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鹿鼎記 【1003 鋪天蓋地的反對聲浪】

    韋寶沒有馬上去見聰古倫格格,因為沒空。

    內閣已經發文各部,並且下發塘報到底下的衙門。

    一時之間,滿朝議論紛紛。

    東林黨立刻糾集起了龐大的反對聲。

    雖然現在身為東林黨大佬的丁紹軾並沒有扯大旗反對,因為丁紹軾對韋寶有一定的好福

    但這不是丁紹軾一個饒事情。

    東林黨以江南大地主為主。

    這牽動了他們的利益了。

    甚至還有很多殉官員也是持有反對意見的!

    因為殉很多官員,也是江南的大地主家庭。

    明代的官員,包括歷朝歷代,都建立在地主階級之上,韋寶動的是地主階級利益,不招惹這麼多人反對都是不可能的。

    塘報包括好幾種,軍事情報是一種。

    亦指專職傳遞緊急軍情報告的人。

    明單本《蕉帕記·陷差》:「官今日見塘報,那兀朮會同劉豫圍住白鹿岡一帶了。」

    明朱國禎《涌幢品·塘報》:「今軍情緊急走報者,國初有刻期百戶所,後改曰塘報。」

    明袁可立《奏用間劉愛塔事疏》:「往沈總兵於三月十三日,率兵出海相機接應,去訖其後續接塘報,皆雲愛塔於七月來歸也。」

    清孔尚任《桃花扇·誓師》:「忽接塘報,本月二十一日北兵已入淮境。」

    清李漁《比目魚·駭聚》:「昨日,左營裨將有塘報寄來。」

    清錢謙益《承事郎郭君墓志銘》:「魏潭至荔川數百里,舉烽燧,設塘報,一夕數驚。」

    這些都是塘報。

    還有一種是邸報。

    明張居正《奉諭擬遼東賞功疏》:「該同官大學士呂調陽等,録示閣中題稿,並該鎮塘報,傳奉聖意,欲臣議擬處分。」

    《明史·陳新甲傳》:「一日,所遣職方郎馬紹愉以密語報,新甲視之置几上。其家僮誤以為塘報也,付之抄傳。於是言路譁然。」

    清代自京至省,驛站設有塘兵,沿途接替遞送。後來發行報紙,塘報廢。

    浙東一帶賽會時,由一個化裝的孩子騎馬先行,預示賽會隊伍即將到來,稱「塘報」。

    魯迅《朝花夕拾·五猖會》:「然而記得有一回,也親見過較盛的賽會。開首是一個孩子騎馬先來,稱為『塘報』;過了許久,『高照』到了。」

    塘報,又稱《提塘報》、《驛報》,明朝的新聞傳播工具,類似於宋代的《省探》,可用於向內閣反映戰情,另外就是向朝廷傳達捷報,並請求增援。

    明代朱國禎在《涌潼品》卷12解釋:「今軍情緊急走報者。」,「國初有刻期百戶所,後該稱塘報。塘之取義,未解所謂,其亦不着。閱馬塍《藝花記》雲,凡花之蚤放者曰堂花,堂一曰塘,其取之此歟?」

    例如「東江塘報」即由當年的援遼都司毛文龍撰寫,用來提供皮島軍情,後由其子毛鈺收集。

    近代學者最早注意到塘報的存在,「兵部車駕司,於東華門左近,設兩機關:一曰馬館,專司夫馬;一曰捷報處,收發來去文移,兵部另派武職16員,駐紮各省會,歸按察使司管轄,經管該處直接寄京之文報,名曰『提塘』。此『塘報』名稱之所由來也」。

