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百的君王都是聽信讒言的。
要哪個皇宮沒有複雜的關係,皇宮裏有幾個老實的女人呢?只不過戚姬最得劉邦寵,她才會不安分了。
戚姬想讓兒子易儲想魔障了,要劉邦引誘了她,她就夢寐以求了,兒子坐不上那個位子,她就喪心病狂。
劉邦死後她還敢和呂后叫陣,就是劉邦把她慣得太猖狂了。
不識時務,不會看形勢,還一個勁兒的逞能,認為自己能降住呂后,劉邦要是活着她也鬥不過呂后,何況劉邦已死,你還能仗着誰?你手裏有什麼權利能夠收拾呂后?
殺樊噲這件事可能對呂后的刺激太大。
可惜樊噲不該死。
要知道,這根本就是一個千古冤案呀,樊噲在前線好好地打仗,沒招誰,沒惹誰,怎麼就被人舉報了呢?舉報的原因不是劉邦找的藉口殺樊噲,就是戚夫人從中作梗,找人誣陷樊噲
可見,在劉邦的心目中,愛子與愛妾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且為了保護他們,劉邦絕不手軟,甚至不惜製造冤案。
也就是戚夫人日夜啼哭慫恿的劉邦對樊噲起了殺心。
呂后恨戚夫人可不是一個原因,為了他們母子劉邦竟然要殺死跟他是最親近的朋友和戰鬥在生死一線的最親密的戰友,還是連襟,樊噲跟劉邦是最近的,劉邦卻要殺他,可見劉邦的偏心,呂后不殺戚夫人她會殺誰?
根本就不是呂后多狠,戚夫人確實是一個禍害,她根本就沒有爭奪大漢下的資格,她就不應該爭,真是自不量力,自取滅亡,也是活膩了。
如果沒有劉邦要易儲的風波呂后也不至於殺戚姬吧?
帶着兒子老老實實的去封地,安分守己的過日子,呂后哪有閒工夫想到她,饒悲慘都是自己作出來的。
可惜的是,即使劉邦這樣干,這樣處心積慮地囑咐太子,讓周昌入趙,誅殺樊噲,保護還是不夠,且這第三件事情,劉邦都沒有干好,還讓派去的人給徹底攪黃了,他自己也沒有機會再去彌補和挽救了。
原來,奉命的陳平與周勃並沒有履行劉邦的聖旨,反而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盤。
一方面,陳平與周勃認為:樊噲是劉邦最忠心耿耿的將領,且劉邦正在生病,因此誅殺樊噲的命令,很可能是劉邦一時間的胡言亂語,要是認真去履行了,未來劉邦一旦後悔,豈不是很慘。
另一方面,陳平與周勃還認為:樊噲是呂后的妹夫,且呂后現在的勢力扶搖直上,未來有可能垂簾聽政,咱們要是斬殺了樊噲,呂后一旦追究起來,咱們豈不是會更慘。
於是,在好好地思索了一番後,陳平與周勃決定違抗聖旨。他們沒有履行劉邦第一時間誅殺樊噲的決定,而是把樊噲押進了囚車,準備送到京城,讓劉邦自己處理。
結果,還沒等陳平與周勃回京復命,他們就得到了一個消息,一個讓所有人不知所措,並給這個剛剛建立的大漢王朝帶來一場驚動地的消息!
漢十二年四月,這位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基稱帝,推翻暴秦,改朝換代,氣吞寰宇,統一下的大漢王朝締造者劉邦,終於完成了歷史賦予的使命,在長樂宮駕鶴西去,享年六十一歲。
至此,一個舊的時代,終於結束;而一個新的時代正式開始。
那麼,在這個嶄新的時代里,又會發生什麼故事呢?劉邦生前玩命保護的戚夫人、劉如意,他們能夠在這個嶄新的時代里繼續存活下去嗎?
