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長途跋涉,趙丹終於率領着麾下的二十五萬大軍來到了睢陽城之下,和樂乘率領的十萬趙軍在此會合。
到了這時候,睢陽城之中的趙軍主力已經達到了整整三十五萬人之多。
三十五萬人這個數字咋一聽十分嚇人,但如果考慮到趙國敵人的情況來看的話,其實就並不算是那麼樂觀了。
秦軍已經在八天前攻下了函谷關,如今剛剛來到韓國新鄭,距離睢陽城只有幾天的路程了。
而在另外一邊,魏國和楚國所組成的十五萬聯軍,以及韓國的十五萬主力部隊都已經抵達睢陽城下並紮下大營,和趙軍主力遙遙對峙。
如此一來的話,在睢陽城外暫時就形成了三十萬三國聯軍對三十五萬趙國部隊的情況。
對於這樣的一個機會,趙丹當然是不可能放過的,在簡單的休整了三天之後,已經從樂乘的手中接過了指揮權的廉頗立刻就率領着趙軍主力傾巢而出,對着面前的三國聯軍部隊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意圖在秦**隊到來之前擊潰這三國聯軍,從而爭取到整個戰局的主動權。
但是很顯然,三國聯軍的主將們早就已經料到了這一刻,因此他們根本就沒有任何想要和趙軍對攻的企圖,反而從紮營的第一天開始就已經在自家的營地之外佈下了各種各樣的防禦措施,就是擺出了一副要死守到底的態度。
如果三國聯軍真的敢出兵和趙軍正面相抗的話,趙丹可以非常自信的說,有着廉頗和樂乘這樣的大將,又有這三十五萬南征北戰精銳無比的趙國主力,趙軍絕對是可以一戰把對面的這三十萬土雞瓦狗聯軍們給全部料理掉。
只可惜三國聯軍打定了主意要龜縮不出,在這樣的情況下趙軍也別無他法,只能全線壓上猛攻三國聯軍的營地了。
無論是任何時代,防守總是比進攻要更加容易的,所以即便以趙軍的軍力之強,在猛攻了數日,付出了不小傷亡之後仍舊無法攻破三國聯軍的防線。
而在這個時候,另外一個不妙的消息傳來,秦國人距離睢陽城已經非常接近了。
為了不讓秦國人坐收漁翁之利,於是在廉頗的請求下趙丹做出了決定,暫時放棄對睢陽城外三國聯軍的進攻。
戰局由此進入了對峙形態。
又過了三天之後,十五萬秦軍終於在王齕的率領下浩浩蕩蕩的抵達了睢陽城外,和其他的三國聯軍成功會師。
至此睢陽戰場的態勢再度發生了變化,形成了四國聯軍四十五萬軍隊面對趙國主力三十五萬人的局面。
如此一來,四國聯軍在數量之上不但瞬間反超,而且整整超過了趙國十萬人之多。
在秦軍抵達之後,原本一直龜縮不出的聯軍終於開始變得活躍了,甚至都嘗試着派出一些小部隊,對趙軍的防線發起一些試探性的進攻,想要看看能否獲得什麼成果。
但是趙國主力部隊在過去這麼多年來打出來的戰鬥力自然不是吹的,四國聯軍幾次試探性的進攻通通都給趙國的士兵們毫不費力的打了回去。
如此再三之後,四國聯軍乾脆連這種小股進攻也不進行了,就這麼和趙軍對峙了起來,整個戰場陷入了有些詭異的平靜。
對於四國聯軍這邊來說,他們其實一點都不着急,因為根據事先的計劃,他們還在繼續等待着另外一支非常重要的聯軍部隊,也就是齊國匡梁所率領的十五萬齊軍前來會合。
一旦匡梁所率領的十五萬齊軍能夠及時趕到的話,那到時候五國聯軍加起來就擁有整整六十萬人,即便面對着趙國三十五萬精銳主力也能夠擁有壓倒性的數量優勢。
但是趙國其實也並不着急,因為齊國人想要來到睢陽城,那可一點都不容易,畢竟龐煖已經率領着八萬趙軍趕到河間地了。
和睢陽城這邊清一色的主力部隊不同,龐煖率領的八萬趙軍絕大部分是各郡的郡兵和臨時徵發的青壯,只有一萬從邯鄲抽調的中央軍,說是雜牌部隊也不為過。
但不得不說,龐煖能夠被稱為名將,的確是有其道理的。即便是率領着這樣一支無論是戰鬥力還是數量都和齊軍頗有差距的部隊,龐煖仍舊成功的將齊國人給拖在了河間地。
整整半個月的時間,齊軍在匡梁的率領下對龐煖所把守的陽晉城發動了多次攻擊,但是完全沒有取得任何的突破,被死死的擋在了大野澤北部,無法南下哪怕一步。
