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12月4日,維也納到薩爾茨堡鐵路的通車,除了報紙上刊登了這一消息外,並沒有引起轟動。筆硯閣 www。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最近一段時間,奧地利通車的鐵路有些多,除了剛開始的驚訝外,到了現在奧地利民眾都已經習慣了。
受影響最大的還是鐵路公司,投入了那麼多資金,終於能夠看到回頭錢了,直接體現在了股市上,鐵路運營火爆,刺激了股票再次上漲。
至於這條鐵路的戰略價值,這個還真沒有多少人去關注,就算鐵路運輸再方便,能和多瑙河比麼?
弗朗茨自然是樂得如此,德意志統一思想已經炒熱了,現在是時候啟動下一步計劃了。
弗朗茨開玩笑道:「首相,你這次出訪德意志各邦國,可是任務重大,如果能夠說服大家重建神聖羅馬帝國,那我們就賺大了。」
說服大家同意重建神聖羅馬帝國,除非是奧地利把刺刀架在他們脖子上,不然大家小日子過得好好的,幹嘛要給自己找個老大管着呢?
今時不同往日,德意志地區民族主義已經覺醒,就算是邦國政府的自由度再高,中央政府的出現也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這個時期再鬆散的帝國,憲法也是少不了的,各國政府的自主權大幅度削弱是必然的。
獨立自主的外交權不要想了,貨幣統一也是不可避免的,關稅肯定會廢止,光這三項就意味着中央政府不再是空殼子。
有了這些東西,弗朗茨可以負責任的說,利用政治手段他就可以控制大部分小邦國。
如果再無恥一點兒,挑起一場對外戰爭,利用戰爭的藉口還可以拿到各邦國的軍隊指揮權。
美國人就是這麼幹的,靠的就是戰爭期間拿到了各州的軍隊指揮權,增加了中央政府權威,最後把鬆散的聯邦變成了一個統一的國家。
費利克斯首相笑道:「陛下,這個玩笑一點兒都不好笑。如果要是我能夠說服他們的話,那還要軍隊幹什麼?」
弗朗茨的蝴蝶效應再次發揮作用,本來在今年4月5日死於意外的費利克斯·施瓦岑貝格,現在還是活蹦亂跳的。
換首相自然是不存在的,費利克斯的政治能力還是很不錯的,主持內閣工作那也是遊刃有餘,弗朗茨又不是崇禎帝,不喜歡沒事折騰。
費利克斯非常明白這次出訪要幹什麼,說服各邦國重建神聖羅馬帝國根本就是一個幌子,真實目的就是製造戰爭藉口。
只有在和平統一努力失敗後,奧地利政府發動統一戰爭,才能夠獲得民眾們的支持。
不對,應該是武力統一南德意志地區,最多加上中部德意志地區,再多就要噎死了,普魯士王國可沒有那麼容易搞定。
當然口號自然是統一德意志地區了,要不然民族主義分子也不會買賬,沒有他們的支持,這場戰爭可不好打。
弗朗茨一本正經的說:「沒有關係,德意志邦國那麼多,忽悠一個算一個,我不相信這麼多小邦國,就沒有一個傻的。」
這可不是弗朗茨亂說的,歷史上普魯士人就成功的忽悠了幾個小邦國幫他們搖旗吶喊,完事過後直接一口吞下這幾個邦國。
反倒是抵抗激烈的南德意志邦國保留了很大的權利,由於擔心列強的干預,普法戰爭後普魯士人不敢繼續內戰,不得不和南德意志地區邦國妥協。
「陛下,我準備先從難度最大的普魯士開始,反正德意志邦國中除了我們就是普魯士王國聲勢最大,只要他們反對聲勢也就造出來了。
只不過這麼一來,外交上的壓力恐怕會大增,歐洲各國都不想看到德意志地區統一。」費利克斯首相說道
梅特涅說道:「首相,外交上的問題好解決,我們用談判手段解決德意志統一問題,估計很多人都會當成一個笑話,現在我們就要做的就是讓這項計劃-更加像笑話一些。
只要讓他們看到德意志各邦國都反對我們的提議,我們要面臨的壓力,實際上也大不到哪裏去。」
眾人哈哈一笑,各國反對德意志地區統一沒錯。可是如果奧地利只是喊喊口號,並沒有採取實際行動,他們干涉的興致都沒有。
總不能讓奧地利人閉嘴吧,大家都是玩兒政治的,都清楚政客們的口號,聽聽也就行了。
