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環顧了四周一眼後,才臉色冷峻的,對着朝堂上的這些官員開口高聲說道:「蕺山先生說的很好,要以仁義治國。筆神閣 www.bishenge。com我中國之所以和蠻夷不同,就是我中國知道什麼叫仁義。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讓人民吃飽飯就是最大的仁義。誰讓人民吃不飽飯,誰就應該滾蛋。有些地方官員享受着百姓的供奉,卻連自己治下的百姓有沒有飯吃都不清楚。這樣的官員,百姓養他何用?
若非蕺山先生說實話,我還真不知道,大明的百姓居然要靠賣妻賣子來繳納稅負。制定出讓人民繳納不起稅賦的制度,這就是內閣和戶部的責任。我大明這些不合時宜的制度,已經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六科的給事中、都察院的御史,林林總總加起來百多人,平日裏除了熱衷於黨爭之外,民生庶務一無所知。祖宗設置科道官是為了建言、監察、彈劾的,還是為了某些團體、個人爭權奪利的?
右副都御史李夔龍何在?」
從登基以來,朱由檢還是第一次在朝會上,對官員這麼不留情面的指責,而且指責的對象幾乎涉及到了朝中所有的官員。
黃立極等內閣成員及六部主官們雖然氣惱,但是今日的朱由檢所說的,完全是站在了劉宗周為他搭建的道德高地上。也許劉宗周的奏章沒有什麼可操作性,但是一位儒學大師講的大道理,肯定不是這些整天被俗務纏身的政務官員們,一時半會能反駁的。
而且朱由檢的批評沒有指向他們中的特定一人,因此這些朝中文官的領袖們,也不能自動跳出來,自己承認崇禎說的人就是自己。
其他官員也許可以沉默不作聲,但是身為內閣首輔的黃立極卻不行,他嘆了口氣,脫下帽子出列向崇禎拜倒後說道:「老臣無能,導致國事不靖,令陛下震怒,老臣願意致仕以讓賢能。」
剛剛聽着朱由檢借着劉宗周的奏章,對全體朝臣進行了批評,李夔龍並不認為皇帝指責的對象包括自己。作為一個已經投靠了崇禎的科道領袖,他自覺的把自己歸類到了皇帝一邊。聽着崇禎對朝臣的批評,李夔龍腦子飛快的思考着,陛下這麼做到底有什麼用意,而自己應該怎麼附和陛下。
李夔龍想的太多,所以當崇禎叫到了他的名字之後,他明顯楞了一下,沒有很快反應過來,這也導致了讓首輔黃立極先出列向崇禎請辭了。
落後了半步的李夔龍,馬上也出列跪倒說道:「臣李夔龍在此,請陛下諭示。」
看着一前一後跪在自己面前的首輔和右副都御史,朱由檢雖然理解黃立極不得不站出來承擔首輔的責任,但是也有些責怪他出來打斷了自己的氣勢。
不過朱由檢很快就反應了過來,他冷冷的說道:「首輔的事,我們朝會結束之後再說。今天的朝會只談論怎麼解決問題,不討論追究誰的責任。請首輔先退下吧。」
滿腹委屈的黃立極原本還想說些什麼,不過當他抬頭看到了朱由檢冰冷的眼神後,終於還是識趣的應允了一聲,退了回去。
但凡能做到大明首輔位置的官員,就算沒有治政的能力,情商上還是不缺乏的。
從萬曆到天啟,黃立極也算是侍奉了三朝天子,對於幾位皇帝的個性可謂瞭然於胸。
這些在深宮內長大的天子,一生都沒離開過京城百里之外。即便是以萬曆的隱忍和天啟的聰慧,但是限於他們對整個大明社會的有限認識,始終無法提出一個完整的治理國家的原則,最終還是要依靠文官出主意來治理這個國家。
而且不管是萬曆還是天啟,都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氣。他們都知道大明的政治出現了問題,但卻始終在避免把整個大明的政治架構推到重來,而是試圖在原有的政治基礎上修修補補。
一個被人看穿了底線的皇帝,文官集團們還有什麼可怕的。大家都知道拼命想要保持大明穩定的是皇帝本人,那麼文官們就會利用皇帝的這種心理,來達成他們想要的東西。
但是這位曾經不會有機會坐上皇帝寶座的信親王,一個不被文官們所重視的藩王,在他沒有登基之前,黃立極對他的了解也只限於這是一位好讀書的王爺,僅此而已。
然而登基之後的這些日子,特別是上次朝會上,朱由檢敢拿帝位作為賭注,和文官進行博弈。從那時起,黃立極就明白,這位崇禎皇帝和前面的三位大明天子不同,他是真敢和文官掀桌子。
以黃立極為首的文官們,這些在閹黨得勢的時候,和閹黨交好過,卻並不曾和魏忠賢勾結,可以算的上是朝中的中立派。但是他們和閹黨有着同一個敵人,就是東林黨人。
