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東勝神州長安城,乃是神州之龍脈,人間之帝宮。
有史以來,最為強盛的國度,無論是周,秦,漢,還是如今的大唐朝,皆是定都於此,匯聚八方氣運,雄踞天下。
此時,大唐太宗皇帝登基已有十三年,改元貞觀,天下承平,八方進貢,四夷臣服。
暮春四月,太宗登位,聚集文武百官,朝拜禮畢,丞相魏徵出班奏道:「陛下,方今天下承平,八方寧靜,應依古法,開立選場,招取賢士,擢用人材,以資化理。」
太宗道:「賢卿所奏有理。」
旋即,便傳招賢文榜,頒佈天下:
「各府州縣,不拘軍民人等,但有讀書儒流,文義明暢,三場精通者,前赴長安應試。」
此榜行至海州地方,有一人姓陳名萼,表字光蕊,見了此榜,即時回家,對母親張氏道:「朝廷頒下黃榜,詔開南省,考取賢才,孩兒意欲前去應試。倘得一官半職,顯親揚名,封妻蔭子,光耀門閭,乃兒之志也,特此稟告母親前去。」
張氏道:「我兒讀書人,『幼而學,壯而行』,正該如此,但去赴舉,路上須要小心,得了官,早早回來。」
之後,陳光蕊便吩咐家僮收拾行李,即拜辭母親,起程前行。
到了長安,正值大開選場,陳光蕊就進場,時間漸漸流逝,科考逐漸到了尾聲,魏徵,高士廉,房玄齡三人收攏起試卷,從中選取出最為優異的三份,送與太宗。
唐皇李世民細細觀之,御筆批閱,親賜海州陳萼陳光蕊為金科狀元,賞狀元公紅袍,特賜跨馬遊街殊榮,聖眷深厚。
狀元及第,自然是無比光彩之事,而陳光蕊御馬遊街,恰好行至朱雀大街,人潮湧動,人聲鼎沸,卻是丞相殷開山之女殷溫嬌未曾婚配,正高結綵樓,拋打繡球選婿。
陳光蕊儀表堂堂,又是狀元及第,御馬遊街,自然是無比的風光。
在殷溫嬌看來,正是良配,素手一拋,繡球高高飛起,不偏不倚的落入到了陳光蕊的懷中。
作為殷開山養在深閨之中的幼女,相府中傳出,此女有閉月羞花之貌,玲瓏曼妙之身,羞煞百花之香,故此才得了一個香花美人的稱號。
且不算殷開山的丞相身份,就僅憑這一點,便足以令天下才子俊傑心動嚮往。
若是算上殷開山這層關係,一旦成為了丞相女婿,那人生跨越的可不是一丁半點,而是無數人一生的長度,自然是無數人趨之若鶩,
而陳光蕊也不例外,被繡球砸中,他頓時覺得暈乎乎的,只見一名肩若削成,腰如約素,身穿淺白色鑲邊長裙的絕色少女,正在含情脈脈的注視着自己,心中不由一顫。
當日,丞相府之中傳出喜訊,殷丞相之女殷溫嬌出閣,而女孩的對象,竟然是當今的新科狀元陳光蕊,令得無數人出驚嘆之聲。
不管他人如何議論,相府內外,酒席如流水一般,滿滿當當的擺了數百張,而來往賓客,皆是長安城之中,赫赫有名之輩,多半都是朝中眾臣。
群臣歡聚,揮斥方遒,嬉笑怒罵之間,皆是喜氣洋洋,一片熱火朝天的歡樂景象。
臨近晌午,新人拜堂,三向叩:拜天地,拜父母,相互對拜。
至夜中,洞房花燭,陰陽交合。
而在殷府之外,一間客棧之中,一位青衣道人負手而立,眼中神光閃爍,望向殷府的方向,卻是充滿着探尋之意。
「有意思,有意思,想不到,區區兩個凡俗之人,竟然能夠產生這般龐大的氣運,如此罕見之事,倒也難怪會被選做金蟬子的生父生母。」
在葉凡那龐大的神識注視下,整個殷府上空,便是被一層龐大的氣運所籠罩。
這股氣運,卻是呈現出淡淡的紫色,並非是世俗之中,那些王朝更迭之時,所產生的氣運,而是某些身負天地所鍾之人,投胎轉世之時,而顯出的異象。
這般異象,即便是一般修道有成之人,也是無法探尋,只有大羅金仙之流,才有可能現出一絲端倪。
不過此刻,整座長安已經處在了葉凡神念的包裹之下,別說是大羅金仙修士,便是一隻蒼蠅,在沒有葉凡允許的情況下,也休想隨意出入這長安城。
而這一切,卻都是為了那殷府之中,數月之後,才能誕生出的小生命。
唐三藏!
作為西遊大計的核心人物,唐三藏不僅僅是肉身凡胎的和尚那般簡單,且不說對方乃是金蟬子轉世,來歷非凡,但是對方經歷九世,方才成為了天命取經人,卻不是一般之困難。
即便是佛門,在機緣未至之時,也是現不了唐三藏的身份。
若非熟知劇情,早在數月之前,葉凡便早早地在這長安城之中定居下來,時刻鎖定了陳光蕊以及殷溫嬌二人,只怕他也現不了唐三藏的蹤跡。
「何人,膽敢在我大唐作亂!」
就在葉凡默默注視着殷府上空,感受着這份來自天地氣運的玄奧之時,一道厲喝之聲響起。
卻見一名中年道人,不知從何處現身,冷冷地看着葉凡,皺眉道:「閣下是何人,為何要在此地出現?」
「哦,你居然能夠現本座?」
葉凡驚疑,以他的修為,想要躲避凡人的目光,卻是在容易不過。
而眼前之人,並無半點修為,但卻是現了他的蹤跡,的確是一件非常只得懷疑的事情。
若非周圍之人,對着一幕仍是熟視無睹,葉凡幾乎是要懷疑,是他施加在身上的術法,失去了效果,這才導致自己被人道破了蹤跡。
「在下袁天罡,乃是這大唐國師,敢問閣下,為何要在深夜窺視殷丞相府邸?」袁天罡皺眉道。
「你說……你叫袁天罡?」
聽聞此言,葉凡不由一笑,臉上浮現了一絲戲謔之意:「聽聞袁天罡能掐會算,最擅長風水相術,不如你來算一算,本座到底是何人,若是算出來了,本座不妨賜你一樁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