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上一片祥和安寧,塵世間卻更加紛亂。
不提司空湛把秦州折騰了個遍,驟然崛起的四方門,為鞏固自己的勢力範圍,與氣急敗壞的宋軍不斷交戰,打得宋軍節節敗退。
之前,宋廷向金廷俯首稱臣,奴顏卑屈,使得中原豪傑成為蠻夷奴僕,已大失民心,對內又殘害功臣,奸逆當道,民不聊生。
經四方門一事,天下有識之士終於認清了朝廷外強中乾的本質,宋失其鹿,野心勃勃之輩紛紛揭竿而起,各立一地,廣招人馬,加入這滾滾大勢當中。
眾多勢力當中,四方門和明教勢力最大。
四方門門主慕容比,出自江南第一世家,為慕容家主,手下有黑白二大長老,分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堂,可謂兵強馬壯,氣勢極盛。
其青龍堂主青木、白虎堂主赤虎、朱雀堂主鳳娘、玄武堂主墨斑,均為小周天的一流高手,名震江湖。傳聞四位堂主之上的黑白二老,還有那位神秘的門主,武功更加高強,不過,外人從未見這三人出手過,因此無從辨別,但大多數人心裏已經認定這三人都是不世高手。
一門之中,七位一流高手,實力之強,當世罕見,其風頭隱隱蓋過天下玄門正宗全真教。
另一大勢力的明教,在四方門崛起後,也是第一個公然造反,教主章百川,教內有光明左右使者,四大護教法王,五大散人,還有銳金旗、巨木旗、洪水旗、烈火旗、厚土旗五行旗部眾。
明教着實有不少武功高手,眾教徒打起仗來更是人人拼命,不似朝廷官兵那般貪生怕死,打了幾仗,一眾官兵接連吃了敗仗。
隱匿不顯的明教如彗星般崛起,起先着實嚇到了不少江湖人士,最終從各大派中才流傳出相關信息。
原來百年前徽宗年間,各大派與明教來往密切,彼此交好,引起朝廷的忌憚,皇帝下令文官黃裳派兵圍剿,使各大派及明教遭受重創。
而今宋廷搖搖欲墜,正是群雄逐鹿之際,與朝廷有生死大仇的明教,趁機由暗轉明,扯旗造反,眾人亦想的明白。
在兩大勢力之間,還有素有江南第一幫派的鐵掌幫,幫主裘千仞曾被中神通王重陽邀請參加華山論劍,其本人雖未去,但能得到天下第一大宗師的認可,武功自然絕頂,江湖中威望絕倫,為世人所敬仰。
除了這些明面上的大勢力,仍有一些中小勢力,各大名門正派亦頻頻行走江湖,重立門派聲威,不僅這些,一些奇人異士也相繼入世。
整個宋家天下,面上乾柴烈火,內里暗流洶湧,處處烽煙。
十日後,全真教內偏東一處大殿內。
「師叔,天下徹底大亂了。」馬鈺面容沉重,其餘六人也情緒低落,丘處機等人下山取丹爐時,打聽到江南的一些消息,告之了眾人。
瞥了眼圍着丹爐不停轉悠,好奇寶寶般的周伯通,司空湛平靜的道:「自從宋廷南遷,天下早就亂了,趙家皇帝昏庸腐朽,不得人心,被人推翻了正好,總比日後我堂堂中原被異族統治來得好。」
司空湛是過來人,心中可沒有那套忠君忠國的封建腐朽思想,反正只要不是蠻夷,不管誰當皇帝都行,他自己無所謂,因此說的風輕雲淡。
丘處機擔憂道:「師叔,你就不擔心金朝趁江南大亂,大舉進攻過來?」
「是呀!」王處一、孫不二附和,其餘人也一臉贊同,他們對朝廷也無好感,只是擔心北方這個鄰居。
司空湛沒有立刻回答,走到丹爐近前,伸手觸摸爐蓋,才道:「瞎擔心,金朝不會打過來的。」
「為什麼?」馬鈺問道。
「第一,金朝的實力並沒有你們想像中的那般強大,當年雖攻破了都城卞京,活捉了徽宗和欽宗而已,但各地的實力並未損耗多少。
宋室眾多將領揮師北伐,也曾收復不少失地,尤其黃天盪一戰,險些全殲金兀朮的十萬大軍,極大的消弱了金朝的國力,使之在十年之內根本無法大規模出兵南下,只因姓趙的自私自利,才促成兩方和解。
完顏亮曾想傾全國之力伐宋,朝廷沒一個支持他的行為的,在吞併北方後,人心思安,舉國上下哪有心思北伐。
第二,金朝雖然滅掉了遼國,但西遼的建立又是一隱患,使遼國故地不穩,需要進行安撫,不可輕舉妄動。
第三,金兵多是騎兵,不擅水戰,長江天險難以逾越,而南方水路縱橫,城郭眾多,不適合金兵作戰。
第四,草原蒙古一族異軍突起,在北方直接給金朝形成巨大壓力,金兵不敢投入太大,冒然舉兵南下。
第五,慕容比直接控制了水軍,又迅速佔領了要地,再加上眾多義軍和江湖武者頑強抵抗,金兵無可趁之機。
第六,金朝根本無法完全掌控國內,本就根基不穩,他們一面要忙着施用懷柔計策,一面鎮壓殘餘抵抗,只這方面也牽扯極大的精力。」
因為射鵰的緣故,司空湛前世沒少研究這方面的資料,因此說的頭頭是道,直唬得七子一愣一愣的,就是周伯通也目光呆滯的看着他,他們完全被說服了。
「行了,就說這麼些,你們這回可以安心了吧。」司空湛對一動不動的七子道。
七人下意識的點頭,忽的反應過來,丘處機不由首先開口稱讚。
「師叔,你真神人也!」
「宰相之才。」馬鈺由衷佩服。
「師弟,你說的太好了。」周伯通跳起來道。
司空湛實在受不了幾人的眼神和肉麻的話,道:「少拍馬屁,我就一小道士,趕緊都出去,別打擾我煉丹。」把人都趕出去,他才舒口氣,他真希望自己臉皮厚點。
「煉什麼丹呀,什麼都沒弄好。」殿外,周伯通抱怨的聲音傳進殿內。
司空湛輕笑一聲,他幾乎都準備好了。
這座大殿,就是日後的丹房,眾多藥材都放入殿內一間屋內儲存起來。
殿內正中,早就築起了三層的丹台,底層最厚,頂層最薄,整座丹台高約三尺,寬約五尺,最上面就是放置丹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