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發生的一切,沒有影響到國內公司的運轉,經過了大半年的時間沉甸,公司現在是開足了馬力連軸運轉,各部門都很忙碌。
先說生產部,經過這麼久的時間,產品設計部就是難產,也早把所有的智能家具電器產品設計出來了。
事實上經過了長時間的實踐磨練,設計部的年輕設計師們已經成長起來了,即使有劉美娟的嚴格審核,他們也足可以設計出堪稱靚麗的作品。
劉美娟可不是普通人,她是從資訊發達的2018年穿越過來的,她的品味和眼光,遠超當代的水準。
可以通過她審核的作品,必定是卓越不凡。
是的,可以這麼說,這些暫時還封存在庫房裏的智能家具電器產品,每一件拉出去銷售,都能引起一陣跟風模仿風潮。
引用服裝行業裏面的一句術語,就叫做爆款產品。
這冒出一款優秀產品不太出奇,可是合在一起,就有了卓越的品味,也為整體智能家居解決方案憑添了幾分競爭力。
這種現代中式風格的全新理念,很有時尚品味,獨具一格,對有錢人有着超強的吸引力。
生產部因為資金的關係,還在緩慢試產階段,但是員工們一個個都是熟練無比了,只要訂單下來,就可以進入快速生產模式。
這也是沒辦法,一文錢難倒英雄漢,海豚科技幾個技術部門的科學研究,花費了海量的資金,如果不省着用,早就沒錢了。
產品設計部現在是豐富產品款式,這個上面沒有極限,他們有的是忙不完的工作。
生產部在打磨產品質量,設計師只是設計產品外形,產品的品質還是要靠生產工藝。
比如同樣的景泰藍陶瓷工藝廠家不同,質量差距就很大,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工藝師們常常是畢生在鑽研。
又比如簡單的油漆工藝,這裏面的學問可以開一門專業的課程。
在追求品質的道路上,各大企業都是永恆的追求。
這一點,海豚科技因為劉美娟的關係,走在了國際前列。
如果說生產部還是不溫不火慢慢熬的話,那技術部幾大項目組就是碩果纍纍了。
就說張志東團隊負責研製的伺服電機。
電機雖然品種繁多,但電機這種產品有很多共通性,按電流性質來說,無非就是直流、交流兩種。
海豚科技不研製普通的電機,只研製高性能永磁電機,張志東他們有了幾款電機研發成功的經驗,再研製其它的電機就如苞丁解牛一般熟練。
伺服電機不同於普通步進電機的地方,就在於它的操控系統,這是一般電機製造企業沒法解決的問題。
可是張志東團隊就是專業的操作系統研究團隊,這種簡單的工控系統對他們來說就是手到擒來。
這麼說吧,用軟件工程師去研發電機產品,海豚科技也算是全球首創了,可也因此歪打正着,這些優秀的軟件工程師有着超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超強的數學功底。
電機研發上面的計算難題,比如力學分析,運動補償這些複雜計算難題,對他來說就是小意思,而且他們能真正弄懂各型電機的工作原理,仿製國外的優秀產品那是頂呱呱的好。
他們仿製出來的產品,就和國外產品沒有分別。
為了陰歐美一把,王勇沒打算現在就向國內企業推廣,他打算乘勝追擊,在伺服電機領域和高端步進電機領域全部仿製一個遍。
把所有的發明專利在國內全部申請一個遍,把歐美的同類產品徹底的堵在國門外。
你不是要封鎖嗎?那就永遠不要進來了。
這是很令人解氣的事業,每每想到這個上面,王勇都能樂上一宿。
基於同樣的情懷,朱濤團隊負責研製的超高精密數控領域,即使已經有了三款不同用途的數控機床,王勇也沒打算現在就開賣。
它們就如鎖在深閨無人知的大家閨秀一樣,一出場,必將會驚艷世人的眼球,它們代表中國在精密加工領域的水準,一舉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
是的,我前文就講過,在機加工領域,微米級就是最高等級,通常行業要不了這麼精密,只有航空航天等國防科技領域才有這麼高的要求。
海豚科技仿製的數控機床,其原型機就是德瑪吉五軸聯動組合數控機床,造價昂貴,走私價格是1500萬一台,其加工精度就是微米級。
朱濤團隊就是利用那三台寶貴的工業母機,克隆同樣加工精度的數控機床,研發難度降了n級。
不過王勇還不敢得意忘形,因為許多關鍵材料還得進口,這個問題不解決,還不能說中國真正達到了歐美同類水平。
材料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這個方面沒有捷徑可走,只有砸下巨資搞研發。
材料這個方面,王勇夫婦已經有了考慮,自身只研究比較前沿的材料科技,比如石墨烯材料,碳纖維材料等等。
在金屬材料工業領域,因為投資大、周期長,技術要求高,還很佔地方,不適合海豚科技獨自研發。
等公司有錢之後,他們打算與國內的相關研究機構合作研發,或由海豚科技出資委託研發。
這種模式在國內已有出現,相信那些窮得揭不開鍋的研究所會同意與海豚科技合作的。
早在三個月前,莫清影從美國回來的時候,王勇就交給了宋慶偉與朱濤倆人一個研究任務。
研製智能家居系統的主控電腦。
一開始宋慶偉覺得很容易,在主控電腦的主體研製上確實很容易,他們兩支團隊只用了十天就設計出來了。
哪知道在語音智能識別度這一個難題上就被卡住了。
用戶用語音控制開電視、開窗簾、調燈光明暗,這些簡單的操控指令,看起來不難,可實際上要讓電腦讀懂用戶的口語意思卻非常難。
在這個上面,他們走入了常識性的誤區,一個勁在人工智能技術上想辦法,也就是深度研究模糊識別技術。
也有過多次成功識別的情況,這就像打激素一樣,深深的刺激了這幫科研狗,讓他們在這個誤區上越走越遠。
兩個月的時間過去,在一些不太正規的口語識別上,還是不過關。
這下就卡殼了,要知道世上的人,口語千奇百怪,這個識別率不達到百分之百就代表不成熟。
怎麼辦?他們兩支團隊上百號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最後還是一個剛進公司不久的菜鳥,大膽的提了一個笨辦法。
採用兩種識別方法,一種公眾場合的,採用如今的模糊識別技術已經能對付正規的口語指令。
還有一種是私人家庭的,採用用戶自己口語錄製的辦法,建立一個特別的指令數據庫,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雖說還是沒有達到百分之百的識別率,但是也能得到用戶的理解了,基本可以實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