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魏良卿之子 由於本人要換工作,這本書可能就此停更。下面寫一點關於本書的感受 新

    本來作者是沒有想過要寫書的,因為知道自己的文筆不行。筆神閣 bishenge.com之所以寫這書也是因為看到現在的作者把歷史寫的太不象話了,因此才想要表達一下自己的想法。

    對於本書以後的情節,想來大家從現在的情節也能推斷出來。只不過每個人寫的書可能都會帶點自己的處事方法,當然大神們除外,人家可能已經能輕鬆的駕馭故事的情節了,因此不用帶一點自己在現實中的為人處事方法。但作者不行,做為小白作者,這一點是特別的嚴重的。

    由於作者在現實中是個很不喜歡麻煩的人,特別是對於象明末那種社會背景下,文官們拼命的給別人扣帽子,作者如果在現實中看到這種事的態度那就是能躲多遠就躲多遠。

    因此,作者對於本書情節的安排那就是在打贏了與泰西人的戰爭後,利用勝利的餘威徹底的佔據台灣,並招降海盜劉香。至於鄭芝龍從性格上來講,他是不會投靠在台灣的閹黨的。畢竟在當時來說,儘管閹黨和廠衛們打贏了與泰西人的戰爭,並徹底的佔據了台灣,但總體來主,閹黨的勢力與大明比還是小得多。

    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會與閹黨的台灣進行交易,畢竟閹黨的台灣在武器方面是比較先進的。但他就可能走的道路還是走歷史上的路,走被明朝招安的路。但這樣對於魏希孟他們來說也是個好結果,畢竟他們能通過鄭家在大明辦很多的事,比如採購物資,招納遊民等等。

    但這條路也是如國共兩黨的關係一樣,時而合作,時而爭鬥。之所以這樣,一是因為鄭芝龍與劉香的關係,二是因為雙方各自的勢力離得太近,而又互不服氣,這樣雙方就會發生爭鬥,甚至是戰爭。

    但雙方又互相需要對方,鄭家需要閹黨的武器來提高自己的戰鬥力,又需要閹黨的玻璃來倒賣到大明來掙錢。而閹黨呢?前面我已經說過了,他們需要鄭家的關係來和大明打交道,無論是他們發展壯大需要的人力還是物資,鄭家都能提供很大的幫助。

    因此,雙方是既爭鬥,又合作的關係。這樣魏希孟利用這段時間在台灣大力推行教育,把現在的數理化知識完全複製給台灣的下一代。即使崇禎皇帝的大明已經亡國的情況下,他們也不參與,而是埋頭發展自己。

    當然他們的這種不參與也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魏希孟儘管在崇禎皇帝當政的這些年中培養了閹黨的下一代們,但時間還短,台灣的科學知識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高出當時世界一大塊的成績,在這種情況下,冒然參與清軍與明軍,順軍,大西軍這些勢力的亂戰中,可能會使他艱難培養出來的這些人才過多的死於戰爭中,這對於他以後的崛起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是,當時大明的那些人也不會讓他們參與,甚至如果他們冒然參與的話,明軍可能會不顧清軍的威脅轉而與他們作戰。畢竟從他們逃到台灣後,大明的一切權力都落到了東林黨手裏。這時清明兩方都有大量的東林黨人,而明軍方面更是由東林黨人當家做主的。這些人做別的不行,內鬥可是一流的。

    在東林黨人看來,閹黨可是要比清軍更可恨。畢竟清軍要的是天下,而大明的天下又不是他們的,而是朱家的,他們只是出於道義來作戰。而閹黨要的可就是他們家裏的錢財了,無論是商稅或者是海關稅,哪一個不是從他們腰包里向處掏的。

    基於以上的原因,作者安排的情節那就是等南明的勢力徹底的被清軍消滅後,最次也要等到南明在大陸的勢力已經完全失守的情況下再介入。

    至於逃到緬甸的永曆皇帝,如果以後在閹黨這些人得天下的後,永曆皇帝還活着的話,只能做一個普通人,不會對他有一點優待的。

    另一方面,這時攻入大陸對於魏希孟的閹黨勢力來說有兩點好處:一是,經過近三十年的消化,閹黨的這代人已經完全吸收了後世的科學知識,並且已經能造出先進的槍炮甚至是汽車,因此他們的戰鬥力完全可以輕鬆碾壓清軍,無論是滿八旗或者是漢軍旗,更不要說綠營了。

    二是,由於這時清軍已經完全佔領了全國,已經沒有什麼自我標榜的東林正人君子了,這樣他們可以很輕鬆的應對關於輿論方面的問題。至於剩下的那就是比誰的拳頭大了,這方面還有誰能比得上裝備了近代槍炮而且有近代的指揮體系的的閹黨的軍隊呢?

