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周正義的書房。
周子瑜將抄好的醫治方案,交給周正義。
周正義看了看:「你跟章小娘子很熟?」
周子瑜愣了一下:「張?父親是說錦兒?」
周正義看長子不像說謊的樣子:「你以前就認識錦兒?」
「是,兒子在終南山的時候,在玉清師叔那裏見過一次。」不知為什麼,周子瑜不想把自己救了錦兒的事告訴父親。
周正義來了興趣:「那你知不知道錦兒的醫術怎樣?」
周子瑜道:「聽說錦兒跟師祖學了三年,又得到師祖的首肯才開了杏林館,養生術一定是學得非常好。至於錦兒的醫術,」周子瑜停頓了一下:
「兒子肩膀所受的傷,軍醫也束手無策,錦兒並沒有親眼所見,只是憑着兩封信,就能調製出治好兒子的傷藥,想必師祖的絕學都傳給錦兒了。」
他的傷就是最好的證明,不是嗎?
周子瑜走到父親面前,半蹲下來:「父親,現在兒子的傷已經完全好了,揮刀射箭都沒有問題。」
周正義伸手捏了捏兒子的肩膀,又拍了幾下,能感覺到手掌下的身體充滿了活力,不禁對自己的醫治也充滿了期待:「錦兒還說了什麼?」
真想聽到長子說,父親,您的傷也可以完好如初。
周子瑜站起身,退到書案外,道:「錦兒說,父親的傷就在杏林館醫治,在那兒靜養三天,再抬回家來養傷。」
不等父親發問,周子瑜又道:「錦兒已經將杏林館旁邊的兩間屋子,樓上樓下重新收拾,辟成醫館,後院有幾間空房,再收拾一下就可以住人。
兒子正想帶幾個人帶些物品過去,父親養傷的時候,方便兒子照顧您。」
周正義點點頭:「也好,在家裏的話,進進出出的人太多,你母親又是個愛熱鬧的人,我治傷的事,暫時先不要告訴你母親。」
周正義是個做事乾脆利落的人,一旦了解了自己的傷如何治,就不再問,轉而提起長子的親事:
「子瑜,過了年,你也二十歲了,也到了該成家立業的時候了。你自己有什麼打算沒有?」
當年,玉清師叔帶着周子瑜跟周正義匯合之後,周正義熟讀兵法,幹練老道,一直在李淵座下當先鋒。周子瑜則和玉清師叔一起跟着秦王去鎮壓叛亂收編義軍。
父子倆在一起碰面的機會都少,偶爾交談,都是公事,像這樣坐在一起談心談家事,好像還是頭一遭。
周子瑜臉紅了:「兒子一直行軍在外,刀前馬下,生死難卜。對自己的親事並沒有什麼想法。」
周正義道:「要是沒有,那就好辦了!」
嗯?周子瑜不解的看着父親。
周正義道:「成家立業,跟指揮千軍萬馬打仗是一個道理,要先謀而後動。」
周子瑜靜靜地聽着,父親一上來就講大道理,這是有後手呢。
「如今,在朝中,皇上甚為看重太子,」周正義慢慢分析道:「以我朝現在的兵力,不出十年,就能收復各地藩據,天下大統指日可待。
太子與秦王,表面相合,暗地裏誰也不服誰。
若是為了家宅平安,咱們就只能選這兩支派系之外的人家。」
周正義跟了李淵這麼久,知道李淵最大的弱點就是怕死,怕到寧可裝死。
特別是大部隊等着進攻的緊要關頭,李淵經常優柔寡斷,說出來的話,簡直就像一個貪生怕死的賊子。有一次還借着更衣,尿遁了,留下軍師和一班將軍面面相覷,整裝待發的大隊人馬,差點前功盡棄。
而太子,性格像極了皇后,從小跟着皇后吃齋念佛,耳濡目染,性格溫順敏感,對待屬下十分體貼,尤其愛惜一切生命。
在周正義看來,這些性格上的弱點,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至於秦王,敢想敢做,很多想法和做法都不按套路來,常常出奇制勝,就連他自己的親爹都要提防他一二。
若是將來有太子與秦王相爭的那一天,秦王必定是取勝的那一個。
只是,如今皇上龍體康健,又刻意扶持太子,而太子也開始顯露出壓制秦王的勢頭。
周子瑜道:「兒子跟了秦王這麼久,只怕早就被劃為秦王的人了,想要明哲保身,恐怕沒那麼容易。」
周正義想了想:「你去潼關之前,你的上峰有沒有問過你的親事?」
在軍中,不打仗的時候,普通兵士們喜歡說些葷段子,那些將領則更愛說些家長里短的八卦。
不是只有女孩子才做灰姑娘的夢,男子們更希望娶到玉皇大帝的女兒,再不濟娶個田螺姑娘,也能上天吶。
周子瑜低下頭:「李大人曾有意將他侄女說給我。」
「哦?是李靖李尚書?他的哪個侄女?」
「就是韓郎將家的四娘子。」
周正義暗笑,他就說嘛,長子年少英俊,能文能武,怎麼可能沒人看上。這要是換了儒裝,去大街小巷走一圈,像宋玉一樣帶一車水果回來也不稀奇。
「那你怎麼沒說起過?你給推了?」
難道是韓四娘子長得不好看?還是看上誰家的小娘子了?周正義對長子還不如對自己的親衛更了解,想不出長子是怎麼想的,又找了什麼理由推擋。一般來說,若是話沒說好,很容易得罪上司,畢竟,聯姻就是示好。
周子瑜深吸一口氣:「兒子說,在潭州府老家的時候,祖父與友人曾有口頭約定,將來要做兒女親家,因此,沒有長輩許可,不得隨意答應與人結親。」
周正義猛地哈哈大笑起來,這個理由太給力了,進可攻退可守,既不會讓對方難堪,又給自己留了迴旋的餘地。
太好了,不愧是他周正義的兒子,孺子可教。
「那你可有自己中意的小娘子?」這個才是周正義關心的重點,聽說秦王有時候會給有戰功的部下賞賜俘虜來的美女做姬妾,沒見過不等於沒有啊。
周子瑜看着父親的眼睛,神色坦然:「兒子若不能照顧家人,就不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