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午晦,有日食。筆神閣 www.bishenge.com
吳王棄軍逃走,大軍遂潰散。大部分都降於太尉條侯及梁軍。
吳王渡淮河,走丹徒。自保於東越。收聚亡卒,兵有萬餘人。漢使人以利收買東越,東越即騙吳王出來勞軍。使人擊殺吳王,盛其頭,馳傳上聞。吳太子駒亡走閩越,
吳楚反,經過三個月的激戰,全都破滅。於是諸將都以太尉之謀為是,然而梁王由此與太尉有隙。
三王圍臨淄,齊王使路中大夫上告於天子。天子復令路中大夫還報,告訴齊王堅守,漢兵如今已破吳楚之軍,路中大夫至,三國兵圍臨淄數重,無從得入。三國將領與路中大夫盟誓說:「如果入城,就說漢兵已破。請齊王趕快出降,否則將要屠城。」
路中大夫既許諾,來到城下,望見齊王說:「漢已發兵百萬,使太尉亞夫擊破吳楚,正要引兵救齊,齊王一定要堅守不下。」
三國將領誅殺路中大夫。
起初,齊王因為三國圍急,陰與三國通謀,約未定,趕上路中大夫從漢來,其大臣復勸齊王堅守。這時漢將欒布,平陽侯等將兵至齊,擊破三國兵。已經解圍。後來聽說齊初與三國同謀,將要移兵伐齊。齊孝王懼。飲藥自殺。膠西膠東淄川王各自引兵歸國。膠西王徒跣向王太后謝罪。王太子德說:「漢兵還。臣看他們已經疲憊。可以襲擊他。願收大王的余兵攻擊他,不勝再逃入海中也不為晚。」
膠西王說:「我的士卒已壞,不可用。」
弓高侯韓頹當給膠西王書信說:「奉詔誅不義,降者赦出其罪,恢復如舊。不降者滅之。大王何去何從,請考慮。「
膠西王肉袒叩頭至漢軍營,進謁說:「臣奉法不謹,驚駭百姓,還要勞苦將軍遠道至於窮國。特來請罪。」
弓高侯執金鼓見他說:「大王勞苦軍事。願聞大王發兵的情由。」
膠西王頓首膝行,回答說:「因為晁錯用事天子,變更高祖法令,侵奪諸侯土地。我等以為不義,恐怕他敗亂天下,因此七國聯合發兵誅晁錯。今晁錯已誅,我們已經罷兵歸國。「
弓高侯說:」假如以為晁錯為事不善,為什麼不上聞?如今沒有詔書,虎符,就擅自發兵攻擊他國,從這點看,你們的意圖就不是僅僅誅晁錯這麼簡單。「於是拿出詔書讀給膠西王聽,並說:」該怎麼辦,大王自己考慮着辦吧。「
膠西王說:」像我們這些人死有餘罪。「遂自殺。太后太子皆死。
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皆伏誅。
酈將軍兵至趙,趙王引兵還邯鄲城守。酈寄攻打邯鄲。七月不能下。匈奴聽說吳越敗沒,也不肯入邊。欒布破齊還,與酈寄並兵,引水灌趙城。城牆崩壞。趙王遂自殺。
皇上以齊王本不與謀,只是迫於其他諸國的壓力才參與謀反的,非其罪,召立齊孝王太子劉壽為齊王,是為齊懿王。濟北王亦欲自殺,希望有幸能全其妻子。齊人公孫獲對濟北王說:「臣請試着去對梁王說一下,說服他向天子求情,如果我的話沒有用再死不晚。」
公孫獲遂見梁王說:「濟北之地,東接強齊,南牽吳越,北脅燕趙。這是四分五裂之國,權不足以自守,勁不足以捍寇。又沒有其他招數可以面對國難,遂墜於吳王的奸計,但此非他自己的本意,假如濟北王因為知道不該反叛而露出了不從的意思,則吳王一定會先經過齊國,滅掉濟北,然後聯合燕趙,這樣一來則山東將結成牢固的從約。今吳王連諸侯之兵,驅百姓為士卒,西與天子抗衡,濟北猶保守底節不肯進軍,使吳王失去援助,獨步難進,瓦解土崩。破敗而不能救。這未必不是濟北王的功勞。以區區之濟北,而與諸侯爭強,是以羔羊之弱,投於虎狼之口。守職不撓,可稱得上誠信如一,功義如此,尚被疑忌,脅肩低首,使他又後悔沒有參與叛變的決心。這可不是社稷之利。臣恐守職的籓臣從此就會自疑。臣私下裏以為,能歷西山,徑長樂,抵未央,攘袂而正義的人,只有大王。上有全亡之功,下有安百姓之名,德重於骨髓,恩加於無窮,願大王留意詳察。」
梁孝王大為高興。使人馳傳以聞。
濟北王得以不被坐罪,遷封淄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