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酬兄弟會 當代志怪故事的背後是現實?

    東方早報 李洋2015-06-11

    7月3日,曾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風靡中國的「張震講故事」將首次搬上大銀幕,那些常年躲在電波與文字背後的神異鬼怪,會從銀幕上跳出來嗎?

    志怪故事自魏晉形成至今,曾誕生了《聊齋志異》等諸多名作,近幾年,它又成為引人注目的文學類別。不少故事還頻頻跳出書本以「真面目」示人,《朝內81號》正在樂視網熱播;明天,《盜墓筆記》在愛奇藝上線;9月,《靈魂擺渡》第二季開播;國慶節,《鬼吹燈之九層妖塔》亮相大銀幕。

    這些光怪陸離故事的背後,其實也反映了社會生活的現實問題。

    原創寫手,五年翻了三倍

    《懸疑志》是一本以刊登懸疑、靈異、驚悚、志怪小說為主的通俗文學期刊,2013年停刊。奇怪的是,這本雜誌從前的編輯布迪,今年每周依然收到大約20封投稿信。「在它停刊前,我大概每周也就收到新人投稿信十幾封的樣子。」布迪說,這個小小的事情讓他切身感受到,志怪故事的市場正在變大。

    「志怪故事也就是人們俗稱的鬼故事。」布迪說,雖然每個網站對這類作品的稱呼從「鬼話」到「靈異」,再到「懸疑驚悚」「懸念恐怖」略有不同,但基本上包含了懸疑、罪案、獵奇、推理、驚悚、靈異、探險、盜墓等12個子題材。業內也普遍認為,所謂鬼故事,通常只是鬼魅其表,故事內容包羅萬象,設懸疑之謎,又提供解鎖,再帶些恐怖驚悚色彩。用網絡劇《靈魂擺渡》的總監製、著名編劇兼導演郭靖宇的話來說,就是「借鬼說人事兒,增加獵奇感」。

    布迪熱衷閱讀鬼故事13年,從事這類題材的編輯出版工作5年,正好見證了本土鬼故事進入快速發展期。他發現,經營15年之久,號稱中國本土「懸疑文學聖地」「恐怖故事集散地」的天涯論壇「蓮蓬鬼話」板塊上,非常活躍的創作者從5年前的千人左右,上升到如今的五千餘人。****網、17k小說網等原創文學網站為這類題材專設了頻道,其作者也呈直線上升趨勢。「平均來看,5年內懸疑驚悚類網絡原創作者人數翻了3倍。」布迪說,目前全國非常活躍的創作者約有三萬人,其中在網上公開發表完整作品的約有五千人,年發表作品約8500部。

    數字出版行業的領軍者中文在線,甚至在旗下的商業創作閱讀平台app「湯圓創作」上,將懸疑驚悚小說列為僅次於青春校園題材的第二大產品線,開設「驚悚夜劇場」,專門展示這類作品。「其中大部分是三萬字至五萬字的短篇小說,也有多達60萬字的長篇。」湯圓創作內容總負責人血酬說。

    不僅原創網絡文學興盛,在兩岸三地合拍片風潮的帶動下,鬼故事電影也有了一絲生氣。2010年之前,內地恐怖電影常常幾年不出品一部,但2010年一年就上映了8部,2011年上映11部,2012年和2013年則分別上映27部和28部。不過,這些影片大多因質量粗糙成為「爛片」代名詞。直到2014年,出現了票房過億元的《京城81號》和《催眠大師》,恐怖電影終於迎來了轉折點。

    在網絡劇領域,鬼故事也呈爆發之勢。2014年被稱為「網絡劇元年」,製作精細、20分鐘左右一集的自製網劇成為各大視頻網站重磅推出的單元。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懸疑驚悚劇成為自製劇的新類別。僅以愛奇藝為例,去年該網站第一次上線靈異類自製網劇《靈魂擺渡》,總播放量超6億次,高居愛奇藝自製劇點擊量之首,點擊量幾乎是第二名的3倍。今年5月8日,愛奇藝又將網絡閱讀量高達10億次的網絡恐怖懸疑小說《心理罪》,轉化為季播網劇重磅推出。該劇上線僅8集,總播放量已破一億次,堪稱「現象級」作品。


    「應該說,隨着互聯網媒介的發展,更多創作者介入到這個行業中來,創作群體本身在擴大,將恐怖靈異題材劇的市場空間釋放出來了。」愛奇藝自製劇總監戴瑩分析。

    欲罷不能,源於心理宣洩

    上大學時聽「張震講故事」的磁帶,嚇得大白天和幾個女同學擠在一個被窩裏發抖,從此不敢晚上一個人穿過醫學院的走廊;工作以後看《午夜凶鈴》,則好多天根本見不得電視,就怕貞子從裏面爬出來;有時一個人在家看驚悚劇,常常看着看着忽然回一下頭,以防背後有人;後來看多了,漸漸摸出了規律,但只要鏡頭聚焦在走廊盡頭的房間,或主人公衛生間的水龍頭不停滴水,仍會下意識伸出手擋住眼睛……這是一位75後女生真實的虐心看片史。

