求。因此一段時間,軍糧耗盡後,聯軍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守地,但各軍仍保持盟友關係。同時,劉岱與橋瑁二人一向交惡,劉岱便殺了橋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
而董卓見盟軍撤退,便派韓融、陰修、胡母班、吳循、王瑰想與袁紹等人議和。眾人到河內後,王匡告知袁紹,袁紹不答應,要王匡殺死胡母班、王瑰、吳循等。袁術亦殺了陰修,只有因韓融有德名才得以倖免。
同年孫堅收復散兵,屯兵陽人,董卓便派胡軫為大督護、呂布為騎督及其他多位都督,率五千步騎偷襲孫堅。誰知由於將領不和,消息走漏,竟被孫堅出城追擊,大敗敵軍,斬殺都督華雄等人。
後來董卓親自率兵與孫堅在先帝陵墓間發生戰鬥,董卓敗走,移屯澠池,另在陝集兵。孫軍便進入洛陽宣陽城門,擊退呂布。孫堅掃除宗廟,祭祀天地,分兵出函谷關,到新安、澠池防禦董卓軍。而孫堅修塞各陵後,洛陽因破壞嚴重,便率軍還道陽人。
雖然孫堅攻進了洛陽,但聯軍中的各群雄在這戰役中大多都結下仇怨,由一起對抗董卓,轉為開拓自己的領土,董卓討伐戰中在沒有得到大的成果下,便告結束。這次戰役,令各群雄結下仇怨,各軍已完全交惡,討伐董卓中兩個最有人望的群雄袁紹、袁術是挑起內鬥的人。
袁紹首先用計奪取了并州,接着強佔了青州,本來袁紹眼紅冀州豐饒,但最後在謀士的建議下,見冀州兵強馬壯,就沒有擅自亂動。反而與并州接壤的幽州公孫瓚產生了摩擦。袁紹見公孫瓚和劉豐有摩擦,便想聯合劉豐一起攻打公孫瓚,倒時一起瓜分幽州。
劉豐多方面考慮下,最終婉拒這個要求。此暫且不提。
而袁術擁有南陽,與新任的荊州刺史劉表關係緊張,戰爭一觸即發,令討伐董卓中的英雄孫堅戰死。最終袁家兩兄弟產生決裂,掀起了群雄割據的局面。
董卓到了長安後,並沒有減少恐怖的統治,反而變本加厲,自稱太師,更欺壓大臣、殘殺百姓、奢侈揮霍、獨裁兇殘等。這令朝中大臣憎恨不已,司徒王允連同黃琬、士孫瑞、楊瓚等密謀要殺死董卓,聯絡上董卓貼身侍衛呂布,於公元192年4月丁巳日,王允、呂布等人以書詔刺殺董卓,結束董卓的統治。可惜,董卓屬下李傕等人率兵攻破長安,殺死王允,呂布兵敗逃亡,李傕等繼續董卓的,最後更逼獻帝逃出長安,至此漢室名存實亡。
張郃所率領的冀州兩萬軍隊由於低調行事,倒沒有這麼引起關注,於同年三月早早的回到了冀州。劉豐自是一頓誇獎,卻沒有什麼好賞賜給他的。本來劉豐是準備讓張郃見機行事,最好把玉璽給拿來,但是最後想想還是算了,畢竟事情太過唐突,詭異,自己到時也不好解釋。
劉豐根據前世的經驗在管家的幫助下,製造了很多這個時代沒有卻實用的小玩意,並在眾人目瞪口呆中頒佈了產權保護法,還無恥的稱之為保護商人的利益。一時在鄴城富商的營銷網絡中,賺了個盆滿缽滿。
雖只有很小的一段時間,卻狠狠的發了筆大財。
州牧府後院宅子後方的一座寬大的涼亭里,劉豐正在和萬年公主幾女打着紙牌。漢末的娛樂比較少,除了讀書,基本沒什麼好玩的了。劉豐閒着也是閒着就把前世那些好玩的給搗鼓了出來,紙牌就是其中的一種。
起先幾女還不在意,等了解會玩之後,卻是天天纏着劉豐一起玩了,就連清冷的萬年公主和害羞的貂蟬也不列外。劉豐平時也沒有什麼事,小事瑣事都交給崔琰和田豐,沮授,荀彧等人處理了,這幾人倒也沒有辜負劉豐的期望。
把冀州打理的風調雨順,在其他諸侯忙着混戰之際,硬是讓冀州呈現出一副國泰民安的盛景。
劉豐自是樂的很,坐起了甩手掌管。他有多大才能,自己心裏清楚,只要把自己手下這一批能臣武將,運用得當,冀州想不富裕都難。冀州本就是天下少有的大州,更兼富饒冠絕天下,如今更進一步,兼百姓安居樂業,劉豐也不攻他其它地盤,自是一片祥和。而其他本來富裕的地方,如洛陽,長安,荊州,益州,卻是經歷戰火,或多或少收到了一定的折損。一時冀州穩坐天下最富裕之地。
但相對的劉豐卻被別有用心之人暗暗冠上了守成有餘,進取不足之名。自然也會引起了其他諸侯的目光,而幽州太守公孫瓚便是其中之一。坐擁並青兩州,和冀州毗鄰的袁紹,自然也不會放過眼中的這塊肥肉。
但在仔細思考和謀士建議下,最後放棄了攻打冀州的想法。轉而尋求和劉豐合作的關係。冀州對外號稱帶甲百萬,雖然誇張的成分,軍容鼎盛卻可見一斑,又兼富絕天下,誰會不要命的找死。就拿公孫瓚來說,也只是在中山製造點小摩擦,試試劉豐的態度而已。
劉豐對這一切自然清楚,但冀州不比其他幾州,在冀州沒有世家大族的鉗制,劉豐是說一不二的王。別說公孫瓚,就是加上袁紹,自己也有的一戰。相對於幽州一州的地盤,劉豐心中卻在謀劃着一個更大的計劃,因此在袁紹派出并州刺史高幹來遊說自己,一起攻打公孫瓚時。
先是假意婉拒了,在高幹無奈回去的路上,又派人偷偷告訴他自己可以在袁紹攻擊公孫瓚時,侍機偷襲公孫瓚的幽州右側邊界,幫他一把。並表示自己對於幽州沒有一點興趣,只想守好冀州,安心做個冀州王。只盼袁紹在以後冀州有難時,可以幫襯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