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趙丹收到李牧的這份奏章之時,他的心中多少有幾分驚訝。
以及反思。
「這麼說來,是寡人太過樂觀了一些嗎?」
對於現在的趙國來說,滅齊之戰無疑是最為關鍵的,所以趙丹在沉吟半晌之後,便命人召集諸位龍台重臣,召開了一場軍事會議。
在這次會議之上,趙丹傳閱了這份奏章,然後問道:「以諸卿之見,此事應當如何決定?」
眾臣在得知了李牧的這份奏章之後,表情各異。
趙勝沉吟片刻,隨後開口說道:「大王,臣以為大都督向來不會無的放矢,既然其提出了這樣的請求,那麼想必在高宛城的戰局之中或許遇到了一些麻煩。若是能夠出一支偏師相助的話,確實是能夠對我軍主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趙勝的想法其實很簡單,現在的趙國說真的不缺這一支偏師的兵馬,無論是五萬還是十萬,趙國都能夠在半個月之內迅速的徵集起來並且調往前線。
只要能夠安安穩穩的拿下齊國,那麼多調動一些兵力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更何況李牧現在風頭正勁,趙勝也不想因為這樣的事情去得罪李牧。
但有人的想法和趙勝並不一樣。
只見廉頗大將軍聲若洪鐘的開口說道:「大王,老臣以為李牧大都督此言,未免有些言過其實。齊國人老臣可是很清楚的,其戰鬥力看似強大,其實相當一般!如今這高宛城拿不下來,也未必就真的是什麼將士們過於驕傲自滿,或許另有原因!若是大王願意給老臣機會,那麼老臣必定能夠攻破高宛拿下臨淄,擒齊王建奉於大王的面前!」
廉頗的這番話一說出來,就連趙丹都忍不住驚訝了一下。
看得出來,這位大將軍的求戰欲望還真的是非常旺盛啊。
想想的話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廉頗想來就是以暴打齊國而著稱,這一次出征不讓廉頗作為主將,顯然這位老將嘴裏不說,心中還是有意見的。
鑑於趙丹一直以來的威信,如果不出這回事的話,那麼估計廉頗也不會多說什麼,但是現在既然有機會能夠爭取一下,廉頗自然也就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不過這樣一來,廉頗顯然就要得罪李牧了。
但老將軍其實並不在意這一點。
因為李牧成長得實在是太快了。
八年前,廉頗覺得李牧應該會是下一代的趙國名將。
五年前,廉頗覺得李牧可能很快就能夠出頭,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
三年前,廉頗已經將李牧看做是和自己一個等級的名將了。
到了現在,廉頗覺得李牧甚至都能夠挑戰自己的地位了!
廉頗其實並不擔心龐煖和劇辛,因為這兩人的年紀都比廉頗要大,但是戰功卻並沒有廉頗這麼顯赫。
可李牧不同。
隨着李牧的一次又一次勝利,現在趙國的國內為李牧封君的呼籲也是漸漸的高漲了起來。
一旦李牧封君,那麼無論是爵位還是戰功,那都完全和廉頗一般無二。
到那個時候,李牧取代廉頗就完全具備了可能性。
這樣的情況,最快可能會在李牧滅掉齊國之後發生!
廉頗是一個很要強的人,當年被趙奢壓制就已經讓他十分不滿,所以才和藺相如聯手組成同盟,形成了趙國如今兩大派之中的布衣派。
現在眼看臨到老了竟然又要被李牧壓過一頭?這種結果廉頗可接受不了。
而且廉頗自認為自己的資歷放在這裏,就算是最終失敗了,趙丹也不可能會因此把自己怎麼樣,所以這一次可以說是贏了大賺,輸了不賠,完全值得一試。
在場之中的人個個都是人精,所以在短暫的沉默思考之後,自然就已經是將廉頗的想法給猜得八九不離十。
劇辛和趙勝交換了一個眼神,隨後開口道:「大將軍此言差矣,想當年在長平之戰時,坊間也曾有要換將的說法,所幸大王英明最終並沒有換下大將軍,這才有了之後長平之戰的勝利。如今齊國戰局的形勢可是遠勝於當年之長平,又怎可在此時輕易換將,亂了前線軍心?」
「不錯。」趙勝也立刻就說道:「須知當年燕國之所以滅齊失敗,正是因為燕惠王輕信小人,命騎劫替代了樂毅,這才有了安平君在即墨之勝。大王如此英明,想來是不會重蹈燕惠王覆轍的。」
頓了一頓之後,趙勝又繼續說道:「大王,臣以為劇卿領兵有方,又為大王和趙國屢立戰功,大王不如命劇辛統領這支偏師進攻齊國,正好和大都督南北兩相呼應,如此滅齊不難矣!」
在廉頗率先發難之後,趙勝和劇辛也立刻就展開了反擊。
因為這兩個人突然意識到了,這正是將李牧拉攏到自己這一邊的好機會,而且順便還能夠將劇辛推到偏師主將之位上,何樂而不為?
