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崇禎結束了同黃立極、郭允厚的商談,召集內閣成員進行今天的例行會議時,進入內閣後一向保持低調的錢謙益,今天卻在會議的議題之前插入了一個非正式議題。筆神閣 www.bishenge.com
「…根據以上的事例表明,現在的工部不僅機構臃腫,人員龐雜,而且效率也非常之低下。同其他各部相比,現在工部的官員加上公務人員起碼超出了3倍以上。為了提高行政效率,臣以為應當把現在的工部一分為三…」
在會議桌的另一頭,吳淳夫冷眼看着侃侃而談的錢謙益。他不明白這個一向謹小慎微的東林魁首,怎麼最近膽子突然大了起來。先是冒着皇帝的不悅公開組建了一個新東林黨,接着就在內閣會議上提出拆分自己的工部了。
吳淳夫並不覺得錢謙益的荒誕意見能夠動搖工部的地位,雖說崇禎登基以來改變了不少官制,但是對於六部還只是在內部進行微調而已。再說了,內閣成員中基本上就沒有同東林黨交好的,他提這種話題只是自取其辱而已。
以往都是第一個發表意見的張瑞圖,今天只是安靜的坐着沒有出聲,他前兩天向東林黨人示好,想要藉此獲取日趨興盛的東林黨人的好感。但是看起來氣勢洶洶的東林黨官員在朝會上的發難,居然沒有取得任何成果,反而差點成了逆黨。
更為可笑的是,這些東林黨人在朝會上失利後,沒想着怎麼善後,反而開始鬧分裂了。隨着錢謙益組建新東林黨,原本就沒什麼組織力度的東林黨人,很快就分裂成了一個個小團體,互相攻擊了起來。
張瑞圖這才發覺,原本在他眼中鐵板一塊的東林黨人,其實也只是一團散沙而已。天啟時代前後七君子案都沒有打壓下去的東林黨勢力,現在從內部就開始瓦解了。
錢謙益組建新東林黨的理念是:對黨內要端正黨人的行為,不以門戶打擊異己;對黨外不以正邪區分國事,要實事求是的看待和解決問題。另外新東林黨還號稱本黨宗旨是,抑制土地兼併,打擊地方豪強,保護工商。
錢謙益在性格上雖然稍稍顯得有些弱勢,但是他這東林魁首的名頭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文壇領袖的身份同樣給他增添了不少光彩。
當他提出口號建立了這個新東林黨後,頓時拉走了不少東林黨人和親近東林黨的年輕士人。但是這種行為也同樣激怒了不少東林黨人,自東林黨這個默認的團體成立之後,自動脫離或是被眾人公論趕出團體的士紳官僚,並不在少數。
但是像錢謙益這樣,把東林黨的名頭拿走,自己組建了一個新東林黨的存在,大家還是第一次看到。對於東林黨人這個團體來說,頂着這個帽子除了博取士林名聲之外,還抱着一個同氣連枝,互相支持的意思。
如果讓錢謙益把東林黨這塊金字招牌拆走了,那麼他們這些剩下來的人算什麼?被剔除出來的東林黨人中的糟粕嗎?於是原本還在四處聯絡,準備聲援錢士升等人的東林黨人頓時分裂成了幾個團體。
贊成錢謙益組黨的有之,反對者有之,不偏不倚想要做和事老的有之,想要仿效者同樣有之,至於錢士升和那些上的官員,頓時被忘到了腦後去了。
東林黨人這幾天的表現,讓張瑞圖明白自己似乎押錯了寶,他也隱隱感覺到了黃立極對他疏遠。因此在今天的會議上,他的表現就有些迥異於往日了。
然而與之相反的是,一向喜歡在會議中觀望的施鳯來卻站出來支持了錢謙益的主張,他也認為現在的工部事務太過繁忙,而人手過於龐雜。
工部現在辦一件事,需要走十多個流程,比其他部門多了一倍,其中有不少官員根本對於這項事務一無所知,只是循例簽字。他負責督管的通商郵政部,因為交通建設和門牌編號的事情,已經同工部鬧過不少次糾紛了。
吳淳夫頓時有些不滿的看了一眼施鳯來,他知道施鳯來這是眼紅,相比近千官吏的工部,通商郵政部只有區區數十人,也是是內閣幾位大臣中權力最小的幾人之一。
「…工部人員激增,也是有着原因和需要的。不管是興修水利,還是監管工礦業,管理交通建設都是工部的職責。而這些項目歷來都是工部管理的內容,現在要把它們拆分出去,沒有這個先例…」吳淳夫不得不為自己的部門辯解了起來。
