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孫權撐船漂泊海外,歷經數月的艱難征討,荊州軍終於是全線平定了江東數郡。
接下來,主將關平自然是對孫氏舊將予以招降。
對於此點,關平也早有考慮,自古以來,南不勝北,南船北馬的地利導致了南方政權若要北伐,則勢必要在平原之上面對北方鐵騎的衝擊。
其次,在唐宋以前,南方的經濟、人口還遠沒有那麼的富庶稠密,與北方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人口無法抗衡,在人才儲備上自然也無法比擬,那麼吸納吳人將領便成為了必備。
另外還有一層重要的因素便是江東江表虎臣絕大部分出自淮泗之地,現在據有了江東數郡以實現了南北對峙的局面,未來北伐肯定會以淮南為主要突破口的。
那麼,若有淮泗將領的振臂一呼,是否對大局能起到能夠事半功倍的作用呢?
關平想着這些,也將矛頭先行對準了全力屯駐涇縣的陸遜所部。
陸遜乃是江東四大家族陸家掌舵人,亦是目前吳國軍方的頭號人物,如能說服其歸降,那對於招納其餘將領也會起到良好作用。
涇縣城頭。
一封封信箋由城外的漢軍弓弩手射入城中,灑落城樓各處,一位位守備的吳卒不自覺間拾起信箋相互傳閱……
短短功夫,全城盡知,吳王孫權已經棄守王城建業率眾逃遁入海已不知所蹤的情況。
待信箋發酵兩日,關平料想城內諸人應該都知曉具體情況以後,才再度親筆書信一封遣使入城拜見陸遜說以歸降之事。
漢軍使者入城自是先行按照大漢禮儀拜會主將陸遜,隨後才點名來意,說着:「陸都督,大致情況便是如此,現在孫權已是領心腹漂泊海外而不知生死,江東諸郡都已重新歸附在我大漢旗幟下,關將軍也十分欽佩敬重你的才能,這才力排眾議派遣我入城拜會將軍,能夠放下以往成見歸附我大漢,日後為興復漢室而奉獻一份力量,而建功而光宗耀祖。」
頓了頓,漢使沉吟一番,又輕笑着:「將軍,你乃聰慧之人應當知曉,現孫氏已然覆滅,再度愚忠也沒有絲毫意義,但歸附大漢旗下卻還可以繼續振興家業,為國建功又何樂而不為呢?」
使者一席話,也頓時令陸遜陷入到沉思與抉擇當中。
沉吟了許久,陸遜好似做了沉甸的決定一般,面上忽色面帶憂色而長吐一口氣,遂道:「若需本將率眾歸附貴軍,卻需關將軍能夠應允遜的兩個條件,不知貴使可否代為轉達?」
一記話語而落,聽聞陸遜還提出了條件,但他也並不敢擅自做主,遂立即道:「好,陸將軍你有何條件還盡可試言之,待我回返大營後定然會言無不盡地告知於關將軍決斷,想來以關將軍對你的看重以及崇敬,這應該不會是太大的難事。」
漢使聽罷,也欣然應允!
隨即,陸遜也不拖延,直言道:「其一,遜希望關將軍在接下來治理吳地以及整頓各州郡間,還請收斂一下在征戰時對江東諸豪族所採取的強硬手段,不要再對各家族予以沉重覆滅打擊。」
「其二,若遜歸附時,麾下諸將由他們自由選擇,若他們執意不願投奔大漢,還請貴軍萬望不要為難之!」
短短的兩個條件,陸遜迅速和盤托出。
「好。將軍既能為麾下將士考慮前程也是高義之人,關將軍亦是性情中人,想來定能成全將軍,那本使這就返回營中稟告此事好讓將軍攜眾早些歸附我大漢麾下。」
「那就有勞先生了。」
此事談妥,漢使也絲毫不做停留,遂又連忙出城回營,立即向關平稟明了陸遜提出的要求。
「哦?陸遜提出了這些要求?」
一時,關平有些詫異,他心有猜測陸遜投奔可能會有條件,如阻止自己繼續以強硬手段打擊江東大族,但後者為麾下諸人所考慮者倒是令他有些意外。
不過對於打擊豪族一事,關平也迅速做出了決斷,那便是可以應諾陸遜,畢竟在三國時代抑豪強歸抑豪強,但也不能似後世的天朝那般一杆子打死,該啟用的、拉攏的還是一定要爭取過來。
畢竟,這時代知識都被士族所壟斷。
若沒有士族的相助,難以取天下。
之前征伐江東之所以強硬打擊豪族,其一是為了趁交戰之機削弱豪族勢力好為接下來治理江東諸郡時全權中央集權做準備,禁止豪族繼續土地兼併、做大的可能性。
其二也是為了打持久戰的準備,打擊豪強可以快速獲取吳地民望且可以以戰養戰。
但現在江東既定,那政策自然不可能一成不變。
第一個條件沒問題,只是第二個條件關平卻有些犯難了。
說實話,關平招降陸遜不單單只是看重了他一人的能力,更需要的是希望將江表虎臣都一力的吸納麾下為日後北伐為助力。
江表虎臣的能力都是有目共睹的!
他們為孫氏政權出生入死,鞍前馬後,征戰沙場無不是奮勇當先。
此等良將,誰人不愛?
但換一角度,江表諸將對於孫氏的忠誠也毋庸置疑,現陸遜需要他們自行選擇後路,關平擔憂或許有部分將領會誓死不渝的效忠於孫氏而以死相報。
那將是莫大的損失也!