像廉頗這樣的大將軍是絕對不可能給去率領一支偏師給李牧打下手的,但劇辛就可以。
畢竟劇辛這麼多年來在諸多戰爭之中都是出任副將一職,所以劇辛去帶這支偏師完全沒問題,而且還能夠順便撈一些戰功,簡直是再好不過了。
對於趙勝兩人的好算盤,虞信自然也是洞若觀火,當即說道:「大王,臣覺得這大軍調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況且偏師原本就不在計劃之中,若是臨時調動的話還要徵集諸多民夫青壯隨軍,各地的生產也要受到影響,還請大王慎重才是啊。」
虞信當然是站在廉頗一邊的,不過虞信並沒有廉頗這麼直接,而是通過否定掉出偏師的主意來否定李牧,從而達到曲線救國的目標。
雙方展開了十分激烈的爭論。
趙丹敲了敲桌子,沉聲道:「好了,平原君、武信君,汝等也不要吵下去了。這樣吧,諸卿都表個態給寡人看看。」
眾位大臣顯然對於早就已經習以為常,紛紛表明了態度。
希望廉頗取代李牧,反對出一支偏師的有廉頗本人、虞信、李伯。
反對廉頗取代李牧,支持出一支偏師的有趙勝、劇辛。
涇渭分明,完全沒有出乎眾人的意料之外。
除去缺席的李牧和龐煖,還剩下鄭朱和李斯沒有表態。
依照常理來說,應該是鄭朱先開口,但是這一次李斯卻搶先說道:「大王,吾以為如今戰事順利,若是私自更換前線主將確實不妥,不如還是依照大都督的提議,出一支偏師輔助進攻為好。」
李斯這麼一開口,眾位大臣的心中都不約而同的浮現起了一個念頭:「據說大都督在邯鄲之時常常邀請李斯一同飲宴遊獵,看來這兩人的關係果然是非同一般哪。」
票數變成了三比三,所有人的目光轉向了最後一個沒有表態的趙國大臣鄭朱。
鄭朱在趙國之中是比較特殊的一個人,以他的出身來說他似乎應該是公族派的天然支持者,但是一直以來鄭朱都游離在兩派之間,有時候支持這邊有時候支持那邊,倒是讓人捉摸不透。
鄭朱思考了半晌,看了趙丹一眼,然後緩緩的說道:「大王,臣以為大都督多年以來都在草原征戰,麾下多為騎兵。如今初次統帥步兵大軍作戰,有些不適應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鄭朱說到這裏,趙勝和劇辛的臉色就不免有些難看,而廉頗和虞信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喜色。
難道鄭朱要支持換掉李牧?
只見鄭朱接下來說道:「但大都督的指揮才能這麼多年來可是久經考驗,被世人所認同和讚譽的。既然如此,那麼如今在大都督佔據優勢的情況下貿然換將,顯然就頗為不妥。所以臣覺得,還是應該支持大都督的提議,兩路夾攻齊國才是。」
鄭朱的話音一落,大殿之中就是一靜。
趙勝和劇辛轉憂為喜,而廉頗和虞信則臉色凝重。
但是他們還是有最後一絲希望,那就是看趙丹的意思。
只要趙丹一開口,那麼就算是眾人完全一致的意見,那也是可以被推翻的。
沒辦法,趙丹的威望太高,君權太盛,只要一開口,就算是眾臣再如何不滿和反對,也只能捏着鼻子同意。
但廉頗和虞信期待的那一幕並沒有發生。
趙丹環視在場諸臣一眼,隨後開口作出了最終的決定。
「既然如此,那麼就依照李牧大都督所請,由劇卿率領三萬中央軍南下,再徵發淮北、魏、魯故地各郡的郡兵組成一支八萬兵馬,從南方對齊國展開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