但是很快,郭允厚又給了他一個打擊,他認為工部人員龐雜,以監管工礦的名義收取費用,並對興建皇陵、水利、交通建設使用的原物料運輸中,大肆夾帶私貨。
不僅讓戶部損失了大量的稅收,還讓戶部難以對工部的支出情況進行監管。他認為應當把工部拆分成三個部門,一來可以同其他部門的規模相適應,二來也便於戶部分門別類的進行資金監管。
吳淳夫赫然發覺,在今天的會議上,工部顯然成了眾矢之的。不管是郭允厚還是黃立極,都失去了前些天在朝堂上同他同仇敵愾,一起對付東林黨人的默契。
獨木難支的吳淳夫,最終還是沒有保住工部的現狀,在黃立極的一錘定音下,工部被分成了工部、交通建設部、水利部三個部門。
如此一來,原本工部從明年開始的工業城市發展計劃,四大水系治理工程,鐵路及航運發展計劃,就便成了三個互相獨立的部分。
拆分工部的成功,讓內閣中的大部分成員都鬆了口氣。如果再繼續讓工部膨脹下去,恐怕朝廷就要變成工部的附庸了。不管是黃立極還是郭允厚,甚至是被隔絕在內閣之外的各部官員們,都不願意見到一個失去控制的工部。
解決了這個激烈的問題,接下去的會議內容就顯得比較平和了。大多數都是對一年來各部工作的總結,顯然在這個快要臨近年終休息的時節,大家都不願意像崇禎那樣折騰,都想安安穩穩的結束了崇禎的元年。
不過在會議快要結束的時候,黃立極猶豫了一些,還是開口說道:「陝西巡撫楊鶴同延綏蔡巡撫一起上,說陝西諸盜都已經接受了招安條件,現在向官軍投降者約10多萬人,其中有精壯5萬9千人。被安置於韓城、合陽、同州三處地方。
另外招安諸盜頭領129人,大小頭目1544人,另外還有1714名被百姓指認出來的,行事暴虐的盜賊。
楊、蔡兩位巡撫建議,對這些盜賊做寬大處理,以安眾盜之心。另外把各頭領安排在省城西安居住,也好就近監視,不再使其再度反叛朝廷。
至於其他投降的盜賊和被裹挾的百姓,則按照原籍將其遣返,着由地方官看管並安排恢復生產…」
對於黃立極說的這個消息,其他幾位閣臣都安心了下來。這些盜賊的投降,預兆着陝西的民變終於停息了,只要明年風調雨順,那麼陝西就算是又安定下來了。
至於對盜賊的寬大處理,他們也沒怎麼往心裏去,對1700多人進行處死,顯然已經超過了他們的承受能力。就算這些人再怎麼罪大惡極,考慮到對招安盜匪的影響,他們覺得放他們一馬也是可以的。
至於讓這些盜賊亂民按照籍貫回鄉,也是應該的。如果不回鄉去種地,朝廷要去那裏找這麼大一片土地去安置他們。
看着幾位閣臣紛紛點頭,朱由檢顯然對此不以為然,他毫不猶豫的回道:「對於這1714名盜賊的指控,都是有着真憑實據的,否則也就沒人能指證他們了。
朝廷既然選擇了公審,那麼就應該進行公判。夫子不是說過: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更何況現在天下本就災害頻頻,各地民亂也算的上是此起彼伏了。
如果不對這些盜匪加以嚴懲,恐怕他們今後將會成為各地民亂的骨幹力量了。而各地盜匪看到了他們的結局,失去了對於朝廷的敬畏,只會四處為亂,增加朝廷平亂的成本。
朕以為,應該儘快回復楊鶴,讓他即刻公開處決罪名確鑿的盜賊,以震懾不法之徒。至於那些投降的首領、頭目和盜匪骨幹,讓他們回鄉種田,他們就真的會回鄉種田嗎?
把他們打散了發回原籍,只會讓他們脫離了朝廷的視線,要是有人對官府不滿,說不得他們返回家鄉的時候,就是他們招兵買馬再起叛亂的時候。
以朕看,這些盜賊頭領,和頭目中能力較為出色的,全部召入京城來。進入巡警學校培訓三-六個月,再把他們派去江南地區組建巡警去。只要脫離了羽翼,這些人再怎麼出色,也是飛不起來的。
至於那些普通的盜匪和亂民…把他們分成5個農墾兵團,安插到從榆林關外到豐鎮地區去墾荒。在蒙古人的威脅下,他們自然會培養出對於我大明的忠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