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掌院學士吳寬告病。他身上「列席御前會議」的位置就被許多人惦記着。
如今大明朝堂的「界限」非常分明。「重臣」是那些官員一目了然。這就不像以前比較模糊。
舉個例子,譬如以前若朝廷發生大事,弘治皇帝需要在武英殿議事。那些夠資格的大臣基本都會去武英殿。
這個「夠資格」通常就是指的有廷議資格的大臣,在加上武臣中超品的勛貴。
而人一多,其實就沒法區分朝臣中誰的地位比較重要。很多時候就看要「風評」、「人心」。
大明朝的重臣們,其地位有很大一部分要靠「名聲」、「黨羽」來實現。
而不是靠制度!
這是有非常大的弊端的。做事情哪能不得罪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最終結果就是大明不好!
另外一個弊端是:導致重臣們對下權威不足,對同僚傾軋加劇。
權威不足,表現在大明朝的刺頭很多。特別是御史群體,隨時都敢「咬人」。
傾軋加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嘉靖皇帝開啟的內閣爭鬥。想要當首輔?很簡單,乾死排在你前面的那個人就行!
而萬曆皇帝為壓制「權相」的出現,放任御史攻擊宰輔、閣臣。最終形成明末時操蛋的格局,居然靠清議(輿論)來定國策、官職。東林黨遂興。
所以,大臣們權力、任期,都不能模糊,反而應該是明確起來。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集體如何來領導這個國家?
皇帝要保住皇權,壓制相權,兩宋時期和萬曆皇帝那種靠「御史」來罵宰相的路子明顯是錯的。當代的治理制度才是應該借鑑的。
張昭這個「御前會議」搞出來,那就是明明白白的圈定「重臣」的範圍。沒有參加會議的資格,那就沒有參與朝政決策的資格。而不像之前,誰都可以嗶嗶。
事不謀於眾,這是老祖宗們早就總結出來的智慧。
經過這一年多的運行,御前會議已經算是漸漸的深入人心。畢竟與會者都是閣臣、九卿,列席者是都是翰苑清流、儲相。
列席會議者雖然沒有發言權,但是可以近觀整個朝堂決議的過程,對日後的仕途影響可想而知。最起碼是可以非常清楚的知道官場風向。
最終在此次會議中決定的人選是左副都御史劉宇。
…
會議結束,十幾名文武大臣們三三兩兩的從養心殿中出來。經由乾清宮前的大道往東直行,然後再南下,過清寧宮、文淵閣,從金水橋跨過金水河。
至此處,閣臣們回內閣,大部分大臣是東出東華門。而左都御史戴珊、大理寺卿宋隆、刑部尚書閔珪三人則要橫穿奉天門前的廣場,從西華門出紫禁城。
三法司的衙門不在午門前。而是在宣武門裏大街處。
三人邊走邊聊。
戴珊是弘治末年的能臣,跟着劉大夏一起很是辦了一些實事。嘆道:「元輔還是從晦庵公(劉健)的角度做了考慮啊。」
刑部尚書閔珪也是能臣,道:「非只如此。此例將打破翰林學士們對列席會議資格的壟斷。」
其實要說翰林院的學士們列席會議的權力被打破還得說成國公朱輔、樞密主薄林文寧。但這是武臣,不在他們議論之列。
戴珊道:「以後這樣的議事形勢恐怕會多起來。」弘治皇帝身體不適,委託首輔李東陽來主持召開御前會議只怕將是常態。而這也將深刻的改變大明朝啊!
歷史的改變,總在不經意的細節中。戴珊等人深處其中,恰恰認識到。
…
…
御前議事會議定下來章程,大明中樞的衙門們開始運作起來。戶部存在大明皇家銀行帳上的銀元往樞密院的賬戶上劃撥。
國泰商行、幽州商行隨即開始大批的採購,下訂單,籌備各種物資。京師的百姓隨即感受到戰爭即將到來的氛圍。
樞密院的任命下發,城北的十二團營開始為出征的名額爭吵的不可開交。這是英國公張懋要協調的事情。而李逍遙的九團,早就作好出征的準備。
在大明京師緊張備戰的情況下,城東鴻臚寺下屬位於城東的「客館」中,也就是使館,這座佔地寬闊的「客館」中居住着各國來的使臣。
三月二十四日,朝鮮王國的使臣金善洪頹然的在屋中飲酒。下屬們均是不敢勸。
金善洪剛從禮部尚書張升處打聽到明廷最新的決策:政治解決朝鮮王國,最終目的是東瀛的銀礦。東瀛正在戰亂中,沒有使臣在京師中。只有他們獨自承受這個消息。
張昭當着他的面提出的三大條件被明廷予以認可。他這些天在京師中的奔走、呼籲全部是白費。
「呼…」金善洪吐着酒氣,看着庭院裏的榕樹,搖搖晃晃的撐着腦袋,「這叫我回去怎麼向國君、百姓交代?」
想起那日去新秦伯府上見張昭的一幕幕,金善洪現在依然覺得悚然。
張昭此人非常可怕!
不僅僅是他的想法,更因為此人的行動力,影響力。明廷的決策明顯被他影響。根據京師里他們這些使臣中流傳的小道消息:大明對外的國策掌握在張昭手中。
他之前對此並不相信,而此時他卻是深有體會。
「張昭不除,我國難安。」
朝鮮王國奉大明為宗主國不假。但其國內的豪族、利益集團也有自己的訴求。最基本的一條:國祚不能斷。
一名正好進來給金善洪添酒的下屬聽到,手裏的酒壺「咣當」一聲掉在地上。
…
…
張昭沒管十二團營到底是出哪個營,但人員選完之後他還是要見一見出征的將領們。
因樞密院的辦公大樓還沒有修建好,見面是在後軍都督府中。
李逍遙、軍法官趙文鴻,監軍田興,團營的都督們周豫、張安等人依次而坐。
張昭道:「你們此去大同,目標有兩個。第一,駐守大同鎮。第二,伺機反攻歸化城。作戰要點,職方司會發一份建議下來。我就不多講。我重點講一講軍紀…
我在此祝願諸位得勝歸來。」
見過諸將之後,張昭留李逍遙到他的公房中叮囑,就讓他忙去。明日就是出兵之日。
第二天,張昭和英國公張懋等人送走出征的將士,剛回到家中,就有小道士上門來,「張伯爺,我師父讓我來請示長生觀修建上的事宜。」其實就是沒錢了。
張昭和小道士談了幾句,道:「現在不好說。這樣吧,我明天去香山看看進度再定奪。」
他是監工。但最近在忙軍務,沒有時間管。這會叫他當場決定批不批銀子,他哪裏知道?得去問問專業的賬房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