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仍然忙碌,也為兒子明經常生病發愁。明一出生就是個瘦弱的孩子,免疫力低下,經常感冒發燒,哮喘厭食。明從小受到重視,家人呵護備至,唯一的男孩嘛!俗話說:偏吃的不胖,偏染的不上。你越上心,他越生病。父母四處求醫,南北二京跑遍了,藥吃了不少,藥鍋子不倒,但是收效甚微。後來一次偶然機會,有人介紹一個偏方,說:「偏方能治明的病,不妨試一試。」偏方是:將新鮮的雞內金洗淨焙乾磨碎,再配上茅房裏的蛆蟲,同樣洗淨晾乾研末,兩種東西搭配,每日十克,開水沖服兩次,服用半年。母親對父親說:「偏方也能治病,試一試吧。」父親說:「新鮮的雞內金可以去燒雞店買,茅房的蛆蟲怎麼辦?」母親說:「只要你同意,具體勞作過程,你不用管。」
中藥店本來有賣雞內金的,可是母親要絕對按照偏方去做,隔兩三天就去燒雞店買新鮮的雞內金,回家洗乾淨焙乾。偏方中特別指出要用茅坑裏生的蛆,這東西沒賣的,母親自己去茅廁撈。
過去城市的茅廁是用磚頭壘牆,露天,面積有兩三平米,中間是埋在土裏的一口缸,缸口上搭兩塊石板就是茅坑。
夏天茅廁里蒼蠅很多,蒼蠅在糞便上滋生蛹蛆。天氣越炎熱繁殖越快。母親往往在午飯後,拎着小桶拿着笊籬去茅廁,看着茅坑裏蠕動的白蛆,母親小心地下笊籬,耐心地一下下地撈。太陽當頭火辣辣地曬着,綠頭蒼蠅在身上飛來飛去,糞便臭烘烘的。母親頭上的汗水順着頭髮往下滴落,衣衫濕透了。她噁心嘔吐,一陣一陣頭暈目眩。可是想到兒子的病,想到蛆是治病的藥,她忘掉了身處何地。無暇顧及周圍的一切,眼睛盯着蠕動的白蛆,惡臭撲鼻,她屏住呼吸, 趴在茅坑邊上伸直胳膊一下一下地撈……
為了多備些干蛆冬天使用,她到一戶近鄰家,找到那家妯娌二人,說明想去她家撈蛆蟲的事情,老大說:「大夏天趴在茅坑邊噁心不?聽個偏方你就認真啦?」母親說:「明吃過很多藥不管用,用偏方試試吧,雞內金吃了助消化,蛹蛆髒,洗乾淨,沒有毒。」老二說:「看着明長得像黃豆芽一樣是可憐,可是你不想一想自己,大夏天的,臭味熏得頭暈目眩,中了暑,一頭栽到茅坑裏,咋辦?」母親說:「看着一個病孩子,想着他是李家的獨苗,我顧不得自己了。」她倆說:「你找個傭人來干!」母親搖搖頭:「我是救子心切,人家不沾親帶故,幹這等骯髒的活兒,強人所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吧。」妯娌倆聽了很受感動,她家的茅廁在房後山,她們答應,等母親提着小桶來的時候,她倆就站在離茅廁不遠的樹蔭下,替她放風,以防有人冒然入廁。
母親在茅廁撈蛆蟲後,拿回家直接放在後院,不敢讓別人看見,噁心人。然後用水洗乾淨,再用開水燙,不燙死蛆蟲到處爬呀!之後攤在竹蓆子上晾曬,干透了再用石臼搗成粉。這一系列的活都是母親自己干,她怕別人看見,嫌骯髒,更怕明知道了,他來個堅決不吃,豈不前功盡棄?