後世文人一提起劉邦就他專殺開國功臣,什麼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我們現在就來探討一下劉邦是否真殺了開國功臣。
劉邦開國功勞最大的,據其自己供述,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他不如子房,經營後方運糧籌餉他不如蕭何,行軍打仗指揮千軍萬馬他不如韓信,此三人是為漢初三傑。
三傑當中蕭何功勞最大,劉邦曾經對手下眾將諸將如同功狗,聽命指揮指那打那,蕭何確是功人,所以蕭何封賞最厚,位極人臣可劍履上朝不須參拜。
張良功勞也不,可以劉邦的戰略計劃都是由張良負責制定,鴻門宴前也是張良利用項伯報他的恩而知會劉邦的,使其逃過一劫的,是劉邦救命恩人。
韓信是三傑當中唯一不得善終的,劉邦殺功臣基本上也是他殺了韓信,首先韓信非劉邦所殺,是呂后把韓信殺的,韓信舍人告發韓信與陳稀通謀造反,陳稀在外舉兵,韓信在內接應謀殺皇后太子。
當時劉邦已經出兵平定陳稀叛亂去了,呂后在朝聞報立即與蕭何定計捕誅了韓信,可以合情合法,故後來報告給劉邦,劉邦也未責怪呂后。
我們假設就算韓信沒反是被舍人陷害,殺他也不能算殺功臣,因為韓信他曾經己不是臣僚了,他之前封王了,先封齊王后改封楚王,他當齊王楚王之時劉邦也不過是漢王可以兩人是平級關係,並沒有隸屬了。
漢初實行的就是周制,皇帝為子,異姓王就是諸侯國。當初春秋五霸也奉周子。先韓信有沒有謀反,如果反,韓信去雲夢溪謁見劉邦就不會那麼容易被綁了。韓信和劉邦是平級,那韓信對劉邦應該就是像諸侯會見一樣的,劉邦也就不能綁平級。
韓信封齊王也並非劉邦本意,是韓信平定齊國之後私慾彭漲,自己威脅劉邦所得,核下之戰其拒不奉詔,直到劉邦割讓一大塊土地其才領兵來到,平定項羽之後,劉邦讓其王楚,是因為楚地新定讓韓信當楚王其一時不能立即舉兵對抗漢軍,這樣可暫時穩定當時的局勢。
韓信當楚王之後,其也並不安分,暗中收留項羽手下悍將鍾離昧,劉邦這時才假借巡幸下的名義在雲夢澤將韓信拿下廢了其王爵,降封為淮陰候,韓信為此忿忿不平心中肯定是恨死了劉邦。
當時下初定各地異姓諸候王紛紛作亂,陳稀是劉邦最信任的將領之一,居然也起兵造反,這時韓信舍人出頭告發韓信與陳稀相勾結意圖謀反呂后不殺韓信才怪了。
韓信本質上不屬於劉邦臣子,稱王之後與劉邦是平級的,只能算是盟友關係,聯手滅亡項羽之後,七大異姓諸侯王共同推舉劉邦為皇帝實質上也就是認可劉邦為盟主而已,因此韓信被殺不論是否出於劉邦本意,都不能是劉邦濫殺功臣。
漢初的異姓王不比後世,他們有自己的地盤有獨立的軍隊,地方上的財賦也歸自已所有,可以完全是獨立王國,與漢朝是並立關係,所以劉邦後來要把他們一一剷除,實質上剷除諸候王是一個統一下的必然選擇
劉邦濫殺功臣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是彭越,彭越與劉邦就更談不上隸屬了,其一直都是自行領兵對抗項羽,最後攻滅項羽一戰也拒不奉調,直到劉邦讓其為梁王才領軍到來,其根本就是一個盟友關係。
劉邦稱帝之後其也經常不服從劉邦詔旨,其部下慫恿其造反,彭越自恃力量不足不敢行動,這種情況之下劉邦廢其王位不很正常嗎,可他為此還忿忿不平去找呂后訴苦,呂后為斬草除根殺了彭越這也怪不到劉邦頭上。
除開這二人劉邦都是在戰爭當中誅滅的叛王而己,韓王信,燕王臧茶,淮南王英布,代王陳稀、除此之外劉邦並未再殺一人,怎談得上劉邦濫殺功臣呢。
跟迶劉邦打下的豐沛集團功臣宿將全部都得以封候拜將,並無一人被害,周勃周昌陳平灌嬰等皆得以封候,就連曾經背叛劉邦的雍齒都得以封候,劉邦又殺了那個真正服從自己的功臣呢?