甚至為了這場戲更逼真一些,早在幾年前奧地利內閣就開始了角色扮演,全歐洲都知道這幾位內閣大臣的政治立場。
費利克斯首相扮演的就是和平統一派,或者說是重建神羅派。內閣中的支持者,就是財政大臣卡爾,他們兩人構成了奧地利「神羅派」的領袖。
同時,他們還是德意志地區「神羅派」的領袖,目前至少有百分之三十五以上的德意志人支持,或者認同他們的政治理念。
梅特涅扮演的是反對派,這是他一貫以來的政治立場,全歐洲都是知道的。
不然維也納體系建立的時候,奧地利就應該選擇巴伐利亞王國,而不是經濟富裕倫巴第地區。
內閣中路易斯大公,就是梅特涅的支持者。他們旗幟宣明的宣稱:德意志地區是不可能統一的,理由是各邦國獨立已久,歐洲各國都不會容忍德意志統一。
為此,兩人常常被德意志民族主義者罵的狗血淋頭。
因為輿論上的支持,目前費利克斯首相領導的「神羅派」,在奧地利政府中佔據了優勢。
這個時候,費利克斯站出來鼓吹「重建神聖羅馬帝國」,沒有任何毛病。
聖誕節過後,費利克斯就在民眾們的歡送下,踏上了征途。
在德意志民族主義者看來,這是邁出了統一的關鍵一步。
作為德意志聯邦的老大,奧地利政府已經開始為統一而努力,這是歷史的轉折點。
不管談判結果怎麼樣,總之費利克斯一路走過,到處都有歡迎他的人群。
不是「神羅」這塊牌子受歡迎,實際上很多人都對解散的神羅帝國沒感覺。
可是他們想要德意志地區統一,又不希望爆發戰爭,那麼「重建神聖羅馬帝國」就是最好的選擇,沒有之一。
「神羅派」能夠成為德意志民族主義中的主流思想,只是因為民眾們希望德意志地區能夠和平統一,又被成為「和平統一派」。
可惜這些人並不能主宰德意志地區,各邦國的主宰者們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自身的利益。
……
柏林
腓特烈-威廉四世雖然支持統一運動,那只是政治需要,並不意味着他願意為了德意志的統一而犧牲自身的利益。
普魯士王國一直追求的德意志統一,都是把奧地利排除在外的,無法達到這一目的,這個統一對他們來說就是毫無價值。
歷史上腓特烈-威廉四世就以「三王同盟」為核心,企圖利用愛爾福特聯盟議會將奧地利排除在外。
這也是小德意志思想的政治主張,排除奧地利的原因非常簡單:聯統奧地利的德意志帝國太龐大,大到歐洲各國都無法忍受的地步。
當然這只是理由之一,還有很多條理由,比如說:奧地利國內的其它民族太多,會破壞德意志民族的純潔性……
約瑟夫-馮-拉多維茨首相嚴肅的說:「奧地利人的野心已經暴露出來了,結合現在的國際形勢,他們很有可能是獲得了俄國人的支持。
我們一直都在猜測的俄奧密約,恐怕就是奧地利支持俄國人吞併奧斯曼帝國,換取俄國人支持他們重建神聖羅馬帝國。
不得不說,奧地利人夠狠,與虎謀皮的事情也敢做。現在他們選了一個好時候,英法和俄國人已經宣戰了,被牽制住了大量的精力。
如果要干涉德意志地區,就必須要放任俄國人吞併奧斯曼帝國,拿破崙三世或許會優先干涉中歐,可是倫敦政府肯定會猶豫。
如果奧地利政府能夠靠外交手段把德意志地區統一起來,那怕只是名義上的統一,法國人也不敢輕舉妄動。」
俄國人吞併奧斯曼帝國,法國人損失的只是在近東地區和埃及的利益,在地中海法國海軍還是可以壓制住俄國人。
英國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損失的可不僅僅是地中海的利益。用帕麥斯頓的話說:如果不能把俄國人擋在巴爾幹半島,那麼我們就不得不把他們擋在印度河流域。
一旦讓俄國人吞併奧斯曼帝國,波斯是無法阻擋俄國人腳步的,這意味着印度危險了。
這個年代英國只是控制了印度,還沒有來得及一口吞下去,要是讓俄國人跑出來攪局,他們最重要的殖民地搞不好就要飛了。
面臨兩難抉擇的時候,猶豫是不可避免的。
畢竟重建神聖羅馬帝國依然只是一個鬆散的帝國,在沒有完成內部整合前是無法對外擴張的,還有法國人擋在前面,短期內英國人還不會受到威脅。
腓特烈-威廉四世冷笑的說:「奧地利人想的太好了,弗朗茨那個小屁孩,大概是被人忽悠傻了吧!
