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是一隻花鹿,踩在人們的額上,世界多麼美好。
當第一縷陽光親吻大地,《孟買日報》給出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亞洲第一天才作家,孟買製造!
這裏不止包括孟買,許多路人看見這個標題一怔,這些報刊標題黨的尿性,多數人都是知道的,比如說一個小壁畫,因為歷史沉澱而造成的問題,愣是被說成外星人的作品。一個賽事得了第一名,就被吹噓成天下無敵,實際上參賽選手才三個人,還有......
總之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到了他們的嘴裏往往變得驚天動地,聳人聽聞。
但今天似乎不一樣了,就算新聞報刊再吹,也是什麼什麼孟買,全邦地域性第一,今天直接亞洲第一了,這是吹牛邁出國內,沖向世界的節奏?
一看報刊,昨天沒有關注孟買買報的人都驚住了,上面發佈了如此一條新聞。
靜!
許多地方,一秒……又或者是五秒,爆發出巨大的聲浪,聚成一片直衝雲霄——
「15歲,獲得全邦的文學大獎?還能創作震驚印度的大作,引發銷售狂潮?我還要找工作,上班累成狗?」
「我的內心受到了一噸的打擊,15歲就厲害到這種地步了,我15歲在幹什麼來着?」
「作品的水準,達到國際水準?能夠參加外國大獎?節操呢!」
「這人誰啊?才華衝出印度,走出國外了?」
「騙人呢吧!不騙鬼呢?」
「真的假的啊?」
印度那麼多文采奕奕的大作家連登上國際大賽的門檻都沒有,頂多闖進預選了。
可你呢?
你是哪個石頭縫裏蹦出來?
市面上,大家紛紛表示無法置信,驚呼一片!
……
許多人暗暗咂舌,從沒見過這麼狂妄自大的人啊!
很多人全相視狐疑,也隨手買了份報紙。
事實上有關《失去之遺傳》的消息比起上次的報道,多了不知道幾番。
一些讀者在報刊前,也各自選好自己心儀的報刊。
《紐約書評》是一本在美,紐約市發行的半月刊,內容涉及文學、文化以及時事。雜誌由RbrSivrs和芭芭拉·愛潑斯坦在1963年的紐約出版界罷工中創辦,雜誌的出發點是:對重要書籍的討論本身就是不可或缺的文學活動。它所刊文章着重分析,不作一般簡介,有時文章長得要命,從一本書敷衍開去,書評竟成了討論某一個問題的專論。
《紐約書評》在政治激進主義的邊緣徘徊,1970年發表了諾姆·喬姆斯基的一些政治作品。造成了極大的轟動和反響。
這報刊在印度的高級知識分子心中,有很高的地位。
印度的高級知識分子在讀書界居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印度版的《紐約書評》書評主要是為他們服務的,因此書評家或文學批評家,在文藝界的地位也高過劇評家或影評家,因為後者的對象主要是一般的觀眾。
但書評與文學批評又有不同;前者僅是介紹新書,這本書可能沒有價值,但是流行,因此書評有新聞性,有時間性,後者則是對具有文學價值但可能乏人問津的作品作出分析與評論,沒有時間性。而且文學批評文章本身就是一篇文學作品。
不僅如此,讀者們看重它,很多作家也欣賞這本報刊。
因為這家報刊不斷強調,他們編輯的宗旨是:「尋找我們尊敬的作者並且幫他們找出適合討論的書。我崇敬好的作家,有美麗心靈和特殊思想的作家,並總是希望他們能做出特別的事情。」或者,讓「這個時代最有趣和最優秀的心靈在這裏深度討論書籍和議題。」
種種加成狀態下,那些高級知識分子每天不看《紐約時報》,好似每天不喝咖啡不抽煙一樣,就會坐立不安,茶飯無心。
所以讀者們都很想看看他們是怎麼說的。
「為你簡述《失去之遺傳》」這是當天報刊的標題,而且還是頭版頭條。
所有人一時間全都被吊起了胃口,他們的疑問,在本報刊是有一位潘卡伊·米什拉解答的。
潘卡伊·米什拉是印度小說家、散文家。
米什拉經常為《衛報》、《紐約客》、《紐約書評》等外國專業報刊撰稿,並著有多部書籍,寫書評時做到不溫不火,不痛不癢,不卑不亢,不緊不慢,尖銳又不失幽默,叛逆又不忘節操,世俗又不近媚俗。除了有正確的三觀,準確的判斷,還有廣博的涉獵,豐富的知識,跳躍的思維,俏皮的文筆。
水之深,功底之好,可見一斑。
這幫人就跟貓見了耗子一樣,眼睛一下子亮了,全站定腳步一個一個題板地盯了過去,無比專注!
潘卡伊·米什拉在他專欄上寫道:「小說《失去之遺傳》由多個交叉敘述的故事構成。涵蓋幾條不同的敘述線索,時間上前後跨度較大,而空間上則變幻於三個大陸之間。
小說儘管聚焦於小人物命運的描寫,但很多重要的國際問題卻同時顯現出來:全球化、多民族文化、經濟不平等、基·督·教運動以及恐怖主義的暴力活動等等。
我認為:這是進入20世紀以來,印度最精彩的小說之一;邁入70年以來,最好的小說,沒有之一。
作者用鮮明突出的主題將不同的線索緊密相連,如此厚重的小說並未有複雜或支離破碎之嫌。很難想像這只是一個邦,一年一度的文學大賽的產物!