    當然,為了避免已經受過後世教育的這些軍人們死得過多,他們也會採用如清軍一樣的方法,不過清軍招募的是漢軍旗以及利用投降的明軍作綠營。

    而他們則在攻入大陸時先佔據福建廣東兩省,然後在兩省招募軍隊,並給予這些軍隊如台灣軍隊一樣的待遇,只不過由於這些人可能會混入士紳們的人或者是清軍的人,因此給他們配備的武器就是隧發槍和用鐵模法鑄造的大炮。

    在作戰時,也如清軍的作戰方法,滿八旗壓陣,漢軍旗和綠營主攻。只不過換成他們就是新招募的當地軍隊主攻,而台灣來的軍隊壓陣。

    當然,在進入兩省時,與士紳們的一場明爭暗鬥那是少不了的,甚至因此而死的人比他們與清軍作戰死的人還要多。畢竟與清軍作戰時由於他們的武器過於先進,清軍根本不能給他們多大的威脅,而與士紳們爭鬥就不一樣了。士紳們都是當地的地頭蛇,暗地下手的情況下可能會有很多人中招。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拉攏當地的窮人就成了唯一能用的方法,而且這些在當地招募的軍隊也是來自於此。不但要給他們台灣軍人的待遇,而且還要給他們台灣人的待遇,那就是只要參軍,不但要在土地和稅收方面給予優待,子女更是免費入學,從而使得這些本來在當地最底層的窮人,一下子取得比士紳們更好的待遇。

    而且這些人在以後的日子裏,也會成功的卡位,畢竟在當時只有他們的子女才能得到台灣的教育,而以後官員選拔則主要考的就是這些東西。因此,這些最早投靠閹黨的人在閹黨取得全國政權後,會成為台灣人之下全國其他人之上的地位。

    至於當地的士紳們,則由於失去了掌握權力的機會從而徹底失勢。當然,看到這個結果的士紳們肯定會與閹党進行殊死的搏鬥,他們會與清軍合起伙來如對待李自成一樣來對付閹黨的人。當然,由於雙方的武器相差太過於懸殊,再加上閹黨在當地拉攏的窮人的幫助,這場爭鬥最終閹黨會取得全面的勝利。

    李自成為何會失敗,沒有根據地是一個表面的原因,而深層的原因就是他雖然打倒了地主士紳,但他其實並沒有把窮人們拉攏到他這邊。因此,在立了一個強大的敵人後,卻沒有自己的盟友,他不失敗那也不科學。

    可能他認為他給農民們分了地,農民們就應該支持他,但他沒想到的是,這些還不夠,畢竟那些土地士紳們隨時都會奪走。你要想讓人家冒着被殺的危險來為你作戰,那你就得給人家足夠的好處。李自成顯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因此他失敗了。

    而魏希孟不一樣,他可是深知這個問題的,從而他會給這些選擇跟着他們幹的人足夠多的好處,而且這個好處不但是自己能享受得到,連後代都能享受。

    魏希孟領導的閹黨就用這種方法來逐步在全國推進,儘管士紳們與清軍合起伙來勢力很大,但他們在拉攏了窮人後勢力也不小,而且他們的武器比清軍要先進得多,因此最終他們將獲得全國的政權,而在明朝無比強大的士紳們則徹底的走向了沒落。

    對於清朝的統治者滿人,作者不會選擇如其他的作者一樣,要麼把他們殺光,要麼把他們逼入絕境,然後也是死。作者還是那個觀點,每個人都有活着的權力,滿人也一樣。清軍入關在作者看來並不是滿人做得有多好,而是大明出了專門給對手幫忙的崇禎皇帝,賣國和給清軍幫忙的東林黨人,他們君臣同心協力的賣大明,這才使得清軍入關。

    作者對於滿人的處置那就是多爾滾要投降,這一點不難辦到。畢竟他是個聰明人,在雙方巨大的戰鬥力差距面前,與其白白送死,不如投降。

    然後作者就把他們滿人全部送到澳洲去,至於他們在澳洲是被後來去的英國人給消滅了,或者是把英國人給打敗了,那就是他們的事了。如果他們打敗了英國人,在澳洲建立了新大清,那閹黨也樂觀其成。其實就以清初幾位執政者的能力來看,他們實現這個目標也不難。