    這位75後女生和她的同學們一樣,儘管害怕,還是忍不住想看。經典恐怖片擁躉眾多,即便是一些被詬病為無製作、無陣容、無故事的「三無」本土驚悚片,劇情有明顯缺陷,畫質粗糙,質量評分低至2分、3分,也會有很多人看。最極端的例子如電影《b區32號》,投資僅7萬元,片子爛到有觀眾中途要求退票,竟也能收回1600萬元票房。

    「其實,人們愛看恐怖片,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北京最大的精神衛生專科醫院、回龍觀醫院專家宋崇升,早就注意到了驚悚電影的爆發態勢。他解釋,人們在觀看恐怖片的時候,會出現心率加快、瞳孔放大、部分肌肉繃緊等生理反應,這種感覺類似觀看足球比賽或其他競技類賽事,都使人興奮,興奮之後就會進入鬆弛狀態。這種生理、心理的一張一弛,可以釋放一些壓力,使人產生良好的感覺。另外,大腦皮層的興奮存在此消彼長的特點。人們在看恐怖片的時候,參與其中的大腦皮層往往不同於學習工作時所調動的腦區,這會使部分腦區得到休息。也就是說,看恐怖片是一種另類放鬆。而且,恐怖片與實際探險不同,雖然兩者都很刺激,但藝術創作無論內容多麼駭人,都是有驚無險的。它儘管讓人感受恐懼,但不會讓人受到實質性的傷害。這種安全的恐懼,如同隔岸觀火,也很吸引人。

    不過,回龍觀醫院副院長龐宇提醒,恐怖片的畫面如果太血腥、暴力和變態,容易導致觀者的無意識學習,有可能在日後激起模仿行為。所以,一味追求刺激性畫面的視覺恐怖片不值得提倡,最好加以限制。

    恐怖元素,現實的另類投射

    每年,在全國的初中三年級中選出一個紀律和成績最差的班級,人們將全班學生送往荒無人煙的地方,讓他們自相殘殺。在規定時間內,學生們必須殺戮到只剩最後一個,否則所有生還者都將被殺。

    這段話描述的是一部名為《大逃殺》的日本恐怖片,多年後深圳都市陽光心理諮詢中心的一位心理諮詢師依然記得非常清楚。他在高中時就看過這部片子,如今以專業知識反觀,他認為影片要展示的絕非單純的恐怖,而是當失去了文明社會的秩序後,人類內心獸性的爆發。「很多恐怖片往往投射出現實社會的某些問題,以一種反常態的手法表現出真實的人性。」這位心理諮詢師說。

    鬼故事中虛擬誇張的情節,大都建立在真實的細節之上。布迪曾總結整理過鬼故事的常用經典意象,有燈光幽暗的封閉空間、電梯、衛生間、夜晚沒人的辦公室、度假山莊等14個,有的是空間,有的是物品,也有的是人物外貌特徵。「其實它們本身並沒有多恐怖,但是因為這些場景、物品和你的現實生活關係太密切了,當大量恐怖作品重複它們時,就會讓你產生既定的聯想,它提醒你,隨時都會遇到。」布迪說。

    「這些經年累月形成的經典意象,也成為眼前的現實與隱藏的現實之間的雙面鏡,隱晦地反映出社會問題。」吉林大學文學院博士洪瀟楠發現,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華語恐怖電影的敘事場景就增加了辦公大樓。「這裏白天總是人聲鼎沸,可晚上卻相對陌生。空曠的辦公區、停車場、電梯和天台,仿佛都潛伏着伺機而動的鬼怪。」洪瀟楠說,這種日與夜、熟悉與陌生的落差,容易使觀眾產生孤獨的錯覺。而最讓人感到恐懼的是,在《凶榜》《office有鬼》等影片中,無論晚上曾發生過多麼驚悚的故事,辦公大樓在第二天總會一切如常,職場精英們依舊忙忙碌碌。「這不僅喻示社會經濟發展的車輪永不停息,也投射出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閡、缺失信任等城市孤獨病。」洪瀟楠說,而這種城市孤獨症候,還曾藉助衛生間的鏡子、鬧市中的住宅等意象在影片《異度空間》《薔薇紅蓮》《三更之回家》中投射出來。

    還有一些鬼故事承載着正能量,帶給觀眾一絲溫情。下半年上線的網絡劇《靈魂擺渡》第二季,將故事背景設定在了抗日戰爭時期,展現出人對侵略的抗爭,對自由、對家園的熱愛。編劇小吉祥天透露「非常正能量」。對此,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連山分析,志怪類小說早在我國魏晉時期就已全面形成,並且誕生了大量作品,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學類別。借志怪作品實現道德教化,也一直是這個文學類別的社會功能之一。當代鬼故事和口頭傳說的興盛,延續了這個文學傳統,具有一定的正面意義,而且這也是社會開放和包容的表現。如果對其壓制,反而會刺激一些不健康內容的地下傳播。不過,他特別強調,「應該控制鬼故事的傳播範圍。比如在文化產品上添加『兒童不宜』等警示標識,避免年齡太小、辨別力差的孩子看到這些東西,在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



當代志怪故事的背後是現實?  
相關:    神級插班生  破天蹤  萬古神帝  網遊之獨步武俠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血酬兄弟會當代志怪故事的背後是現實?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s 3.9555MB

搜"血酬兄弟會"
360搜"血酬兄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