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誰比較好?老實說,高務實認為選誰都差不多,因為當前可選的這些勛貴們,其實任誰都沒有什麼戰爭經驗,更別提海戰經驗了,不管選誰還不都是菜鳥一隻?
不過,皇帝能提出這個問題,不僅是因為高務實與他的特殊關係,更多的恐怕還是因為高務實在軍中的威望,以及他北洋海貿同盟掌舵人的身份。
軍中的威望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只要宮裏放出話去,說某某出任本次援朝備倭水師提督乃是高務實的舉薦,至少軍中敢提出質疑的人就肯定不多。再加上勛貴出任提督這種事一看就知道其中必然有政治因素,這位提督很有可能只是掛名,未必會真的去指揮一線作戰。
所以,通常內廷外廷、文臣武將們在看到這一幕時,一開始都不會傻兮兮地先開噴,就算要噴,也一定得是戰況不利的消息傳回京師之後才會出現。
如此一來,其實也就反過來意味着高務實只要挑個吉祥物就好。這個吉祥物在作戰方面最好不要隨意發表意見,所有作戰都應該由身為其名義副手的陳璘來指揮。
但此處有個問題,按照高務實此前的推薦,他的意思是讓陳璘為水軍主帥,鄧子龍做他的副手。
如果現在讓一位勛臣做了主帥,陳璘只能做副手,那鄧子龍怎麼辦?給他安排一個所謂的先鋒大將嗎?這可不行,先鋒和副手任務可是大不相同的。
而且,高務實此戰要用陳璘,很大程度上不僅僅是因為歷史已經證明陳璘適合這一職務,而且還和自己出任閣臣之後,實學派即將全面拓展南方勢力的大局有關。前者無須解釋,而對於後者,回顧一下陳璘的前半生也就知道為什麼了。
公元1543年,也就是嘉靖二十二年,陳璘出生在廣東韶州翁源縣龍田鋪。史書中記載陳璘年少時便胸懷大志,勤習武藝,熟讀兵法。此時的大明,全國各地變亂迭起,尤其是廣東一帶,除了深受倭寇之亂的影響,還有當地人形成的武裝割據集團,可以說是情況極其複雜。
嘉靖四十一年,也即是公元1562年,廣東連江、潮州一帶發生了以張璉、林朝曦為首的大規模的變亂,參與者一度達到了數萬人[註:此事在本書卷一寫曹淦的時候就提到了]。
消息傳到了北京,朝廷震動,急忙命令廣東當地官員儘快予以平定。當時廣東官府之中由於沒有善戰之人,便貼出「諳兵法者,爵萬戶」的榜文,當時年僅十九歲的陳璘在看到榜文之後,隨即應徵參軍,開啟了自己的戎馬生涯。
年輕的陳璘參軍之後便屢次獻計,使得廣東的明軍逐漸穩定住了當時局面,史書記載「公(陳璘)獻策軍門鑿鑿中款,張公奇之,即署把總,領兵事」,雖然把總只是一個正七品的武官,但是也足以看出年輕時的陳璘有着優秀的軍事素養。
當年十月,陳璘跟隨大軍一起出征討伐林朝曦所部。膽大心細的陳璘決定只身前往林朝曦的軍營勸降,「公單騎往砦中,諭以朝廷威信,諸黨皆散,遂計擒朝曦、朝敬,磔於市」,短短一句話就可以看出陳璘的勇氣和智謀。
此後的兩年內陳璘又多次成功平定叛亂,這也使得他在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升任韶州所指揮僉事一職。
一年後的嘉靖四十四年,廣東再次出現變亂。山賊卓文勝等人,劫掠乳源、英德等縣並且修築巢穴對抗官府。當時一位馮姓僉事被俘,卓文勝便坐地起價,要求官府支付大量贖金。
就在眾人皆無計可施的時候,陳璘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他決定單刀赴會,以自己作為人質換出馮僉事,陳璘在單槍匹馬來到敵巢後便告訴那些山賊,自己乃是都護陳璘,如果放了馮僉事將他留下來,他們將會得到更多的贖金。
求財心切的卓文勝等人居然相信了陳璘的說法,深入敵巢的陳璘並沒有慌張,而是跟看守他的人有說有笑。幾日之後,陳璘覺得馮僉事應該已經成功脫險,便開始了自己的逃跑計劃。