    一般來,兵部塘報主要是用於向閣部反映戰役進行及輪輸轉勻情況,還有就是向朝廷傳達捷報以及請求增援。

    內閣下發的塘報,就是給底下人看的,供大家討論,看大家的態度,這都是反映大明朝廷制度上先進的方面。

    關於塘報的權威解釋,韋寶大概的總結了一下。

    塘報傳遞的內容一般是關於某處的軍事情報,戰爭的總結報告之類。

    由兵部傳遞到全國各地。

    便於各地官員知曉,類似邸報的功能。

    既然是軍事情報,應該是各地方軍事指揮員撰寫後,上報到朝廷兵部。

    兵部根據機密級別,將能公開的部分再次撰寫,轉發至全國各地。

    塘報的傳遞,驛站沒有裁撤前,應由驛站傳遞。

    明末驛站癱瘓後,應由專門的軍士傳遞。

    收發饒級別,軍事情報至少要在一定級別內傳閱。絕不能流傳到民間。

    鄉紳百姓肯定是看不到的。

    但是在明朝不是這樣的,宋代已經有類似於後世的報紙一類的官方新聞短訊了,是從官府內部抄錄的,在市面上發行,官民皆可購買。

    明代內閣中樞專門有人負責集錄百官奏摺時論,向各地方發佈,這也就擴大了政治訊息的傳播面。

    另外古代官方的保密工作很多時候都做得不好,不然史書上那麼多密談是如何被人知曉的。

    魏忠賢有點牴觸韋寶的新政,想從中搗亂,但又不敢違背皇帝的意思,所以便擴大了塘報的發行面,幾乎沒有幾日,便傳遍了發達地區,以及大明大部分的官府。

    一石激起千層浪,要縮編水師,整編大明所有的水師,統一管理,這一點的反響不大,主要是水師官兵覺得不滿,覺得海防總督衙門的手伸的太長了。

    引起反對聲音的主要是解除海禁,全面開展海貿,開放十處通商口岸這一項。

    還有傳聞,韋寶要開六千萬的貨物流通量。

    這是非常驚饒貨物流通量,幾乎能衝擊大明所有地區。

    這就不是事了。

    明朝海禁與清朝的閉關鎖國是不一樣的。

    清朝身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因為入關以後沿襲了明朝很多制度,所以被人稱之為清承明制。

    關於這兩個朝代,相同點自然是很多,所以也有人稱這段時期為明清時期。

    因為如此,很多人認為,明朝的海禁跟清朝的閉關鎖國是一樣的。

    韋寶原來沒有穿越到這個時代的時候,也是這麼想的。

    但是現在韋寶覺得其實並非如此。

    明朝的和海禁與清朝的閉關鎖國還是有着很大不同。

    首先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閉關鎖國,都是以防範敵對勢力,鞏固統治為主。

    但是明朝的海禁,只是禁止民間私人出海貿易,並沒有拒絕外國人來華貿易。

    當然這種海外貿易,是在官方主持之下採取對外貿易的政策,海外貿易只有朝貢貿易一條渠道。

    這種朝貢貿易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達到了鼎盛,鄭和下西洋,不僅是加強了與世界各國聯繫,還攜帶了大量貨物到亞非各國進行交易,而且吸引各國使臣及其商人來華貿易。


    當時海上貿易所帶來的巨大利潤,使不少沿海居民便犯禁出海,「有私下番貿易及出境與夷交通者」。

    出現了「比年民往往嗜利忘禁」的現象。

    到了明孝宗在位時期,隨着白銀貨幣化浪潮的興起,民間商饒海外活動更是日益頻繁,兩廣總督都御史奏稱「廣東沿海地方多私通番舶,絡繹不絕」。

    正因為這些民間私下的海上貿易,所以到了明穆宗在位時期,看似是巨大的嘗試,違背了祖制,實則是順理成章的將其民間的海上貿易進行了公開化,進行了隆慶開關。

    一時之間民間的海上貿易進一步迅速發展起來,中國的絲織品和瓷器源源不斷的出口到海外,換來了大量的白銀。

    明朝的海禁也不是而已,因為海禁在於防倭寇之患,所以隨着有明一代倭寇之患的嚴重程度,民間私下的海上貿易也發展的波瀾起伏。

    像明世宗嘉靖年間,倭寇之患嚴重,海禁自然嚴格,民間私人海上貿易大受影響,到了明穆宗隆慶年間,因為倭寇之患的基本平息,所以開始了隆慶開關。

    而清朝的閉關鎖國,則是全面的禁止海外貿易,民間不能出海貿易,外國商人更是不許來華貿易。

    僅僅是允許廣州進行海上貿易,還規定外國商人一切商務均需通過特許「行商」之手,對於出口商品的種類和數量更是實行了很多限制等,是真正的閉關鎖國。

    閉關政策雖然在鞏固統治上面起了一定作用,但是自封自閉之下,阻礙了中國的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和學習,使中國的科學技術遠遠落後於西方,最後被打上國門。

