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往角落裏看去,放置着一摞又大又圓的、棕色的瓦罐。
克里斯走近了才看清楚,那些「瓦罐」實際上是細細的藤條編成的。她拿起一隻,一邊仔細看着,一邊覺得奇怪:這不會是滅火用的吧?雖然編制的很細密,但用它盛水,水會從藤條的縫隙里漏出去,豈不是走一路滴一路,到了火場水就沒了,那還怎麼救火?
克里斯問:「就用這個盛水嗎?」
身後的劍肆聽見了她這句低聲細語,就連孫坦也覺得奇怪,心道:特使大人難道不知道,不就是用「柳罐」盛水滅火的嗎?
原來,這些細柳條編成的罐子叫做「柳罐」,它是放進井裏用來打水的吊斗,老百姓就給它起名叫「柳罐斗子」。因為木桶常年浸泡容易變糟,而柳條卻不會,所以柳罐更加耐用,而因為製作精細,打水的時候也是滴水不漏。而且柳罐有彈性,救火時匆匆忙忙,即便有個磕碰,也不會摔壞。
劍肆皺起了眉頭,心中冷哼一聲:這最起碼的常識你都不知道嗎?
克里斯又看到更奇怪的東西掛在一個木架子上,像是一種皮革製成的東西。因為被木架撐開了,它好像一個伸開四肢的人形皮衣。
「這個是給救火的人穿的?」克里斯回頭問道。
孫坦見他不識「水袋」,有些猶豫要怎麼解釋:「這……」
「這是水袋!並非給人穿的……」另一個聲音接過話頭。
克里斯拉起皮袋子。現這是一張馬皮,馬頭被去了,脖頸處和四條馬腿都被緊緊地扎住了。她好奇地問:「水袋……這玩意兒也是滅火用的?」
唐代杜佑所著的《通典》上記載過這種「滅火水袋」。到了宋代,這種滅火的方式也同樣有效的使用着。它一般是用馬或者牛的生薄皮縫合而成,袋口綁束起來,可以裝水三四百斤。出現火險時,由三五個壯丁將充水的水袋抬到火場。用一根丈余長、碗口粗的竹子,去了節,做成竹筒置入水袋內,幾人同時用力將水擠出水袋,再將水柱向火點噴濺。
聽了介紹,又想像了一下幾個大漢同時用力撮擠一個充滿水的馬皮,克里斯失笑了出來。她實在沒想到這個時代的滅火用具是這樣的。
看過「水袋」,她的目光立刻掃向旁邊擺着幾個圓球一樣的皮囊。這次還沒等她問,旁邊就有人道:「這是『水囊』,用的是豬或者牛的膀胱,裏面能裝水。只要找臂力強勁的人將它扔到起火點,水囊很快會被火燒破,裏面的水流出來,就能澆滅火勢!」
克里斯眼下所在時期的皇帝趙頊,廟號神宗。就是在宋神宗統治的中期——熙寧八年,才正式從上禁軍中分撥出人手,在城裏四處設立了「潛火鋪」。而到了宋徽宗時期,沈括研製的噴火筒才改造成了後來滅火用的「唧筒」,再到南宋,臨安城的防火、滅火的制度才逐漸完善。
此時的宋朝,防火、滅火工作還處於相對蒙昧的時期。採取的消防措施也相當幼稚,只是簡單的繼承了唐代防火制度,在城市中放置了最基本的「防火蓄水桶」。雖然有潛火軍,卻因上禁軍調遣制度的不便,而使得汴梁城裏生着一次比一次嚴重的火災。克里斯作為一個現代人,已經認識到僅靠防火滅火設備來救火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建立專門的消防隊伍,這才是有效防範和撲救火災的根本之計。
克里斯只是單純的覺得宋朝滅火的方法太過幼稚可笑,卻沒有察覺背後已經有人忍不住了。
忽然,有人向她問:「大人可知這架子上的東西是何物?」
克里斯轉過頭,才現提問題的是劍肆。原來,剛才是他在跟自己說話。呵呵,來的路上你不是一聲不吭裝深沉嘛?
順着劍肆的手指,她看到了靠牆的位置放着一個鐵架子,架子插着一柄八尺長的木杆,木杆的頂端扎着上百條長長的布帶子,頂端是個金色圓球,亮晶晶的。
克里斯心道:看着很像嘉年華花車巡遊時,儀仗隊員耍弄的某種花槍。但是既然這裏是放消防用品的倉庫,自然跟滅火有關。她想了想,有的時候火情來得急,人們也用衣服、樹枝什麼的急救……她有些猶豫,反問:「難道……是用這東西……抽打火苗?」
不對!如果是用它來拍火的,幹嘛還做的那麼精緻?上面還鑲嵌着金色的裝飾品,碰到火不就燒壞了嗎!說完她又覺得荒謬透頂,自己噗嗤笑了出來。
劍肆的額頭上倏地跳起一根青筋。他沉聲問道:「大人覺得它應該是做什麼的?」
「大概……可能……」
隨着克里斯不緊不慢的回答,劍肆鬢角處「突」、「突」又跳起兩跟青筋,切齒問道:「可能是什麼?」
克里斯絲毫沒有察覺對方語氣的變化,她很認真的思考了這個問題,答道:「可能比較適合唱戲的武生背着!」
孫坦看劍肆的口氣不對,忙幫腔道:「那是『麻持』!」
「麻持是什麼?」克里斯問。
劍肆又指着一排木架子道:「那上插的叫『麻搭』。」
克里斯看見鐵架子左右兩邊的木架上都插着木杆,木杆的長度倒與那『麻持』一樣,只是所系的布條少了許多,而且頂端也沒金色裝飾物。
劍肆道:「區別先是重量,大人可以試試看!」
克里斯先走到木架子邊上,單手握住那木杆子,往上一提,大概有兩斤重,略微的比自己想像中的重一些。她仔細去看那布條,上面麻麻扎扎的。用手一摸,十分硬實,完全不像是布條。
她又走到了鐵架子前,把那叫做「麻持」的木杆往起一提,單手竟然沒提動。她再加上另一隻手,用足了力,這才提了起來。心道:那麻搭看樣子是用來抽打火苗的,恐怕這麻持卻不是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