他先是利用博彩的小把戲來誘惑這些山賊,同時山賊也認為自己的巢穴萬無一失,便放鬆了守備,陳璘抓住機會悄然脫身。此時的陳璘不但自己重新獲得了自由,更重要的是他已經詳細掌握了這伙山賊巢穴內部的情報。
於是,他在返回之後帶領明軍一舉擊潰敵人,生擒了卓文勝。此後多年,陳璘一直身處廣東平亂的第一線,並且多次領兵擊敗當地賊寇。
時間來到萬曆元年,那時候的陳璘憑藉着自己的軍功,已經升任廣東都司僉事,成為了一員高級武將。陳璘剛一到任,便組織了對於賊寇鄧勝龍的征剿行動,這也是陳璘軍旅生涯中第一次單獨主持的軍事行動。憑藉自己豐富的軍事經驗,陳璘利用提前佈置好的埋伏,生擒鄧勝龍大勝而歸。
萬曆二年,陳璘再次領兵參與了對粵東大盜諸良寶的作戰行動。諸良寶早在隆慶年間就作為盜匪受到過朝廷的打擊,隨後選擇歸順朝廷,並且接受了巨額的封賞。
可是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諸良寶就再次復叛為匪,當地明軍難以與之匹敵,粵東一帶再次陷入動盪之中,諸良寶還大興土木,修築了易守難攻的城寨用來對抗官軍。
當年春天,陳璘自告奮勇,願意率領3000明軍平定諸良寶。當時擔任兩廣總督的殷正茂大喜過望,為了保證作戰的順利,還特意授予陳璘「一切機宜,毫不中制」的戰場處置權,同時允諾如果此戰成功就向朝廷奏請升任陳璘為參將。
殷正茂此人本書前文有述,他本來不算高黨(此時指高拱門下或盟友),但後來由於高拱外舉不避仇,舉薦他為兩廣總督,繼而開始漸漸走近高黨一邊。
這有點像原本張居正的門生梁夢龍,後者也是因為高拱不看關係看能力的公平任用而逐漸成了實學派,而且還是鐵杆高黨,對高務實後來幫助甚大。
言歸正傳,三四月間,陳璘領兵來到褚良寶的城寨之外,他選擇先行建造高大的望樓用以觀察敵巢內的具體情況,同時又命令士卒每人準備一束乾草用來填平周邊的淤泥。
在充分了解敵情的情況下,陳璘決定兵分兩路、南北夾擊,其中他本人親自率領軍隊從北路仰攻。同時利用風向果斷髮起火攻,使得褚良寶自以為牢不可破的城寨瞬間化為一片火海。
此戰僅陳璘本人及其家丁親兵就斬殺賊匪「二百二十四級」,褚良寶也葬身火海之中。而陳璘為了取得這場戰鬥的勝利,很長時間不曾卸甲,兩鬢頭髮也開始顯出了花白之色。
萬曆三年,由於粵東一帶的戰事暫時停歇,殷正茂便將視野投向了粵西一帶的羅旁地區,陳璘作為廣東區域的一員戰將自然也被調往粵西,擔任廣東肇慶游擊將軍,隨後又任高州參將。谷
羅旁地區自古就是瑤民的聚居區,早年間朝廷在當地設立了土司進行治理,但是到了明中期,當地瑤民叛亂導致兩廣地區的交通出現阻礙,雖然之前也進行過清剿,但是由於地形、兵力等多方面原因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隨着廣東其餘地區的形勢有所緩解,朝廷在時任首輔高拱的決策下,終於決定全力解決羅旁地區的問題。
萬曆四年,新任兩廣總督的凌雲翼制定了進攻羅旁的作戰計劃,他將廣東原先的四處參將合併為兩處,一處專守高州、一處專守肇慶,而陳璘就負責高州地區的軍事行動。
一年後的萬曆五年,羅旁地區的叛亂終被平定,此後羅旁地區被劃為了一州兩縣,其中的一州就為羅定州。陳璘因平亂有功升任副總兵,署任東安參將,數年一直駐守羅定。
不過到了萬曆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83年,陳璘因為剋扣軍餉導致士兵譁變,雖然後來被他彈壓,但仍然遭到廣東巡按的彈劾。
按台彈劾總有奇效,朱翊鈞二話不說將其革職,不過考慮到羅定的特殊性,准陳璘戴罪任職,罰俸半年,令其戴罪立功。這一次,算是陳璘遭遇了仕途的第一次重大打擊。
兩年後的萬曆十三年,陳璘選擇了辭官閒居於羅定,而這一下就讓他賦閒了七年之久,直到公元1592年,也就是萬曆二十年,陳璘的命運因為一件大事得以改變——援朝抗倭。