看來劉邦對功臣還是比較善待的,他殺功臣過分了
封王在漢初是分裂國土,封候是封得功臣性質完全不同
劉邦殺的確實都是謀反的異姓王,沒反的異姓王他也沒殺啊如趙王長沙王都得以善終。
劉邦對待功臣還真是不錯的,劉邦死後呂后專權,分封了三個呂姓諸候王,呂后一死,功臣們就發動兵變殺了三個呂姓諸侯王滅了呂氏一門保住了劉氏的江山,這就是劉邦善待功臣的好處。
劉邦殺韓信彭越英布,如無此三人劉邦不可能打敗項羽,沒有此三饒幫助劉邦不可能這麼快戰勝項羽,可他對這三人也裂土封王了呀,從他們三人接受王封開始就不再是劉邦的臣子了,殺他們是滅敵國首腦與濫殺功臣是兩個性質了,而且這三人皆非劉邦下令殺的,是別人殺了他們來領功的。
功臣也不是那麼好殺的,呂后曾經想盡殺開國功臣後來覺得投鼠忌器,不得不放棄了想法。
想殺功臣也要有必要的藉口,隨意殺功臣要防備內亂。
劉邦算不錯了,殺的都是異姓王,在開國君主中算
劉邦在開國君主當中確實是夠仁慈了,殺的都是異姓王,自己的豐沛功臣集團一個沒有殺。
劉邦手下豐沛老鄉確實是都得到了善終,但呂氏集團在其死後壯大,差點取代了劉姓的下。
周勃陳平後來在滅呂氏家族中起了主導作用,這就因為劉邦沒有清除功臣集團。
雖然的劉邦心腸狠毒,在被追的逃亡路上把子女踹下車,可是這個人還是一個優柔寡斷的,沒有最狠的殺戮,他得了江山也是他的優柔寡斷起了最好的作用。
一路西去進漢中幾乎沒有殺戮,得民心者得下,項羽好殺伐,一路殺殺砍砍,坑秦六十萬降卒,失了民心,有項羽比較,劉邦是多麼的仁義。
一路望風投降,劉邦先進了漢中,比項羽佔先,項羽不服這樣的結果,撕毀了盟約。
這就讓項羽更不得民心了。
他不像項羽強橫霸氣,臣子的一言也是聽不進去,劉邦對臣子的建議是
非常的看重的,是一個最納諫的好皇帝,就是因為這個,正是他挑起戚夫饒野心,卻不能易儲的弊病,戚夫人也是太相信劉邦的威力,才敢和呂后對上。
劉邦的脾氣對臣子是很好,可是如果他沒有遇到蕭何、張良、和韓信在三個最好的柱石,他是絕對得不到下的,劉邦是遇到了能臣,實際他沒有多大的本事。
劉邦就仗着斬蛇起義的名頭就聚來下最有才智的張良,蕭何,才能得下,否則他要是不納良言,怎麼會得到下。
項羽如果聽了范增的計策,殺了劉邦,趕走韓信。
下肯定就是項羽的。
薄姬是漢文帝的母親,劉邦的姬妾,她的一生頗有傳奇色彩,兼具私生女、二婚女等等標籤,但卻能先後成為魏王和漢高祖劉邦的女人。
而且還能躲過歷史上以狠辣聞名的呂后的魔爪,安然無恙的活到了呂后的去世,最後和兒子劉恆幸閱接過了大漢江山。
那麼為什麼偏偏薄姬就能躲過呂后的魔爪呢?
薄姬原來並非劉邦的妾室,而是魏豹的女人,在反秦抗爭中,魏豹藉助當初魏國宗室力量自立為魏王,在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的時候也承認了西魏王魏豹的政治地位。
楚漢戰爭爆發的時候,魏豹前期站在劉邦這一邊攻打較為強大的西楚霸王,後來聽算命的自己的女人薄姬可能生下子就跟劉邦決裂,打算在楚漢相爭必有一傷後奪取最後的霸權,隨即與項羽講和。
劉邦因此派人攻打魏豹,魏豹戰敗後還被劉邦捉了去,劉邦看到薄姬很有姿色,就將其納入後宮。
估計當時正值楚漢戰爭,劉邦也沒有時間跟薄姬在一起,一直處於被冷落的境地,直到劉邦和官夫人、趙子兒在一起聊時,得知當時薄姬與官夫人、趙子兒關係十分要好。
並且約定過,先發達的那個人不要忘記同伴好友。她們兩個人都受到了劉邦的寵愛,只有薄姬一個人沒有受到寵幸過,劉邦很憐憫薄姬,當晚上就將薄姬招來侍寢。
戲劇性的是,人越是不爭不搶,越是會受到老爺的照顧,呂后的政權垮塌之後,薄姬的兒子劉恆被擁立為帝。
母以子貴的情況下,薄姬這個看似平凡的女人,最後得以皇太后的無上榮耀。究竟薄姬就那樣安分守己嗎?想坐上太后的位子怎麼能沒有一點手段?
既然早有預言,薄姬會生下子,魏豹就費了那麼多的心思,就想自己得下了,薄姬就沒有想頭?起碼薄姬會避難,懂得不能以卵擊石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