小說探討了印度人飄洋過海尋求「新大陸」的經歷及其後的種種妥協與無奈。
作者描述了兩場相互呼應的海外旅行:傑穆汗在二戰爆發前背井離鄉前往劍橋,夢想脫胎換骨成為一名英國紳士,結果陷於兩個世界的夾縫中,進退兩難;而廚師的兒子比居加入非法移民工人的大軍,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最終依然無法擺脫第三世界的生活氛圍。
作者用溫熱的心,描繪出家國動亂中,小人物的純真與傲慢、苦中帶甜的愛。
單就小說本身,窺視印度社會各個階層的洞察力而言,它就已經是一部大作。單就《失落》本身而言,確有年輕作家難得的冷峻和機誚。
寓意著小說人物的迷失與困惑,揭露那些遠離家園展開新生活的人們,是如何地發現自己在兩地之間的流離失所,故事震撼人心。
看一遍明顯是不過癮。我昨天捧着書再次看了一遍又一遍,每看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感想,越看越心驚作者的老辣,功底不凡。不遜色於當代任何作家!」
頭版頭條,盡收眼底。
這點評的高度......
剛才還嘲諷的人們,這一剎那,都有點坐蠟了。
師生們不吭聲了。
文學家也再沒了一句話。
《繼承失落的人》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它深切地刻畫了人性與智慧,文風兼具淡雅的戲謔與針砭政治的犀利。——印度BBC報!
隨後,無數印度讀者動容了。
阿米爾輝是個了不得的作家。在他這個年齡段,更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作家拉什迪。
「咦,這是大作家拉什迪!在整個印度都大名鼎鼎!」
眾讀者們一震!
《繼承失落的人》剖析了新舊帝國的夢想,赤裸裸地攤開殖民主義現代性的概念,不偏不倚地展現那些背井離鄉尋找新生活的人如何發現自己在新舊兩地間的流離失所。阿米爾輝以溫情看待人類天性,以冷靜揭露人性缺陷,當然會讓讀者將他與其他作家一較高下,但這也恰恰證明,阿米爾輝的筆法有其成熟及悲憫的個人特色。──《印度時報》
「啊,這是印度巨頭……」
眾讀者們再震。
阿米爾輝的行文巧妙地維持着彈性及平穩性,他能精彩地描述在印度季候風如何襲擊喜馬拉雅山,也能生動地形容一隻逃竄於曼哈頓貧民窟陋巷裏的老鼠。她、他更熟諳藉由描繪書中角色的肢體動作,召喚出他們的複雜的心智狀態。──——《衛報》
「國外頂級刊物?」
眾讀者們三震!
這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小說。阿米爾輝的筆觸遊刃有餘地穿梭於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之間,描繪出放逐的苦痛、後殖民主義時代的曖昧,以及追求"活得更好"的盲目。——《美利堅周刊》
「寡頭大報?」
眾讀者們……不停地震!
這是一部既有幽默感又發人深省的小說。阿米爾輝的筆觸熟練地穿梭於第一世界於第三世界之間,描繪出放逐的苦痛和後殖民主義時代的兩難。——《出版家周刊》
眾讀者們:「......」
小說的筆調是輕快而奢華的,它對於民族國家、現代性和階級問題都有所深思,非常感人而富於啟示意義。——《紐約客》
眾讀者們:「............」
《失去之遺傳》是一部偉大的小說,一部展現人的寬廣和智慧的絕妙小說,它集喜劇的柔和與政治的犀利於一身。——《泰晤士報》
一聲聲驚呼此起彼伏!
儘管阿米爾輝筆下描述的都是些無能為力的小人物,他卻用深刻的洞察力遊刃有餘地探討了更為寬廣的主題:全球化、多元文化主義、經濟不平等,以及恐怖主義。這是一本風趣之書,但是讀者始終能感覺到它背後無窮無盡的苦澀。——《紐約時報》
從開始的驚愕,漸漸變成了平靜。
作者被矛盾的事物所吸引,這就讓此書成為一場盛宴。即使作者在敘事的完整性上並不完美,作者在政治信念上的一致性卻純粹而完美。——《華盛頓郵報》
又是一個!
又來了兩個!
今天報刊一經推出,之前對阿米爾輝的罵聲和質疑聲似乎眨眼之間就戛然而止,好多人是用驚愕的眼神看完這個消息的,還有好多業內人則是帶着一種震驚的目光觀賞完的!
他們不知道昨天發生了什麼,無數文人墨客、政治人物都在關注,蓄勢待發。因為《失去之遺傳》的內容太尖銳了,沒有幾個人敢率先出頭挑刺。但今天他們感受到了另一面一面倒般的讚美。
正當無數讀者和業內人士震驚於這一個個鋪天蓋地般消息的時候,驀然,又有一個評論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