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州、徐州、揚州鏖戰,中原諸侯,幾乎全被攪入戰局。
而其中,冀州袁紹的平靜,實在出人意料。
除了派朱靈部支援曹操,冀州再無動作。
袁紹不是不想有所動作,只是,中原戰亂難理頭緒,冀州眾幕僚,建議難以統一。
袁紹,再次面臨最不擅長的選擇難題。
有人建議,趁劉芒出兵河內、洛陽之機,進攻并州。
有人建議,趁中原亂局,北上攻擊劉虞,一統幽州。
有人建議,趁劉備支援徐州,奪取青州北部。
還有人建議,應出兵河內,以助張邈,擊破劉芒擴張企圖。
進攻并州?
不行!
劉芒兵馬強壯,兩敗於井陘,袁紹心理陰影,揮之不去。
對劉芒,既有痛恨,又有恐懼。
朝廷現在安邑,在劉芒控制之下,進攻并州,難以得到輿論和道義支持,對於最愛名聲的袁紹而言,無法下定決心。
進攻幽州?
袁紹覬覦幽州已久。
但幽州劉虞,有寬仁長者之名。袁紹更願意等着老邁的劉虞老死,那時,隨便找個理由,便可吞併幽州,而不必背負惡名。
進攻青州?
劉備出兵支援徐州,平原空虛,一舉攻克,不在話下。
可是,劉備和公孫瓚交好,和劉芒走得也很近,這兩人會不會插手此事?
這還不是袁紹猶豫不決的原因所在,袁紹考慮的,是曹操。
曹操,越來越不像話了。妄自尊大,不服說教,對自己這個盟主,越來越不當回事。敷衍應付,甚至陰奉陽違。
袁紹清楚,曹操早晚會脫離自己的陣營。
如果現在趁機掏了劉備的老窩,曹操在徐州少了牽制。很快就能奪取徐州全境。
而一旦曹操坐擁兗、徐二州,就更不可能聽自己的話了。
讓曹操吃點苦頭,他才會更順從,更聽話。
出兵河內。幫助張邈,是袁紹的第一想法。
劉芒出兵河內,給呂布羅列的罪名尚可掩世人耳目,但給張邈編織的罪名,十分牽強。
出兵幫助張邈。理由最為充分。但是,也是最費力不討好。白白折損兵馬,耗費糧草。即便擊退劉芒的并州軍,還是要把河內還給張邈。
艱難的選擇中,錯過一個個戰機……
終於,當并州軍連戰連捷,徹底擊潰呂布之後,袁紹意識到河內形勢的嚴峻。
一如既往,袁紹再次召集眾幕僚,研討出兵河內之利弊。
田豐第一個站起來反對。「袁公。河內大局已定,劉絳天奪取洛陽已成事實。此時出兵河內,甚是不妥!」
逢紀與田豐同是袁紹倚重的幕僚,兩人甚是不和,逢紀當即駁斥道:「袁公,不可聽田元皓之言!并州初用兵之時,他極力鼓動出兵河內。而今,卻又出言反對,反覆無常,小人行徑也!」
田豐怒道:「袁公。彼一時此一時也。河內戰役之初,并州軍糧調運不濟。且函谷關被呂奉先控制,并州大軍難以長驅直入。而今,洛陽、河內已初定。并州軍馬糧草均已就位。劉絳天迫於壓力,始終未敢對河內治所懷縣用兵。若我冀州出兵,劉絳天為求佔據主動,必搶佔懷縣。而我軍鞭長莫及。出兵之舉,無疑於逼迫劉絳天奪取河內也!」
逢紀道:「張孟卓俠義,有八廚之名。劉絳天若強取懷縣。便要背負惡名。」
「惡名?」田豐不屑地冷笑,「那劉絳天,行事不拘小節。兵不過萬,將無幾員之時,便強取太原、上黨,豈是懼怕背負惡名之人?而今,天子和朝廷盡在其掌握之中,更可隨意顛倒黑白,區區惡名,奈之若何?」
逢紀辯道:「即便劉絳天不顧名聲,亦有糧草之憂。自其進入并州後,征伐不斷,洛陽河內戰後,其糧草必已告罄。彼無糧,何以為戰?」
袁紹早已習慣幕僚間的明爭暗鬥,唇齒交鋒。
他將這種爭鬥,視為駕馭眾幕僚的手段之一。有這種爭鬥,才會互相揭露私隱,幕僚們才能忠心無二,才不敢為所欲為。
而袁紹,也習慣了在幕僚的爭辯中,尋找選擇題的答案。
只是,今天郭圖郭公則遲遲沒有開口,袁紹覺得奇怪,知其必話要說,卻不便當眾說出。
袁紹安安穩穩地坐着,等眾人吵得差不多了,才優雅地揮揮手。
眾人散去,郭圖果然最後起身。
袁紹靜坐不動,郭圖湊了過來。
「公則有話要說?」
「袁公,屬下以為,逼迫劉絳天進攻懷縣,對我冀州有利而無弊。」
「哦?」
「袁公,張孟卓雖有俠名,卻無治世安邦之才。袁公高義,不肯取其河內。而劉絳天,無賴小兒出身,哪會顧及名聲。河內,早晚必被其所取。」
袁紹輕輕點頭。
「我冀州現在出兵河內,如田元皓所言,劉絳天為奪先機,必強取懷縣。懷縣一失,張孟卓無處可退,只有追隨呂奉先而去。而我冀州,可順勢搶佔河內東部各地,袁公卻不必背負任何惡名。」
袁紹不動聲色,內心卻十分贊同。
張邈這個盟友,幫不上大忙,反成累贅。助其守河內,的確不如取而代之。
即便不能全取河內全境,但起碼可割據河內東部各地。
袁紹終於下定決心,出兵河內!
郭圖見已說服袁紹,又進一言。「袁公,河內緊要,當派親近之人監軍,方能不折不扣貫徹袁公之戰略。」
親近之人,外甥高幹,肩負守衛井陘要務,不便脫身。
袁紹思忖片刻,主意已定。「顯思(袁譚)監軍,鞠義為將,公則、仲治(辛評)隨行參謀軍務。」
郭圖趕緊行禮。「圖,必竭盡全力!然,仲治身負要務,怕是難以脫身。」
郭圖如此說,乃另有心思。
他和辛評辛仲治關係要好,都曾是原冀州牧韓馥手下。兩人投身袁紹後,又一同力挺袁紹的大公子袁譚。
而逢紀審配等人,是三公子袁尚一派。
兩派為爭奪繼承權一事,明爭暗鬥不止。
郭圖早已料定,此番出征河內,不會有大戰,是白撿功勞。
自己必須隨袁譚出征,若辛評同行,沒有自己一派之人留在袁紹身邊,逢紀審配一夥,必在袁紹面前進言詆毀。
因此,郭圖才找了理由,建議辛評留在鄴城袁紹身邊。
「袁公,屬下保舉一人,可佐軍事。」
「何人?」
「冀州望族,韋氏族人,韋正韋昌輝。雄才大略,兼具勇武,可堪大用。」
袁紹用人,先看出身。
冀州韋氏一族,自魯國鄒縣遷來,系西漢大儒韋賢一族。名門之後,最合袁紹用人原則。
當即決定,袁譚監軍,鞠義為將,郭圖韋昌輝隨行參謀軍事,調集馬步兵兩萬,準備出兵河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