在原歷史上,之所以這次戰爭會啟用陳璘這麼一個已經賦閒了足足七年的老將,當然是有歷史原因的。原因就在於大明一聽倭寇侵犯朝鮮,首先擔心的是自家沿海各省,因此在各省都要求嚴防死守,避免被倭寇從海上侵擾,廣東當然也不例外。
但這樣一來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即沿海各省擁有水師之利,卻因為要守土而難以調動兵力出國作戰。於是,朝廷就開始想辦法啟用一些「離退休老幹部」和因為犯錯而「冠帶閒住」的沿海將領,陳璘便如此因為早年一系列的戰功而被選中。
眼下的情況與原歷史在這一點上差別不大,朝廷在高務實尚未回京之前就已經做出了讓沿海各省加強防備的決定。
兵部方面也由於高務實來不及遙控指揮,很快根據皇帝和內閣的要求制定了針對各省的命令。臨時改變大政方針是中樞政府最為忌諱的事之一,所以等高務實得知消息,也不好對此妄加更易,只能順着毛摸——於是便提出讓陳璘作為水軍提督的舉薦。
到了這裏,再回頭看看陳璘的履歷:他進入高級將領序列靠的是誰的賞識?是殷正茂,一個並非實學派卻最終親近實學派,尤其是親近高黨的老一輩部堂級文臣。
但是很顯然,當時的陳璘還沒有明確投入誰門下——或者說他甚至還沒有那個重要性,因此後來他又在凌雲翼的指揮下取得了大勝,並被凌雲翼舉薦,鎮守羅定多年。
羅定作為凌雲翼功業的最大展示之地,其擔任當地鎮守武將之人顯然要得到其認可,故此時的陳璘事實上已經算是凌雲翼的人了。
可是凌雲翼在不久之後就因為得罪了高務實,被高某人一怒之下用來立威,瞬間倒台。這一下子,陳璘這個剛抱上大腿的倒霉蛋就傻了眼——被按死在羅定多年不說,後來還鬧出了事,剋扣軍餉惹出騷動。
沒人知道原先並不剋扣軍餉,只是一門心思打仗立功的陳璘為何此時「墮落」了,但從正常思路推測,他很有可能是希望攢點錢,上下打點一番,試圖改變自己的倒霉運。
可惜他當時作為區區廣東一地的將領,還沒有進入更高層面的視野。實際上他那點錢能翻出的水花也着實太小,就算打點也打點不到高務實這個層面上來,甚至都沒法讓人出面來高務實跟前為他求個情,算是白花錢了。
於是,陳璘在不久之後灰心喪氣,乾脆辭官不做,賦閒在家七年。然而,高務實其實是知道陳璘的情況的。只是,政治人物做事不能光憑喜怒,就算高務實知道陳璘的倒霉純屬被凌雲翼一事殃及池魚,也不會主動跳出來拉陳璘一把,否則他在官場中的威嚴何在?——除非陳璘也有個妹妹叫陳馨什麼的……
那件事過去了七年,風頭到現在完全可以說是過去了,況且高務實如今的威嚴已經不必再擔憂。有滅元之功在手,朝野上下、內廷外廷,高務實一時風頭無兩,重新啟用陳璘已經沒有任何阻礙。
如今的大明比原歷史上的大明更強,陳璘又主動提出借用京華的力量,這說明兩件事:一是陳璘的思維依舊清晰,一眼看出力量對比的差距,知道如何取勝;二是他在以此向高務實交投名狀,實際上是明確表示希望投入高務實麾下。
借用我京華的力量,事後你上疏表功敢不把這功勞分潤出來?不管高務實在乎不在乎這份功勞,至少這一定是陳璘的態度。
作為廣東本地元老級的高級將領,陳璘明確投入高務實麾下顯然大有意義,所以高務實也就反過來必須確保陳璘在此戰之中的地位,不能因為多了一位武臣勛貴做提督,就弱了陳璘本人的功勞。
武臣勛貴嘛,功勞這玩意本身對他們也沒多大意義,何不讓給拿着這功勞更有價值的人呢?
高務實沉吟半晌,終於道:「皇上,臣建議成國公任水師提督,陳璘任東征艦隊司令,鄧子龍任東征艦隊副司令。」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單騎照碧心」、「曹面子」、「御淡淡」的月票支持,謝謝!
ps:真的是冷到不想碼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