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有關股市佈局已經說的差不多了,章明翰準備告辭離開。
突然,周瑜又有了新的指示。
「要特別關注滙豐銀行這隻股票,不妨對其加大投資力度。」
章明翰明顯一愣,問道:「老闆打算在這隻股票上做點文章嗎?」
「要不要做點文章,那是以後的事情,提前佈局有備無患。」
周瑜沒有明確回答章明翰的問題,可能做點文章,也可能是其它,現在說為時過早。
「老闆,除了特別關注滙豐這隻股票,操作上有什麼具體要求?」
周瑜略一沉吟,才緩緩說:
「股市上升階段當然是以盈利為主,但是,行情總有結束的那一天,在這隻股票暴跌的時候,我要求你在下跌的過程中,趁機將這隻股票控盤。」
「哈哈哈,老闆又有了大策劃,好期待啊。」
以章明翰對周瑜的了解,從不打無把握之仗,這一次行動規模想必不會小了。
周瑜搖搖頭,沒有明確說法。
「現在還不好說,要看演變方向怎樣走,有時候預感很重要,如果忽略過去,或許現實會讓你後悔的。所以,我要做好準備,時間會告訴我是不是應該採取行動。」
不錯,這一次可不是什麼先知,是一種預感,或許將來要與滙豐銀行有一場較量。
前段時間圍繞着怡和系那場較量而牽扯出滙豐大班沈弼出面調停,結果被易茹馨懟了回去,雙方的梁子算是結下了。會不會發生衝突很難說,但互相看不上眼是一定的。
這就是周瑜,想得太多。
想得太多不是壞事,但是,很累。
在周瑜看來,沒有事則罷,有事的話自己有準備,不怕對手鬧么蛾子。
滙豐銀行歷史挺長,期初由蘇格蘭人托瑪斯·薩瑟蘭德(thas suthernd)於1864年在香江發起,資本500萬港元。共2萬股,每股250港元,到1866年每股又1:2拆細,變成4萬股,每股125元。
最初的擔任發起委員會成員的包括寶順洋行、瓊記洋行、沙遜洋行、禪臣、太平洋行、順章洋行等十家洋行。
1865年3月3日,正式在香港創立。
從創立之後,滙豐銀行一直在擴股,不僅僅通過拆細、配送股份等方式,到後來還實施以股代息,到今天已經發展成為總股份60億的大盤股。
當然,這還不過是八十年代。
與怡和控股一樣,滙豐也會考慮在港問題,雖然業務在香江,總部會不會留在這裏,現在還難說,採取必要的措施相比已經開始考慮了。
到了二十一世紀,滙豐控股的股份在倫敦、香江、紐約、巴黎以及百慕達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股東大約有22萬名,來自全球120個國家。
僅在香江,滙豐控股的總股份擴充到205億。
股市上的事情有章明翰、裘小明他們負責,周瑜不用太操心,他只需把握住時間節點下達最後指令即可。
這幾天他要先了結與凱瑟克家族這件事,易通地產財團與凱瑟克家族的談判進入尾聲,怡和控股將與怡和證券、置地集團徹底脫鈎,相關持股將以等量等價置換以及其它方式交換。
周瑜所持有的怡和控股股票將徹底出清,而易茹馨所持有的怡和控股股份將減少到百分之二。
至於怡和控股所持有的的怡和證券以及置地集團則全部出清,從此與這兩家公司沒有股權關係。
作為交換條件之一,凱瑟克家族轉讓了一家晶片設計公司,以及一家晶片製造公司。
這兩家公司規模都不大,重要的是短時間內不能盈利,而且還要持續不斷地投入資金。
這對凱瑟克家族來說,屬於雞肋。
但周瑜心中清楚,晶片產業的爆發期即將來臨,再過幾年你就是想要,人家也捨不得放手,此時不拿下更待何時?
現階段晶片這一行業還沒有達到後世那般極致,行業遍佈北美、歐洲以及日國,米國是領先,但與其它先進國家差距並沒有特別的大。
但是,米國人的手段了得,一直沒有放棄打擊對手。
在晶片領域日國屬於後起之秀,60年代,日國在半導體產業上追趕美國。
當時,日政府以關稅壁壘和貿易保護政策為產業的起步「保駕護航」。
但外資開始「叩響」大門,終於在1968年,米國德州儀器以合資的模式進入日國市場,並且遵守嚴苛的技術轉讓等限制。
當時日國內半導體製造設備的國產化比率只有20,美國的反制措施讓日國半導體產業意識到自身的被動。其一,ibm在1970年宣佈將在其新推出的大型計算機中使用半導體存儲器,半導體存儲器開始替代磁芯,在半導體存儲器中佔據重要位置的dram內存晶片,成為潛力無限的大市場。一夜之間行業遊戲規則大變。其二,美國拒絕向日國提供 ic集成電路,使日電子計算器在米國的市場份額從繁盛時期的80跌至了1974年的27。
由此,日國開始以「舉國之力」來進行自主研發。
一個官產學研發項目,徹底改變了日國半導體產業的地位。
這個項目就是日國通商產業省(經濟產業省前身)發起成立的vlsi共同研究所(超lsi技術研究組合),「打造未來計算機必不可少的大規模集成電路」這一口號也顯示了日國的巨大野心。
日過通產省將市場中的各大競爭對手(富士通、日立、三菱電機、東芝和nec)的研發人員集結起來,總計投入700億日元,政府出資290億日元(幾乎相當於當時通產省補貼支出的一半)。
70年代對美國等外部的關鍵製程設備和生產原料依賴率達到80,而到1980年代初,日過半導體製造裝置國產化率達到了70以上,為日後超越美國成為半導體業霸主奠定了基礎。
由此日過半導體業開啟了「黃金時代」,全球市場份額不斷上升,在世界範圍內開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以1980年投入市場的64k dram為例,1981年,日立市場佔有率全球第一,佔40的份額;第二位是富士通,佔20,nec佔9。之後,nec主導了256k時代,東芝主導了1mb時代。
到1986年,日國半導體企業在全球dram的市佔率達到了80,超越了美國。
這一時期的日本產業發展主要靠出口,1970-1985年的15年間,日本該產業的產值增加了5倍,出口增加了11倍。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廣場協議之後,日國遭受米國重創,繼而又因為自己犯下了致命錯誤,導致該行業崩塌。
1980年代後期,日國的dram市場份額開始大幅衰退,根本原因是dram市場結構發生巨變,頻繁發生的毛衣摩擦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