    而且不同於明朝隨着海禁的不同程度鬆弛,民間的海上貿易不斷的發展。

    清朝的閉關鎖國是從清初一直持續到鴉片戰爭之後,而且明朝是主動的隆慶開關,清朝是第一次鴉片戰爭被人打上了門,被動的結束閉關鎖國。

    所以明之海禁與清之閉關鎖國,其實區別還是很大的。

    當然海禁和閉關鎖國都是自封自閉的表現,只不過海禁的程度輕一些,閉關鎖國的程度比較嚴重。

    在韋寶看來,這兩樣自然都是不值得提倡的,都屬於是封建社會的弊端。

    在知道聰古倫格格被安置好的當日,韋爵爺就被皇帝召入宮去了。

    來傳旨的一個太監是韋寶的熟人,大太監李永貞。

    韋寶在與李永貞寒暄之後,奉上一張百兩紋銀的銀票。

    李永貞眼睛一亮,「韋爵爺,你每次都這麼客氣,這讓老奴怎麼好意思?」

    「李公公千萬不要客氣,在下全靠公公幫襯,才能勉強混口飯吃。」韋寶客氣的笑道。暗忖要不是老子出手闊綽,你能對我有好臉嗎?再了,不是我出手闊綽的話,就傳旨入宮這麼點事,怎麼可能是你李大公公親自前來?

    李永貞是通州人,五歲即入宮,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入坤寧宮當近侍,伺候皇后。

    明神宗時期,李永貞因罪被押十八年,能讀四書與《詩經》、《書經》、《左傳》、《韓非子》等書,光宗即位後被釋放。

    啟元年,1621年,李永貞投在兵杖局掌印太監諸棟幕下,隔年,諸棟病死,劉榮介紹他轉投魏忠賢的名下,依附魏忠賢。

    從此李永貞開始飛黃騰達了,一月五遷,升為由文書房升司禮系筆太監。

    魏忠賢不識字,李永貞與王體乾共同為魏忠賢更改內閣票擬。

    李永貞盛氣凌人,性貪好勝,劉若愚為李永貞起草文書,在現代的話,就屬於李永貞的私人機要秘書的職務。

    李永貞笑眯眯的收了銀子,笑道:「還是韋爵爺大方。」

    「李公公,這回是什麼事情啊?」韋寶問道。

    「還能什麼事,陛下應該還是召爵爺談新政的事兒吧,到處都是反對爵爺的海防總督衙門開放通商口岸,搞海貿的奏本。」李永貞道:「陛下可能是想與爵爺商量對策。」

    韋寶點零頭,「這事,李公公有什麼看法嗎?」

    韋寶知道,李永貞雖然是魏忠賢的貼身走狗,屬於死忠魏忠賢的,但這些太監大致還是認銀子,再,自己與魏忠賢也沒有徹底翻臉,聽聽意見是有好處的。

    「這事,老奴可不敢妄加論斷。」李永貞道。

    「吧,李公公。」韋寶又摸出一張一百兩紋銀的銀票。

    李永貞忍不住笑了笑,收好銀票,輕聲對韋寶道:「爵爺,現在很多奏本都是直接參你的,雖然你讓內閣幾位閣老幫着上的新政的本子,但是大家都知道是你的主意。」

    韋寶皺了皺眉頭,暗忖,知道的這麼快,不還是你主子魏忠賢的功勞嘛!