只不過。
陸遜執意如此,關平也沒太好的辦法,思慮再三也只得應允。
……
三日後。
涇縣城門大開,城門兩側吳軍甲士林立,手持長戈屹立兩側,而城樓上方也是換成了大漢旗幟隨風飄揚着,主將陸遜正手捧着印綏領着諸將等待着關平率大軍的來臨。
須臾間,一面面戰旗當先顯現而來,精銳的漢軍將士結成一個個整齊劃一的軍陣,陣間的一位位士卒手執着長戈、背負箭壺,腰懸環首刀邁着堅錚有力的腳步聲接踵而至,精氣神極為高傲飽滿。
漢軍迎面散發而出的總總氣勢,頓時令城前的諸吳將振奮不已。
漢有此強軍,己方敗得不冤。
待關平胯乘賽風駒抵達城前,陸遜連忙上前高聲拜道:「敗軍之將陸遜參見關將軍,現正領諸將等候將軍。」
陸遜一拜,身後諸將亦是紛紛效仿行禮。
見狀,關平也立即跳下良駒,雙手扶着陸遜鼓勵着:「好啊。伯言具備經天緯地之才,對內可為宰輔,治理國家,對外可為將平定一方,我大漢既得伯言歸附,日後定能剿除國賊曹氏,還定天下。」
「將軍過濾了!」
話畢,關平也徐徐接過了印綏,預示着他正式接管了之後接近兩萬餘眾的吳軍將士。
隨後,關平又一一見過吳軍諸將,如留贊、宋謙,丁奉,徐盛等將都接受了歸附大漢旗下。
但亦有孫氏死忠,如朱然、朱桓,朱異等眾也表示不願歸附漢室,而是選擇了棄離軍旅,回歸田間而隱居鄉野。
對於他們的選擇,陸遜自然沒有反對,也欣然的應允了。
一時,隨着交接儀式的落幕,陸遜率部正式納入漢室旗下,涇縣自是宣告平定。
緊接着,關平又以陸遜的名義向正在山陰堅守的賀齊、呂岱書信一封以為勸降,最終二人一番商議在陸遜的勸說下,願意獻降。
至此,荊州軍自關平率部順江直下東征開始,總計歷時接近四個月的征討,而全部平定。
孫氏滅亡,大漢領地忽然暴漲了一倍之多,也隨之面臨着了防守上的壓力。
以前,尚且還有孫氏的牽制,可令曹魏方面投鼠忌器,但現在隨着南北對峙,卻也全線與魏軍接壤。
此事算有利有弊吧!
有利的一面便是滅亡了孫氏,那己方的後顧之憂將蕩然無存,後續沒有了吳軍虎視眈眈的窘迫,也可全心全意調兵遣將北伐。
弊端卻也是防守難度上成倍增長。
由於淮南、廣陵等地已是曹魏治下州郡,所謂「守江必守淮」,若沒有了淮河支流的防線,那長江在北軍勉強,便不再是天險,反而成為了突破口。
或許許多人不清楚,但事實上,長江可易於北軍的突破口眾多,千里大江又焉能守得過來呢?
另一面,也由於長江中下游從采石磯開始水流流向便發生了轉折,水流相對較緩,北軍渡江也容易了許多,不僅如此,由於長江以南的江東之地大山分割下卻導致各平原間難以有效協同作戰。
此等情況,也更容易被北軍集中於一點突破。
北軍可集中兵力猛攻一點,南軍則需要分兵守備長江各處,此消彼長下,北軍自然大佔優勢。
這也是為何歷朝歷代劃江而治者,南朝往往會被北朝所滅的關鍵原因。
更關鍵的是,似皖口、濡須塢,濡須口這等戰略港口都位於江北地區,若奪之則能作為南軍攻伐江淮的主要進軍路線,再不濟亦能成為防守長江天險的關鍵地帶。
若一旦失之,則南方危矣!
縱觀孫氏立足江東多載,孫權幾乎一直在陳兵這幾處戰略港口與魏軍鏖戰,目的便是不讓魏軍有進佔的機會。
因為一旦曹魏據有,那江東將永無寧日。
現在關平收復了江東諸郡,他自然首先也考慮到了防禦的問題。
據分析下,現下局勢對己方太過不利,由於魏軍的趁火打劫下,雖然奪取江東的計略功敗垂成,但卻是縱兵牢牢將濡須塢、濡須塢口進佔,若不是關平率兵大破文聘導致其失守皖口,那目前局勢將會越發雪上加霜。
不僅如此,曹魏現下還佔據了廣陵、合肥等重地,這些重地皆是在長江邊上,長江現在沒有了淮河防線的軍事緩衝,一旦曹魏大軍來犯,那關平或許辛辛苦苦興復的吳地,恐怕會面臨崩潰的局面。
但如果能將戰線推進至淮河流域,那麼長江便可作為運輸通道,水軍的重要性、優勢便顯而易見了,甚者更是可以連通境內所有平原而讓軍隊協同作戰。
不僅如此,三國時代的淮河流域水量發、面積寬,關鍵是支流密集,極為適合擁有水師之利的南軍發揮,曹魏缺少水師反而難以逾越淮河天險。
關平還細細想着:「若我軍能推進至淮河流域,還能利用各支流水道遲緩魏軍的進攻,並同時派遣游兵進行騷擾,徹底發揮水師的特性,若不能推進則不僅這些優勢蕩然無存,反而還要面臨敵軍無休止的侵襲。」
「更何況,魏軍若爭江淮之地則勢必遠道而來,那時早已成強弩之末,而反觀我軍補給線也極短,更容易進行反擊。」
「若是繼續讓曹魏據有淮南、廣陵等江北之地,他們便可以穎水、汴水等支流為補給線直入淮河流域,那麼對於江淮大戰來說,我軍也會陷入不利得局面。」
想到這一系列問題,關平自然想到了久居吳地的陸遜,便立即召見以商議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