    至於以後的情節,那就是閹黨徹底佔領全國後,然後向全世界擴張,在亞洲把俄國人趕回歐洲去,在美洲,把英國人、西班牙和葡萄牙也攆回歐洲,至於東南亞那是肯定要佔領的。而在西亞,則支持奧斯曼帝國把歐洲人擋在亞洲以外。在非洲則佔據一部分地盤,把當地的黑人聚集起來,支持他們建國。然後在北非也支持當地人把歐洲人的爪子給打回去,從而建立一個跨大洲的大帝國。從而把中國人和白人在後世的命運徹底給翻過來。

    寫到這裏,再說說袁大都督的問題。我前面說過了,袁大都督極有可能是清軍蠻子城的人,除了前面說的理由外,還可以從他提升的渠道上來說。

    我們都知道,袁大都督是廣東東莞人,而且科考成績也不突出,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東林黨人或者是其他的勢力都不會看上他。如果他是個正常的明朝官吏,他的一生很可能就在縣令這個位置上度過了。

    但我們都知道袁大都督不想這樣過,從他的一生經歷我們就可以看出他一直在想盡辦法來向上爬。那麼在當時想向上爬最有效的辦法那就是成為東林黨人,畢竟那時東林黨人的勢力最大,但他的文采以及他的出身地使得東林黨人根本不願意接納他。

    在這種情況下,他就自請去了遼東。我們都知道他是在遼東通過孫承宗才爬了上去的。但孫承宗是那麼好接近的嗎?畢竟就我們現在所知的茅元儀、孫元化等人當時也在遼東,這些人並沒有得到孫承宗的重用,反而是袁大都督得到了重用。要知道三人都不是東林黨人,而作為東林黨人的孫承宗雖然比其他的東林黨人實務能力要強一些,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不會去提拔非東林的人。

    但袁大都督確實是個例外,你要說孫承宗比較欣賞他從而提拔他的話,但他個提拔在京的東林大佬們也都持支持態度。這就比較令人意外了。要知道當時的吏部尚書可是非東林不提拔的趙南星,但即使這個趙南星也同意也袁大都督的提拔。

    這裏面就比較耐人尋味了,袁大都督先前的職位只是個縣令,根本沒有資源去運作來讓東林黨的所有大佬都同意全的認命,至於孫承宗的面子也沒有那麼大,特別袁大都督不是東林黨這個事,連趙南星這一關都過不去。而唯一有能力運作這個事的就只有晉商。

    但晉商為什麼要幫他呢?人家又不認識他,而且他又不會給人家帶來生意。那剩下的一個有這樣能力運作的就是清朝的蠻子城了。畢竟只有他們才能說得動晉商,而如果晉商的人出面的話,無論是把袁大都督引見給孫承宗或者是讓北京城裏的東林大佬們同意他的提拔這都是很輕鬆的事。

    當然,這些都是作者自己的猜測,並沒有證據,作者所作的也就只是如破案一樣的推斷,但作者還是那句話,作者相信人性,而不是如歷史記載的那樣干吧吧的如一個機械人。


    下面再說說我們現在的歷史上把袁大都督寫成了一個名將。但他真是名將嗎?

    我們就從《孫子兵法》對於知兵的將軍的評價標準,那就是五點:智、信、仁、勇、嚴。

    先說智,我們現在看到袁大都督的作戰方法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死守不出,這還能叫智嗎?這個方法可以是就是傻子都會做。而孫子兵法中的守,是要做到守中有攻,畢竟兩軍作戰要以正合,以奇勝。但袁大都督奇兵在哪呢?可以說他根本就沒有奇兵,他的策略就只有一點,所有人死守。所以說智這個字,他根本就不配。

    再說信,這一點我都不用多說,是個中學生都知道,他忽悠崇禎皇帝五年還遼的事,他連皇帝都敢這樣瞎忽悠,更不要說其他人了。所有說信這個字和袁大都督一點邊都不沾。

    第三我們就說說仁,這一點也和他沒有關係,畢竟袁大都督在還是孫承過手下一個小官時,就因為一件吃空餉的事把一個與建奴作戰十分勇猛的武將給擅自給殺了,但即使最稱讚他的人也要承認一件事,那就是在吃空餉這件事上,他袁大都督比其他人更過分。要不然,他也不會竟然一年要五百多萬兩白銀的軍餉。

