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羅戰軍的緩衝,黃道周也逐漸穩住了心神。
他略一沉吟之後,開始調兵遣將,毫無猶豫的一口氣下達了三道命令。
……
第一道命令,由華楓率領前軍,即刻於密林中,挖抗活埋兩千俘虜。
要求務必搞好偽裝,不能有絲毫破綻。
第二道命令,左、右、中三路兵馬立即進入伏擊位置。至於戰馬,待戰後再自行前來領取。
目前,仍由前軍負責照料。
畢竟,他們看管了兩日,已有些許經驗。
第三道命令,戰鬥第一炮由右軍打響;追殲逃敵的任務,由前軍負責。
敵軍在先鋒部隊受襲之後,驚慌失措之下,要麼會死命前擊,要麼會四散潰逃。
此時,其餘三軍再同時出擊。
一方面給其強大的心理打擊,讓其愈更心慌意亂;一方面紮緊「口袋」,讓其無路可逃,相當於瓮中之鱉。
……
三道命令一發,眾人無不稱是。
心中對黃道周此人,第一次有了正面評價。
不得不說,這三道命令很有見地。不但面面俱到,而且輕重緩急也分得極為清楚。
看來,此人貴為一軍統帥,倒也並非無能之輩。
而之前,他很少發表自己的見解主張,基本上是按照羅戰軍的要求、建議行事。使得不少人認為,他同隆武帝一樣,不過是「傀儡」的存在。
……
命令下達完畢,黃道周等人留下諸多慰問品之後,立即匆匆離去。
華楓無奈搖頭。
忠厚仁德的他,原本不想製造太多殺孽,但到頭來仍是無法推脫。「弱者」的命運,就是如此不可捉摸,並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
因為,黃道周的安排,委實合情合理,沒有半點毛病。
一方面,前軍離戰俘最近,處置起來最為方便。
另一方面,前軍到達此地已有兩日,地形地貌已較為熟悉。即可輕易找到合適的處決位置,也可很快進入戰鬥崗位。
也罷,作為喋血沙場的軍人,手上哪能不沾血?
造孽就造孽吧,好歹也是正義之舉。
……
一番無奈的自嘲之後,胸有成竹、一切準備就緒的華楓,開始不慌不忙的調兵遣將。
他同黃道周一樣,也是一口氣發佈了三道命令。
第一道命令,處決戰俘。
讓廖德遠立即帶領兩百人,完成活埋戰俘任務。
爾後,將此戰派不上用場的千餘戰馬,趕離此地五里之外。當然,是前往來時方向。
要求有三點。
其一,這兩百人,選擇身體條件相對較差者。
其二,戰俘處決現場,不能有明顯痕跡,必須做好偽裝。
其三,細心照料好戰馬,一個時辰之後,再不得發出任何嘶鳴,更不得出現騷亂狂奔的現象。
廖德遠點頭應承,領命大步而去。
……
第二道命令,兵力調配。
孟起與雷家兄弟,率一千人馬,埋伏於敵軍入口的左側,是為左軍。
肖雲與風吹柳、廖德高三人,率一千人馬,埋伏於敵軍入口的右側,是為右軍。
左右兩軍遙相呼應、相互配合,負責紮緊「口袋」,並打擊後撤之敵。
姜楠楠率兩百精銳騎兵,以迅猛之勢,攔腰沖斷敵後軍,打亂其陣腳,使其首尾不得兼顧。
段今朝率兩千五百人馬,緊隨姜楠楠騎兵之後,對敵後軍發起波浪式衝擊。
任勇、孟青青各率兩百騎兵,在黃道周所在中軍附近密林處,來回馳騁,是為疑兵。
華楓率領餘下三百人馬,居中策應。
……
為增強效果,任勇、孟青青兩支疑兵最好仿效三國時期,蜀國五虎上將張飛在長坂坡阻敵時,嚇退魏軍的做法。
也就是在奔馳的馬尾上綁系樹枝,以激起濃濃塵煙。再配合數百人的亂聲呼喝,達到壯大聲勢之目的。
調兵遣將完畢,眾將齊齊領命而去。
任勇、孟青青不能上陣殺敵,雖心有不甘,但軍令如山,也只得鬱郁而行。
兩人暗下狠勁,此戰之後必須抓緊訓練,讓手下兩百兒郎儘快形成戰鬥力。
力爭在下次戰鬥中,大殺一氣。
……
第三道命令,戰術安排。
前軍此次作戰,主要採取兩大戰術。
其一,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第一個攻擊點,即姜楠楠部。
兩百騎兵雖然不多,但勝在速度快,勝在先聲奪人。
敵軍絕計想不到羸弱不堪的北伐義軍,竟然還有騎兵。突然遇襲之下,必定方寸大亂。
就在此時,第二個攻擊點,即段今朝部,實時發起攻擊,讓其驚上加驚、亂上加亂。
這兩大攻擊點,都由武功極強的猛人帶隊,全力施為之下,勢必大放異彩。
……
其二,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消滅敵人。
按照正常人的反應,敵軍遭受突襲之後,慌亂之下定然條件反射似的掉頭後撤。
此時,第三個攻擊點,即孟起、肖雲兩部,於兩側先後殺入。以孟起、肖雲之武功,必定勢如破竹,無可阻擋者。
在敵或倉促抵抗,或倉惶逃竄之時,最後一個攻擊點,也就是華楓部,突然從空隙之處殺出,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要稻草」。
如此一來,既能再一次震懾敵膽,又能形成四面合圍之勢。而且,局部兵力還大佔優勢。
以強勢有備之兵,擊弱勢恐慌之敵,還能不手到擒來?
……
華楓之戰術,已然將有限的兵力,運用到了極致,端的變化莫測。
既如怒海之波,一浪緊接一浪。又「驚喜」連連,一波接着一波。
既有分擊,又有合圍。
既用智,又用力。
可謂深得用兵之道。
即便諸葛武侯再生,亦不過如此。
……
此時,黃道周、夏鐵古、羅戰軍同華楓一樣,通過緊鑼密鼓的一番忙碌,也已完成了兵力調派。
除羅戰軍兵分二路外,黃道周、夏鐵古均是合兵一處。
當然,分兵也好,合兵也罷,既有優勢,也有不足。
合則力強,如一把尖刀直插敵心臟。
但打擊面相對狹窄,敵易於逃逸。
分則力弱,易被敵強行突破。
但打擊面相對較廣,如兩隻鐵鉗交相輝映。
因此,兩種戰法各有千秋,談不上孰優孰劣。
究竟採用何戰術,視主將個人喜好,以及戰場地形而定。