母親把三個漂亮的瓷罐放在擱板上,一個罐子裏是雞內金粉,一個罐子裏是蛆蟲粉,一個罐子裏是白糖。每天母親用一個小勺從三個小罐里各舀一勺,放在小瓷杯子裏,用開水沖至小半杯,讓明喝下,一日三次。每天吃「藥」,明有時候不想吃,不耐煩地問:「這是什麼藥?怎麼有腥味?」母親說:「這是最最貴重的藥。是藥都有味,冬蟲夏草用開水沖,就有腥味。」母親小心哄着明喝半年「藥」,他的病奇蹟般地好了。雞內金開胃消食,蛹蛆是高蛋白,也許這個偏方真管用,也許母親的大愛感動了上蒼,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吧。
在母親精心調養下,明身體慢慢健壯起來。個子長高許多,膚色由黃變白,大眼睛炯炯有神,一掃病容,摘掉「黃豆芽」的帽子,長成一個英俊少年。
大姐英十七歲,已到婚嫁的年齡。她身高一米七五,個子高,對象不好找。媒人介紹幾位,都因身高不般配沒成。後來介紹城東的一家,家境一般,弟兄三人,這人排行老二,他老實本分,長相不錯,高高的個子,與大姐的身高長相般配。父母和英商量,英考慮兩人般配很重要,於是同意訂親。英沒有少給後娘下絆子,沒有少在奶奶面前告狀。給英操辦嫁妝的時候,母親跑前跑後,總想好上加好。有人勸:「對英差不多就行了,何必事無巨細太操心,她沒有把你當親娘,對她再好,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母親不計前嫌,她說:「俗話說,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她爹的面子吧。怎麼說我比她大一輩兒,大人就是大忍,過去的不恭不敬隨風颳跑了。」母親給英置辦上好的嫁妝,英每日高高興興不再找茬。英的嫁衣都是母親一針一線縫製,繡着各樣花鳥,母親累得瘦了一圈。英結婚那天,送嫁妝的隊伍浩浩蕩蕩,煞是風光。英婚後,逢年過節母親總要派人送錢送物,以彌補男方家境不濟。
哥哥十五歲和閆家四姑娘結婚,閆氏十七歲。男女雙方家長選定吉日舉行結婚大典。哥哥的婚服是母親精心裁剪縫製,送給新媳婦上轎的鳳冠霞披更是母親獨特設計描繪刺繡。婚禮那天,新郎新娘的婚服吸引了賓朋,紛紛讚嘆:「衣服華麗時尚,繡的花鳥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請哪兒的能工巧匠做的?」「咦,是婆婆親手做的,能工巧匠比不上,那上着心勁呢!」在人們的讚嘆聲中,婚禮熱熱鬧鬧舉行了。
母親二十幾歲就當上婆婆。她知道多一重身份,多一重責任,多幾分矛盾。母親深受封建禮教的傷害,深知做媳婦的難處,她決心要做一個開明、寬容、慈祥的婆婆。
剛到婆家,嫂嫂面對年齡相差不多的五個小姑,相處中難免有磕碰。小姑們常到她房間玩耍,擺弄她的東西。陪嫁的物件,自然都是比較貴重的。有一次,四姐獨自到嫂子屋裏玩,她拿起嫂嫂放在梳妝枱上的玉鐲,左看看,右看看,再戴在手上比試比試,一個不小心掉在地上,碎了。四姐不知所措,害怕地哭起來,幾個姐姐聽見哭聲,趕快跑去看,一會兒就吵起來。三個小姑一條戰線,嫂子並沒有說什麼,感覺委屈,且寡不敵眾,也抹起眼淚。母親聽到吵鬧聲,急忙走到嫂子房間,看到四個人怒目相視,母親問明原因,趕忙把三個女兒勸走。拉着嫂子的手,親切地勸慰:「別跟他們一般見識,她們總是比你小几歲,來個高姿態。」過了幾天,母親在首飾店買了一副漂亮的玉鐲,悄悄送到嫂子房間,親手給她戴上。母親這樣做,一來是安撫嫂子,二來不讓小姑子們看見嫉妒。
哥嫂結婚第二年,生了一個男孩,全家非常高興,取名金鎖,自然是金子一樣珍貴。我父親升級為爺爺,下班回家抱一抱孫子是他最大的樂事,一家人和和睦睦盡享天倫。
五姐五歲的時候,母親生了第二個孩子,一看又是女孩,取名滿,意思是女孩子太多了太滿了,這個女孩子就是我。
自古婆媳關係難處理,幾乎是家家難念的一本經。母親理解:媳婦剛到婆婆家是外人,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群體,在一個屋檐下住着,天天柴米油鹽相對着,一個鍋里掄勺子,哪兒能沒有一點兒磕碰?沒有雞毛蒜皮的矛盾呢?當婆婆的寬容寬容就過去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嫂子懂得:媳婦不是婆生的,自己沒有像親娘一樣對待婆婆,對婆婆不要期望值太高,有個言差語錯忍一忍就過去了。俗話說:兩好合一好,烙子熱了,烙得餅也好。母親和嫂子出生在兩個迥然不同的家庭,有些事情想法不同,觀點不同,處理問題的方法不同。但是他們能夠換位思考,互相理解,兩人一樣地通情達理。母親處理家務矛盾入情入理,讓人心服口服。她經常給女兒們講「小姑賢」的故事。背過身又跟媳婦講「嫂娘比母」的道理。
母親和嫂子關係十分融洽,受到親戚朋友誇獎,街坊鄰居羨慕,有人說:「誰家婆媳關係處不好,去李家取經,一學就靈。關鍵是婆媳雙方都是高姿態。」
嫂子長得個子不高,貌相一般,眼睛不大晶晶亮,她的眼睛會說話,眼神甚至比語言更能表達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她腦子聰明靈活,應變能力強,教養良好。她有親娘,有姨娘,姊妹兄弟眾多,家裏矛盾多,是非多,變故多。她在紛爭的環境中長大,懂事早,成熟早,善於化解矛盾處理矛盾。
嫂子摸樣長得極像他的父親,大眾化。辦事也像他父親,精明。她父親人稱閆老大,不僅他在家排行老大,更是他買賣做得大,他是華北一帶有名的「糧王」。閆老闆有四個女兒,四女兒就是他的翻版,令他十分喜愛。他不叫女兒名字,暱稱四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