    是,孫承宗時也要了這麼多的軍餉,但人家孫承宗要這麼多軍餉不但要修寧遠城,還要給關軍軍配備軍馬和武器,而袁大都督要這麼多軍餉幹了什麼呢?當時寧遠城已經修好了,武器馬匹也都已經配齊了,他還是要這麼多錢,這樣的吃法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至於第四點勇,那就更和他沒關係了,他是個文官,根本談不上勇,而且還是個只會守城的文官,可以說勇這個字離他有十萬八千里遠。

    第五點是嚴,人家袁大都督的嚴那是對別人,他自己都私自和後金講和,並且在他去遼東後,後金的瀋陽糧價直接就降了一半,從二兩降到了一兩,比北京城都便宜一半還要多。而這些糧食卻是崇禎皇帝省吃儉用,連災民都不顧了給他運來的,他就這樣給他人家後金。所以說這個嚴字用到他身上那是對這個字的侮辱。

    因此,從上面五點來看,作為一個將軍最基本的五點他一點都沒有,可以說做為將軍他都不合格,談何名將呢?

    這時,可能有些支持他的人又會說他是個帥,不是將了。但我們再看看《孫子兵法》中對帥的要求。

    孫子兵法云: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這裏說的知兵之將應該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帥了,畢竟這個將要直接對國家負責了,這個級別只能是帥了。

    因此,帥要做到為民考慮,為國考慮了,這一點連孫承宗都沒有做到。畢竟孫承宗制定的遼東策略一步步的向前修城,不說這個策略管不管用,但這個方法那是最費錢的,這個是應該沒有爭議的。

    但孫承宗作為天啟皇帝的老師,他應該知道天啟朝時大明朝廷一年的收入情況的,那是根本就沒有力量支撐這樣的策略,但人家不管,人家就用這樣的策略,這樣的人還能叫帥嗎?

    而孫承宗明知道天啟皇帝為了給他的遼東策略籌錢,讓魏忠賢收商稅,但他卻是一邊要錢,一邊反對收商稅,甚至因此選擇沒有天啟皇帝的命令就帶關寧軍進關要逼天啟皇帝抓魏忠賢。他這不是耍天啟皇帝嗎?

    所以,儘管孫承宗在明史中的形象是東林黨中最好的,但他與天啟皇帝其實還不是一條心,甚至說他也不是全為了國,也是有很大私心的。

    因此,連孫承宗都不算知兵的帥,更不要說比他還要差的袁大都督了。

    當然,我們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把袁大都督當成了明朝的將和帥來說的,但如果我們反過來把他當成後金的人來看,他就真的是知兵的名將了。只不過他做這些事時是他自己作的決定還是聽皇太極的指揮,那咱們就不知道了。

    從後金也就是大清的角度來看,當袁大都督上任時,他們面臨的局面雖然說比天啟皇帝時已經好了點,畢竟不用再餓死人了。但也是非常的險惡的。

    在他們西面是林丹漢這個他們的世仇,東面是死守的朝鮮,南面是袁大都督的關寧防線,背後還有東江的毛文龍時不時的給他們來一小刀。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無論想突破哪一方幾乎都是不可能的。畢竟你要攻林丹漢,那大明的關寧軍可能就會在後面進攻,而且東江的毛文龍也會趁機搗亂。進攻其他方面也一樣,後面的敵人會趁機上來咬幾口。造成的局面就是皇太極根本不敢動,否則的話,他們就會受到損失。

    畢竟他不動的話,這幾方也不敢亂動。但這樣的局面就是一個困死的局面,是皇太極必須要打破的。這個時候,袁大都督出手了,他首先把大明從後方運來的糧食通過已經投靠後金的蒙古人送給了皇太極,使得皇太極無論想怎麼做戰,糧草方面是不再缺了。

    緊接着,人家跑到了東江,斬了毛文龍,這還不是最厲害的,畢竟你斬了毛文龍,任命個其他人也行,只要他們東江還能繼續如一個拳頭一樣,隨時根據情報向後金動手也行。但人家袁大都督斬了毛文龍後,直接把東江安排成了三權並立的局面,這就使得東江的三個勢力互相不服氣,從而互相爭鬥,而再也沒有向外進攻的能力了。

    這樣一來,後金的後背就徹底安全起來,皇太極立即利用這個時機拿着大明給他提供的糧草,一舉打敗了林丹漢,徹底收復了蒙古。然後返回來進攻朝鮮,把朝鮮變成了後金的根據地。

