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冬十二月。筆神閣 www.bishenge.com黃河在酸棗決口。東潰金堤。東郡大發士卒堵塞。春三月。
晁錯對皇上說:「聖王在上,而百姓之所以得以不致被凍飢,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只是因為聖王能開其資財之道。因此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家無人受捐瘠之困。這是因為蓄積多,早就先準備下了防災的物資。如今海內一統,土地人民之眾,不少於湯禹。再加上沒有數年水旱的天災,蓄積卻不及湯禹時代,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地里還有沒有開發的餘利,老百姓還有多餘的力量沒有得到發揮,可以生產糧食的土地沒有得到充分的開墾,山澤之利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一些遊手好閒的人沒有把心思用在農耕上。天冷了穿衣就不會講究華麗,只要抗寒就行。餓極了就不會在乎是否美味,只要能夠充飢就行。饑寒來臨,人們就會顧不得羞恥。人之常情就是:一日不吃飯就會飢餓,終年不制新衣,就會受寒冷之苦。腹飢不得食,體寒不得衣,遂慈父不能保其子,國君又怎麼能得民眾之心呢?明主知道這個道理,因此以農桑為本,薄賦斂,廣積蓄,以使倉稟充實,防備水旱。因此民心自然也就歸順。民眾的取捨,在於人主的引導。民眾追求財利,就如同水往低處流一樣,是沒有一定之規的。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大家以其為貴,是因為聖上用它作為交換物品的信物。況且作為物品來說它又輕微易藏。帶上它可以走遍世界都不用受饑寒之苦。它可以令臣輕背其主,百姓易去其鄉。盜賊有所窺,亡逃者可以得到出逃的資本,粟米與布帛生於地,根據時節生長,必須用力才能得到。而且非一日可成,數擔之重,一個體力強健的人就不能拿起它。以此不為奸邪所利。但一日不能得到它,就會有饑寒之苦。因此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今農夫五口之家,其中服役的不下二人,他所能耕種的田地,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擔。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樵採應付官府之事,完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一日之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弔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還要經受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而且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條件好點的半價而賣,家中貧窮的就只好借高利貸度日。於是就有賣田宅妻子以償債務的人,而有錢的商賈,大者積儲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拿着他們暴利得來的財富,在都市中宴遊,乘上之所急,所賣必翻倍。因此其男不耕耘,女不促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卻有千百之利。因為他們富有,就可以交通王侯,其實力超過地方官。他們在一起以利相傾,千里游敖,冠蓋相望,乘堅車策肥馬,錦衣玉食。這就是商人所以兼併農人,而農人所以流離失所的原因。如今的要務,就是使農民務農。欲使農民安心務農,就應該使糧食貴重。使糧食貴重的方法,就是使人們以糧食作為賞罰的標的,如今招募天下人上繳糧食入官,可以拜爵。也可以以糧食抵罪。如此一來富人有爵,農民有錢,能夠繳納糧食入官交換官爵的人,都是取其所余以供上用。如此則貧民之賦可損。這是所謂的損有餘補不足,令出而民眾得利阿。如今令百姓有車騎馬各一匹的,可以復卒三人。車騎,是天下的武備,因此可以用它交換。神農之教說,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沒有糧食則城不能守。、由此看來,糧食為王者最有用的東西,從政者的本務。令百姓入粟受爵,可以使軍備充足。爵位是皇上所擅專的,出於口而無窮。糧食是人民所種,生於地而不乏。得高爵與免罪,是百姓人人仰慕的事,如果使天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出三年,塞下糧食必多。
「
卷十五 漢紀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