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戰場,如同被暴雨洗刷了一般,一片狼藉,人的屍體和戰馬的屍體交織在一起,各種的殘肢斷臂隨意地撒開,地面上的青草已經被重重的碾壓,扶倒在地上,久久不能直起。
在劉光義的眼中,戰場底色是綠的草,但卻鋪上了一層血肉紅色,顯得格外的詭異,震撼人心。
「這就是重騎兵嗎?橫掃一切的存在!」劉光義驚嘆道,對於皇帝這般重視的幽州營,終於有所了解。
「有了此軍在,其他的騎兵黯然失色!」
「今生若是能指揮這般的軍隊,怕是死而無憾了!!」
不過,雖然感嘆着,但大傢伙還是沒有忘記正事,連忙指揮軍隊進行圍殺。
畢竟重騎兵無法持久,追殺擴大戰果,還得依靠他們這些輕騎兵。
這一仗,由於騎兵的機動性,追殺地並不太順利,嚇破膽的騎兵,並非有組織性,無法形成陣型,如此四處逃散,比漫山遍野去抓羊還要麻煩。
時間持續了兩個時辰,從清早持續到了下午,炊煙裊裊而升,追捕小半天的騎兵們才陸續歸營。
李嘉屹立在高塔上,就那麼站着,至少在歸來的兵卒們眼中,沐浴鮮血的他們,一眼就看到直挺挺的皇帝身影,心中越發的興奮,不時地喊着萬歲。
李嘉也揮揮手,表示回應,然後繼續笑容滿面地屹立着。
在他的目光中,草青色的大地上,一片狼藉,各種的屍骸漫山遍野都是,陽光炙烤着一切,腥風血雨之後,濃郁的血腥味撲鼻,讓他頗為厭惡。
勝利後的將士們,已經沒有了力氣來歡呼,插在屍體間的旗幟,似乎是契丹人的,歪斜着,似乎在述說這場戰事的殘酷。
許多的傷兵被集中在一起,在痛苦的哀嚎着,都是唐人,契丹人早就補刀了。
即使隨軍大夫不斷地在用藥熬煮,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斷地有兵卒死亡,然後心中為之一沉。
「只可惜,沒有麻藥,也沒有所謂的麻沸散,痛苦摧殘着士兵的意志,這才是他們折損的重要原因啊!」
李嘉坐在高蹺椅上,直挺着身子,從遠處看,就像是站立着一般,直挺挺的,兩個時辰他可堅持不下來。
「老兵,才是最關鍵的財產啊!」
不過,在感嘆之餘,他又免不了高興起來。
正面擊潰契丹騎兵,給予整個幽州巨大的震撼,榮立在戰功的士兵,在他眼裏都是英雄。
去除了城外的騎兵,那麼幽州城就是折損翅膀的鳥兒,只能任人宰割了。
想到此處,李嘉似乎聽到了勝利的呼聲,以及遠方上京,契丹貴族們氣急敗壞的動作。
幽州城,已經是脫掉衣服的美人,只缺最後的一挺,就能收穫巨大的幸福了。
「啟稟陛下,此戰我軍大勝,契丹位於城外的軍營已經無人可守,被迫廢棄,而抓捕的騎兵超過五千人,被砍殺的契丹騎兵,約莫上萬人,逃竄而歸的契丹騎兵,不足其一半。」
李淮興奮莫名地匯報着結果:「散落的戰馬也有近萬頭,其餘的糧草輜重無算,這次可謂是大勝,幽州城外再也無法阻止兵力威脅咱們攻城了。」
「折損算出來了嗎?」李嘉笑了笑,隨即輕聲問道。
「各部騎兵死傷近萬人,而幽州營,不過折損了五百餘人,依舊巨大強大的作戰能力!」
「哈哈哈!」李嘉笑了笑,看着楊師璠一臉興奮到難以抑制的面容,不由得潑了盆冷水,說道:「今次是契丹人從未見過幽州營,所以不知死活的選擇硬碰硬,才死傷慘重,下次,就沒有那麼好運了。」
「是,陛下所言甚是!」楊師璠這才冷靜下來,沉聲道。
呼延贊等人,則投之以羨慕的目光,此番,幽州營可謂是佔據了主攻,他們這些人反倒是成了陪襯,真是令人不爽啊!
「幽州城外無兵,倒是成了一座孤城,明日若是晴天,那就是幽州城的末日!」
李嘉心平氣和地笑道:「但也莫要過於放鬆,焉知其援軍,不會來到?」
……
數千騎兵,垂頭喪氣而歸,數萬騎兵,只剩下這些個人,蕭思溫瞬間感覺自己被雷劈了一般,半是痛心,半是遺憾。
「草原上的雄鷹,不曾想,竟然敗與唐人,真是恥辱!」
耶律敵烈滿是憤怒地說道,一時間他還難以接受這個事實,數十年來居於漢人之上,讓他擁有強烈的榮譽感。
即使在雁門關敗於唐人,他歸罪於偷襲,而如今正面如此的硬碰硬,如此的慘敗,着實讓他難以接受。
一旁,耶律斜軫與蕭撻凜二人,則坐觀成敗,對於其看法,更為客觀,蕭撻凜直言道:「唐人很強,超乎預料的強,其騎兵,已經不差咱們多遠了。」
「沒錯!」耶律斜軫感嘆了一聲,說道:「聽說唐軍從南到北,征戰數千里,又吸收了中原禁軍,可以說是兵強馬壯,幽州城,怕是真的危險了。」
蕭思溫沒有過多的言語,該準備打還得準備,至於援軍,上京應該很快了吧。
耶律賢繼位後,繼續任用耶律屋質等人,然後對於高勛等漢人,也頗為看重,至於手底下的韓匡嗣,女里,耶律賢適等私臣,更是火速提拔。
得益於耶律璟的作死,契丹貴族們對於耶律賢的上位,並無排斥,尤其是他給了許多被殺死的貴族追贈,更是引起了許多人的好感。
而在耶律屋質看來,耶律賢作為大汗,已經是足夠了,至少比耶律璟強。
「大汗,恐怕援救幽州的軍隊無法去了!」耶律屋質輕聲道。
「怎麼可能?」耶律賢難以置信道:「幽州可是契丹命脈,怎麼能隨意的拋棄麼?」
況且,燕燕還在那裏,怎麼能捨棄。
「大汗,遼陽府傳來消息,說是有數千唐軍,已經踏足國土,攻克數州,正在威逼遼陽,遼陽一旦被攻下,後果不堪設想。」
「那就分兵!」耶律賢想都不想地說道:「去往遼陽萬人足夠,其餘的四萬人去幽州,絕對不能拋棄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