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岐之地,都邑中陽,平岐君府。
「君上,邯鄲急報!」
正在讀書的趙嘉,看着邊城突兀闖了進來,不由心中微驚。
他知道邊城性格比較淡然,若非發生了天大事情,絕對不會如此倉惶。
「邊城,發生了什麼事情?」
邊城說道:「根據探子回報,大王昏厥甦醒以後,令上將軍統帥五萬兵馬伐魏,欲取繁陽!」
「上將軍出征魏國不到一月,大王就已經駕崩!」
趙嘉聞言,臉上露出惆悵之色,輕聲呢喃着:「終究還是來了麼。」
趙嘉反應之平靜,有些出乎了邊城所料。
事實上,早在趙王暈厥甦醒以後,讓廉頗統兵五萬攻打魏國繁陽之時,趙嘉就已經得到了消息。
他隱約記得,歷史上正是廉頗攻打繁陽之際,趙王駕崩。
趙嘉只是沒有想到,趙王居然這麼快就去世了。
「汝先退下吧!」
趙嘉擺了擺手,示意邊城退下,而後一個人坐在屋內,神情有些恍惚。
他雖早就預料過,趙王會去世。
可真正得知這個消息以後,心中還是五味雜陳,對於未來也感到了巨大壓力。
趙王在世的時候,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趙國始終穩如泰山。
哪怕趙嘉割據申岐之地,也能得到趙王的體諒,只因趙王更識大體,知大勢。
現如今,趙王驟然去世。
趙偃繼位已成事實,哪怕趙遷已經不在了,趙嘉仍舊有些擔心,趙偃容不下自己。
真要到了那個時候,趙嘉又當如何行事?
束手待斃,眼睜睜看着趙偃帶着正在中興的趙國,從此開始走向下坡路,趙嘉做不到。
更何況,趙嘉如今不僅僅代表自己的利益,身後還有整個申岐之地的利益團體。
趙嘉若是倒台,縱然趙偃礙於父子情分,不會真要了其性命,那些跟隨趙嘉的屬下,許多卻都會遭受牽連。
假如不束手待斃,起兵反叛的話,趙嘉不僅會名聲掃地,還會讓趙國發生內亂,給予敵國可趁之機。
無論發生了哪種情況,都並非趙嘉願意看到的結局。
此前,趙嘉還有些幻想,那就是憑藉自己的赫赫戰功,趙王去世的時候,會不會隔代傳位給自己。
事實證明,趙嘉想多了。
從趙王病危,到派遣廉頗伐魏,再到從未遣使召自己回邯鄲,趙嘉就已經知道了趙王的態度。
「如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思量許久,趙嘉終究還是深深嘆了口氣。
他有些許幻想,希望趙偃能夠容得下自己,讓自己繼續割據申岐之地。
那樣的話,趙國不僅不會內亂,自己也能竭盡全力為趙國抵禦秦國。
他現在卻是有些發愁,假如趙偃下詔令自己回去為趙王守孝,又該如何應對。
回去的話,就會變成籠中之鳥。
趙偃也有很大可能,趁着這個機會軟禁自己,繼而奪回申岐之地。
若不回去,作為長孫卻不回去為逝世的祖父守孝,於情於理都有些說不過去。
趙嘉如今所仰仗者,首先乃是名聲,其次才是申岐之地。
如果名聲毀了,縱然能夠繼續割據申岐之地,亦會失去人心,得不償失。
「君上,李斯先生求見!」
就在趙嘉坐立不安的時候,卻是聽到了邊城的聲音。
「讓他進來吧。」
邯鄲,王宮大殿。
趙偃坐在王位上,看着整整齊齊立於下面的滿朝公卿,在欣喜之餘,也感到了深深的疲憊。
趙丹駕崩,趙偃本以為自己登上王位以後,就能執掌天下,成為最愜意的人。
然而,趙偃尚且沒有享受到權利帶來的好處,就被各種雜亂的事情,弄得有些焦頭爛額。
先王駕崩,王陵沒有建好、諡號沒有定下來以前,尚且不能下葬。
如今天氣並不算冷,屍體若不進行特殊處理,很快就會發臭,這些事情雖有專人操持,趙偃也要記掛在心上。
否則王宮內真要傳出屍臭味,他這位太子亦會顏面掃地。
不錯,趙偃現在哪怕已經執掌了朝政,卻仍舊乃是太子,而非趙王。
趙偃為趙丹下葬以後,至少要守孝到明年,才能真正繼承王位。
王陵,趙偃到不擔心。
基本每位趙王繼位的時候,就開始為自己建造陵墓,趙丹自然也不例外。
如今最麻煩的事情,卻是要給先王定諡號。
對於歷代國君而言,諡號都是無比重要的事情,有時候一兩個字的諡號,基本也就相當於,給對應君主的蓋棺定論。