只要我們不同意,德意志地區就不可能統一起來。莫非他真的以為,德意志各邦國就願意被奧地利人統一了?
如果無法靠政治手段重建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人會怎麼做,有沒有可能利用軍事實力武力統一德意志地區?」
約瑟夫-馮-拉多維茨搖了搖頭說:「陛下,這是不可能的。奧地利的軍事實力雖然強大,卻也不可能在有列強幹預的情況下,統一德意志地區。
一旦奧地利採用武力,我們就和德意志各邦國結成聯盟,共同抵擋他們的進攻。
甚至我們還可以故意放任奧地利人消滅這些小邦國的軍事力量,只要我們不冒然和他們決戰,拖延到法國人出兵干涉,奧地利就輸定了。
只要操作的好,戰爭結束後這些小邦國實力大損,我們統一德意志地區的機會反而出現了。
梅特涅那個老狐狸不可能看不出來,費利克斯一心推行和平統一,也是因為如此,有他們在奧地利政府是不可能冒險的。」
約瑟夫-馮-拉多維茨首相的判斷沒有錯,這也是弗朗茨不敢冒險的原因之一。
只要普魯士軍隊不出來和奧地利決戰,無論是據城而守,還是一路後撤,短時間內都不可能消滅他們的主力。
拖上一兩個月時間,法國人的干涉軍就過來了,普法聯手奧地利就招架不住了。
要是再多拖幾天,英國人、西班牙人、還有歐洲一幫小國的干涉軍都來了。
這種情況下,奧地利根本就看不到勝利的希望。賭上了全部身家,一旦失敗那就完蛋了。
難道可以期待,奧地利軍隊大爆發,在各國干涉軍沒有抵達前,先幹掉普魯士和法國?
大國維穩,小國弄險。
熟讀歷史的弗朗茨清楚,只有活到最後的勝利者才是真正的勝利者,靠莽一波勝利的國家,最後都是悲劇收場。
日本、德國都是其中的典型,都是戰鬥力爆表的主,爆發的時候日天日地日空氣,然後被大家聯手揍的半身不遂,把前期的收穫全部吐了出去。
反倒是一直苟活混日子的意大利,兩次世界大戰都混成了戰勝國,佔了不少便宜。
就連牛逼哄哄的法國人,吃了一次虧後,都知道能躺贏,就絕對不要浪。
有這麼多前輩案例在,弗朗茨怎麼敢浪呢?不要看奧地利軍隊經過整訓後,戰鬥力看上去似乎很強悍,問題是只能爆發一波啊!
一旦不能速戰速決,時間長了奧地利多民族國家的弱點就要暴露了。
按照現在計劃,就安全的多了,只是對民眾基礎良好的地區動手。攤子鋪的小,風險自然也小。
完事過後,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內部整合。法國人敢冒頭,那就是侵略者,可以享受本土作戰的軍心士氣加成。
腓特烈-威廉四世嘆了一口氣說:「可惜了,如果沒有這幾個老狐狸,我們還可以派人去嘗試一下。
現在麼,還是想辦法破壞掉奧地利人的計劃,最好還不要引起民眾們的反感,我們的聲譽可沒法再折騰了。」
名聲臭了幹什麼都難,被德意志邦國聯手坑了一把過後,一直到現在普魯士政府的聲譽都不好。
不僅僅是德意志地區,就連在國內,普魯士民眾對政府都不怎麼感冒。
無論他們如何解釋,政府許諾沒有能夠兌現,民眾總是感覺政府騙了他們的錢。尤其是民族主義者為甚,對政府對俄國人的妥協非常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