    而此時的東江,三方的爭鬥也到了白熱化,東江三礦徒也就是後來大清的三順王被逼到了山東,而從後金反正過來的劉黑塔無奈之下再次投降了後金,只剩下黃龍在東江了。

    而此時的袁大都督利用他薊遼總督的權力把原來在薊州的軍隊調走了一萬精兵,而薊州本來的軍隊按編制是兩萬人,但現在由於吃空餉的緣故也就只剩下一萬二千多人,這一萬人一被調走,薊州這個軍事重鎮就只剩下了二千人的殘兵,這等於徹底把京城的門戶給打開了。

    於是皇太極直接殺入大明,攻陷薊州也就是很容易的事了。然後他再把和他做對的趙率教給派出來去京城勤王,然後皇太極則派兵等在趙率教的行軍路線上,從而在趙率教軍人困馬乏時一舉把趙的人馬全部剿滅。

    最後,袁大都督到了北京城下,再把滿桂給射傷,從而使滿桂因此而戰死,最後皇太極在回去後,找了個機會把東江的黃龍徹底的給平了。

    這樣,大清在一年前還是處在滅亡的邊緣上,僅僅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在袁大都督的配合下,反而是消滅了蒙古,朝鮮,東江三方的勢力,而且還攻入了大明,把大明京畿一帶禍害了一遍,使得大明因此受到了重創。而大清則可以隨時攻入大明,徹底扭轉了大清的國勢。

    因此,從大清的角度來講,袁大都督是知兵的名將。袁大都督的功勞那也是無人能比的,至於後來大清建立後,為袁大都督修廟,修紀念館紀念園也就可以理解了。至於袁大都督的後人,直接升為上三旗的滿人也是沒有問題的。

    因此,從這一點上講,清修的《明史》記載袁大都督是名將也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這個名將是大清的名將,只不過這樣記載不符合儒家的傳統,從而改成大明的名將了。

    當然,我說了這麼多,可能那些史學家或者是有些作者就可能會說我沒有證據,畢竟人家有史書可以證明。

    那我們現在就說說史書的問題,我前面說過,儒家本來就有改寫史書的傳統。即使我們現在普遍認為最可信的《史記》根據現在的有些出土文物也發現有做假的地方,更不說以後的史書了。

    這一點,我們從儒家把《詩經》改成他們儒家的經典就能看出來。畢竟《詩經》中的很多詩在做的時候,可以說孔子還有幾百年才能出生的。但人家儒家的大儒們就把《詩經》記載成了他們儒家的經典,並給了《詩經》很多儒家的解釋,儘管這些解釋有很多都比較牽強附會,但幾千年來我們就是這樣學《詩經》的。

    至於四書五經中《周易》也是很早就成書了,但也被儒家作為他們的經典,然後加上他們的解釋成了現在我們知道的儒家經典。

    象這樣的做法,和我們現在直接把別人的論文抄來當成自己的有什麼兩樣呢?甚至於按自己的意願改史書這樣的事,現在我們還能看到。比如說台灣的民進黨不就在按他們的意願來改寫史書嗎?

    甚至於國民黨的馬英九在接受採訪時,也直接把民進黨的觀點給搬了出來,說什麼台灣在1684年才第一次併入中國的版圖,注意他說的是併入,好像是中國去侵略台灣一樣。真是一丘之貉,什麼東西。

    我不知道他這樣說把漢朝時的去台灣的那些人當成了什麼?把三國時做為東吳的孫權直接派將軍去台灣當成了什麼?把隋唐時的台灣當成什麼?把宋時的台灣看作了什麼?還有明成祖直接設立台灣府又成了什麼呢??

    但有一點可以相信,如果現在也如古代那樣閉塞,幾百年後甚至不用幾百年後,台灣人就再也不相信他們是從大陸過去的,甚至會相信他們是日本人的後裔了。

    台灣人的歷史是這樣的,可以隨意根據民進黨的意願來修改,那清修《明史》專家們怎麼能證明不是清朝的皇帝根據自己的意願來修改的呢?況且寫一個《明史》竟然從順治皇帝一直寫到了乾隆皇帝,耗時一百五十多年。我想就清朝那些文官的水平,這一百五十多年,能修出一百五十多本《明史》了吧!



  
相關:    學霸的星辰大海  長生天闕  美漫從超人開始  陰陽石  變聲大佬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重生魏良卿之子由於本人要換工作,這本書可能就此停更。下面寫一點關於本書的感受 新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56s 4.0612MB

搜"重生魏良卿之子"
360搜"重生魏良卿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