若在君王將死之時,給其定下不好諡號,該君王甚至可能會死不瞑目。
就比如楚太子弒父,諡父為靈。
豈料其父尚未瞑目,雖然不能開口說話,卻急巴巴地睜着眼睛似有所語,太子即改諡為成,楚成王這才瞑目。
不勤成名曰靈;死而志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神曰靈;極知鬼神曰靈;不遵上命曰靈;德之精明曰靈。
靈這個諡號乃平諡,雖不算下諡,卻也並非什麼好的諡號。
擁有此等諡號者,要麼是平庸君王,要麼是亡國君主,包含了後人對君主的批評與同情。
歷史上趙偃諡號『悼襄』,『悼』乃平諡,『襄』乃上諡,這個諡號有些許美化的意思。
其子趙遷諡號『幽繆』,『幽』乃平諡(中等偏下,有憐憫的意思),『繆』乃下諡,有昏聵、荒謬的意思。
事實上,由於惡諡是對死者的批評,這在古代是比較反感的事情。
所以到了北宋做出規定:不立惡諡,只作美諡、平諡。
趙王丹去世的那刻起,其諡號已經被提上議程,奈何諡號為一國大事,幾乎能夠對趙王丹此生功過進行蓋棺定論。
滿朝公卿以及國內名士,都被邀請到朝堂之內,商議趙王丹的諡號。
對於趙王,褒者大有人在,卻也不乏貶者。
由於趙嘉的到來,沒有讓蒙驁攻下趙國太原郡的三十餘城,趙國雖有長平之敗,趙丹在位之時卻也算得上是戰功赫赫,令各國不敢小覷趙國。
故此,不少人建議給予趙王丹上諡。
可惜的是,無論趙王丹立下了何等赫赫戰功,終究要為長平之戰的失敗負責。
長平之戰,幾乎改變了整個趙國命運,是所有趙人心中之疼。
那場失敗,也讓不少學士認為,應該給趙王丹平諡。
雙方各執一言,爭吵不休,就連趙偃也很難插上話,這才被弄得焦頭爛額。
諡號不能定下,趙王丹就不能下葬,趙偃也不能真正開始理政,這才心中煩躁。
眼看雙方還在爭吵,趙偃想起了自己父親臨死之前,還在為了自己能夠順利繼位而鋪路,再也忍不住心中怒火。
他猛然起身,喝道:「先王在世之時,雖有長平之敗,然趙國力不及秦國,縱有此敗亦在情理之中。」
「除此之外,先王在世大破燕國、掃滅匈奴、更是屢御秦國,戰功赫赫。」
「先王諡號定為上諡,再敢言中諡者斬!」
正在爭論的眾人,驟然看到趙偃發如此大脾氣,頓時噤若寒蟬,那些想要為趙王丹立下諡之人,哪怕心中不願,卻也不敢再說什麼。
就這樣,在趙偃的極力要求下,趙王丹諡號『孝成』,史稱趙孝成王。
上諡者,排名靠前者為神、聖、賢、文、武、成。
前三者配用者極少。
能夠除此之外,『文』多用於和平朝代使國家富強的明君;武多用於開國君主,或者是那些在位期間,開疆拓土立下赫赫戰功的君主。
至於『成』,已經算是上諡中的佼佼者。
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剋終曰成;制義克服曰成;禮樂明具曰成;持盈守滿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達強立曰成;經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聖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禮曰成;仁化純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備禮樂曰成;德見於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內德純備曰成;坤寧化洽曰成。
除此之外,『孝』雖略顯中庸,更多卻形容君王品德,卻亦為上諡。
趙孝成王這個諡號的確定,也就表明從今往後,史書上對於趙王丹正面的肯定。
諡號定下來以後,緊接着就是昭告天下,而後為趙王丹下葬。
「傳令公子嘉,令其返回邯鄲,替先王守孝!」
就在滿朝文武張羅着給趙王丹下葬之時,太子偃忽然下達的詔書,卻是讓所有人都感覺到了,山雨欲來風滿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