萬曆末年,東林黨人借着爭國本一事,執掌了朝政。但隨後東林黨人對非黨內官員的打壓,大有把朝堂搞成東林黨的書院架勢,終於迫使所有的非東林黨人團結起來進行反擊了。
雖然東林黨人在朝中的上層勢力,被他們聯合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給清除掉了。但是並不代表他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魏忠賢粗暴的清除東林黨人的方式,反而讓東林黨人在中下階層獲得了廣泛的同情和支持。
黃立極雖然熱衷於功名,但還沒有到達為了權力不惜一切的地步,這也是天啟把後事委託給他的原因之一,一個有底線的政治人物,就不會勾結魏忠賢做出利令智昏的舉動。
但正因為如此,現在想要保住大明政局穩定的,反倒成了黃立極等中立的官員們。在他們看來,如果再次掀起黨爭,不管誰贏了都等於是大明輸了。
閹黨贏了,就代表大明士林的元氣為之一空,那絕對不是什麼好事,沒有了東林黨人的牽制,閹黨是不會甘心和這些中立官員們分享權力的。
如果東林黨人贏了,根據東林黨人「既非同道,即為仇敵」的口號,不找他們這些依附閹黨對抗東林黨人的官員進行清算,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雖然黃立極覺得自己很委屈,這大明的積弊不是現在才出現的,這張江陵想要進行改革的時候,大明就已經病的不清了。但是因為劉宗周的一篇文章,這些問題就成了他這個擔任首輔沒幾年的人的責任了,他實在是有些想不通。
但是黃立極的委屈在朱由檢的冰冷眼神下,頓時收斂住了。這些日子在朝會上同崇禎的接觸,黃立極已經明白,這位少年天子已經在爆發的邊緣了,如果他再糾纏下去,只會把天子的怒火集中在自己身上而已。
崇禎借着劉宗周的奏章批評朝政,作為首輔他當然要站出來負責,因為劉宗周所說的都是事實。但是黃立極還沒偉大到,要替整個文官集團去承擔這個碩大的黑鍋。
看着黃立極識趣的退下,朱由檢心裏也鬆了一口氣,如果這位首輔看不清形勢,繼續拿辭職來威脅自己。那麼到了這個地步,他也不能不對內閣進行調整了。
劉宗周的上疏說完後,居然沒有東林黨人站出來支持,這種反常的現象頓時引起了朱由檢的興趣。
短短几分鐘之內,他就決定了進行一次政治冒險。經過這些日子對六部官員的資料查閱,朱由檢發覺朝中的官員70左右出自江南,而50的官員出身南北直隸、浙江、江西四地,這其中北直隸出身的官員,並非全是本地土著,而是各地官員進京後,在北京的子弟。
而東林黨原先不過是一個研究心學,提倡改良儒學的一個思想流派,東林書院之所以能蛻變為東林黨,是因為這些文人和江南的大地主、大商人結合到了一起,成為了這些大地主、大商人的政治代言人。
這也就是為什麼東林黨人平日裏鼓吹的是救國救民的思想,但是一到了實際的政務上,他們就自動的維護起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來了。
東林黨人明知道,大明的底層百姓已經交不起稅賦了,但是在加稅時,他們卻堅持要把這些加派加在這些已經瀕臨破產的底層百姓身上,到了減稅時,卻又大肆的分派到擁有大量土地和財產的地主、商人頭上。
這種做法的結果只有一個,維持大明穩定最重要的自耕農不斷的破產並消失。大量的財富被集中到了少數官僚地主、官僚商人手中,而自耕農、手工業者、小商人則因此紛紛破產。
所以從朱由檢登基以來,他就知道。他最大的敵人不是後金的皇太極,也不是馬上就要蜂擁起事的農民起義軍,而是這些大地主、大商人在政治上的代表,東林黨人。
對朱由檢有利的一點是,中國傳統政治對於朋黨的深惡痛絕,導致東林黨人並沒成為一個聯繫緊密的組織,而是分成了以籍貫、學派、師生、親友為聯繫的一個個小團體,雖然東林黨人在維護大地主、大商人的階級利益上是一致的,就是反對向大地主、大商人徵稅,反對朝廷開放海禁。
但是一個沒有統一的政治綱領,且內部小團體互相傾軋的鬆散政治聯盟,是沒有多大的凝聚力的。所以天啟初年,看似眾正盈朝的東林黨人,被魏忠賢糾集了一幫被東林黨鬥垮的殘兵敗將,就能讓這些掌握了朝政的東林黨人丟盔棄甲,退出了大明的中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