而在趙國東北戰場上,十二萬燕軍勢如破竹一路南下,用極快的攻克了包括武遂、中人等城池,佔領了趙國在唐河以北的所有土地,並且進一步渡過唐河包圍了趙國北方重鎮孤城。
對於這一點,趙丹倒不是非常擔心,畢竟這是事先就可以預料到的事情。
而且在顧城之中也是有着劇辛所率領的五萬趙**隊在進行防守,燕國人雖然把顧城給包圍住了,但是趙丹認為以劇辛的能力,至少守住顧城幾個月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齊國無法西進,燕國南下受阻,睢陽城外一片風平浪靜,整個戰爭似乎已經完全陷入了僵局之中。
在趙國睢陽大營里,針對如何解決這個僵局產生了一番十分激烈的爭吵。
一部分趙國將軍認為,現在應該趁着齊國人還沒有前來會合的時候就主動出擊,和面前的四國聯軍真刀真槍的打上一場,只要能夠擊敗睢陽城外的四國聯軍,那麼勝利就是趙國的囊中之物了。
但是也有另外一些趙國將軍對這種看法表示了堅決的反對。
這些反對者們認為不管怎麼說,趙國現在的兵力和戰鬥力無論是在任何一處戰場上都處於劣勢,而睢陽城又是重中之重,一旦出擊被擊敗的話,那麼趙國就完全沒有任何翻身的餘地了。
所以反對者們覺得,趙國現在只需要將現在的局面和維持下去,不讓六國聯軍取得任何進展就行了。
只要能夠再堅守幾個月的時間,等到冬天來臨的時候,六國聯軍肯定承受不住,就會自行退兵了。
這兩種意見在趙國的大營乃至於趙國的高層之中都有各自的支持者,兩派不停的爭吵讓趙丹這個大王也是非常的頭大。
依照慣例,最後還是來問趙丹的意見。
但是這一次,趙丹在思考良久之後,並沒有給出任何意見,只是說道:「武信君才是這一次大軍出征的主將,任何一件和戰爭有關的事情都應該以武信君的命令為最終結果。」
趙丹這一次王駕親征,並不代表着他就要上陣指揮了。恰恰相反,趙丹知道自己雖然是個穿越者,但是對於指揮作戰這樣的事情根本就是一無所知。
趙丹這次其實就是來當一個吉祥物鼓勵一下士氣,打仗這個事情還得讓廉頗這種專業的人來做,畢竟論到打仗的專業程度,現在的趙國之中除了李牧之外,絕對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和廉頗掰手腕了。
至於廉頗也吃過敗仗這件事情,趙丹覺得並不是一件壞事。
贏得越多就越容易驕傲自滿,在經歷過一次失敗之後,廉頗想必肯定會吸取教訓憋着一股氣重新證明自己,這樣的廉頗比起之前那個連戰連捷將天下所有人都不放在眼裏的廉頗要更加的可怕。
廉頗之所以一開始不開口,就是害怕自己的意見和趙丹這個大王的意見衝突,既然趙丹這個大王已經確定了將指揮權徹底的交給廉頗,那麼廉頗自然也就不再客氣,直接作出了決定守住陣地,暫時避戰。
廉頗認為,如今睢陽城外的四國聯軍剛剛會師不久,處於一個士氣正盛的時間段,從氣勢上來說聯軍肯定是要勝過趙國的,畢竟四打一嘛。
但是只要時間慢慢的拖下去,六國聯軍方面的銳氣就會慢慢的減少,而原先心中壓力山大的趙國士兵則會發現對面的敵人看起來多,但實際上根本拿自己無可奈何,這時候趙國士兵的時期自然也就慢慢的起來了。
如此一來雙方之間的士氣此消彼長,趙國獲勝的希望自然大增。
對於廉頗的這個判斷,趙丹表示了無條件的支持。
其實說實話,趙丹的想法和廉頗是一模一樣的,那就是這個時候確實應該避戰。
但是趙丹的出發點和理由又和廉頗完全不同,廉頗是從士氣方面去考慮,而趙丹的理由則純粹是因為一個人,那個此時此刻還遠在千里之外,不知道有沒有進入秦國境內的趙國北方經略使李牧。
趙丹在等待着李牧能夠在關中,在秦國人的腹地搞出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情,而且趙丹對李牧非常的有信心。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