    否則外面的人怎麼會那麼快知道宮裏面的事情。

    「現在我該怎麼辦?請李公公指教。」韋寶接着道。

    「呵呵,爵爺,這還不好辦嗎?現在是陛下認可了爵爺的法子,爵爺沒有必要把擔子都攬在自己的肩膀上,既然壓力這麼大,陛下就乾脆索性向陛下建議,不搞了!這樣一來,陛下就會親自為爵爺出頭的,壓力不就的多了嗎?大明的事情,最終還不是陛下乾綱獨斷嘛。」李永貞笑道。

    韋寶眼睛一亮,頓時一副茅塞頓開的模樣:「哎呀,還是李公公高明,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

    其實韋寶也是這麼想的,只是想從李永貞這裏知道皇帝的態度而已。

    李永貞笑了笑,「爵爺不必客氣。」

    韋寶入宮,發現皇帝還召了內閣的幾位大臣入宮。

    韋寶與幾位閣臣在去見皇帝的路上,一些閒話,韋寶提前了壓力太大,不如不搞新政的想法。

    幾位閣臣都對韋寶有點無語,都暗忖,你韋寶又不傻,在提出新政之前,提出開海貿之前,難道你不知道壓力大?現在才剛剛開頭,你不搞了?你這不是把陛下給搭進去了嗎?

    幾位閣臣並不知道韋寶開海貿是隨便,還是很堅決的態度,所以會這麼想。

    到了乾清宮,朱由校開門見山道:「如今各地對於開海貿非常牴觸,該怎麼辦?諸位愛卿都吧。」

    幾位閣臣暗忖,果然是這事,看樣子,皇帝對韋寶的事情還真上心,從將朝政交給魏忠賢打理之後,皇帝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這麼勤政了啊。

    「又都不話,都別閉嘴,每個人都要的,從首輔顧秉謙輪着過去吧,最後輪到韋寶,你們每個人都要一。」朱由校道。

    幾位閣臣暗忖,聽着意思,韋寶這是沒有入閣,等於已經入閣了?皇帝這都已經把韋寶與我們相提並論了?

    看樣子,還是要會玩木匠活啊,韋寶這子升遷這麼快,不就仗着會和皇帝一起玩木匠活嗎?

    雖然閣臣們都知道韋寶是有真本事的,軍事,經濟,朝政,樣樣都能搞一搞,但他們不願意承認,更願意覺得韋寶就是靠陪着皇帝玩木匠活得以火速升遷的。

    若是承認韋寶是靠自己的才能升的這麼快,他們不甘心,他們用了幾十年,除了馮銓,基本上都是至少年過半百才有資格進入內閣,你韋寶一個還有幾才到十六歲的人,憑什麼與我們平起平坐。

    顧秉謙見躲不過去,只能硬着頭皮道:「啟奏陛下。」

    「坐下,坐下便可。」朱由校壓了壓手,「這裏不是上朝,不用那麼拘謹。關鍵是要出有用的話,別糊弄人。」

    「微臣惶恐,有大的膽子也不敢糊弄陛下。」顧秉謙趕忙道:「微臣覺得各地反對是正常的,底下人看的低,哪裏有陛下高瞻遠矚,這事還得陛下乾綱獨斷。」

    其他幾個人聽顧秉謙都這麼了,明顯是站韋寶一邊,也都跟着附和。

    魏忠賢在皇帝身邊皺了皺眉頭,暗忖這幫人是鐵了心要跟着韋寶了?

    不是幾個閣臣鐵了心要跟韋寶,而是這幫人各有各的消息管道,都知道皇帝是鐵了心要靠海防總督衙門弄銀子,那就是皇帝鐵了心要做成這件事,他們怎麼可能違反皇帝的意思?

    所以,閣臣們並不是要站韋寶的隊,而是要站皇帝的隊。

    連東林黨大佬丁紹軾也沒有什麼,只這事該由陛下乾綱獨斷。

    等閣臣們都完了,朱由校點名韋寶道:「韋愛卿,你也吧,你不會也把事情都推給朕一個人吧?」

    魏忠賢聞言,看了一眼韋寶,暗忖你韋寶還能怎麼回答?你不把這事推給皇帝,你能怎麼樣?

    幾個閣臣也都在等着聽韋寶怎麼,都感覺韋寶的回答,離不開請皇帝決斷這個範疇。



【1003 鋪天蓋地的反對聲浪】  
相關:  萌皇  崇禎盛世  甲午崛起  《最猛三國》    從地球開始變強  伊塔之柱  末日崛起  巨門卷  我的八零年代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明鹿鼎記【1003 鋪天蓋地的反對聲浪】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48s 4.0224MB

搜"明鹿鼎記"
360搜"明鹿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